迷茫时刻忆评论

坦率地说,匆忙地跑回住处,在连标题都没有想好的时候,却急于去敲打键盘,源于自己内心的迷茫。无聊的时候,同大多数人一样,喜欢玩手机,看看微信朋友圈,QQ好友动态,以此来打发时间。看了张洪泉最近写的一篇关于微信朋友圈的文章,让我突然想起,自己远离评论写作已经有一年多了,而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很多评论界的朋友却始终在坚持着,他们的坚持让我感到敬佩,更让我感动。

  初识评论,只因四年前弟弟的一次QQ留言,他和我讲了他在《东方早报》发表了一篇评论,让我留意,当时我不以为然,毕竟做为媒体编辑的他,发表一篇文章,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后来几次的聊天才知道,他也是刚写评论不久,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我先是看了不少,而后也尝试开始学着如何去写,如何去用评论的思维去看待新闻报道。突然有一天,自己有了写的冲动,忍不住开始尝试着写了起来,并且向各大纸媒和网媒不断地去投稿,一个月下来,每篇稿件总是石沉大海,这让我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写评论,更怀疑自己根本就达不到发表的水平。

  说来非常感谢天山网的编辑老师,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稿件被采用的惊喜,尽管我当时并不知道,大多网媒评论都是新人热衷的阵地,因为没有稿费,不少评论作者都会把当天被纸媒刷下来的稿件再转投网络媒体。而对于我来说,初写一个月的时间,能有一次小小的收获,当然是除了开心就是更加有写的冲动了。没过几天,我的第一篇纸媒的评论就发表在《呼和浩特晚报》上,那种感觉就像小时候过年有新衣服穿的幸福,感谢编辑丁晨老师,是他让我有了第一次收到稿费的欣喜,而之后能有幸成为他们报纸版面的约稿作者,更是让人兴奋不已。记得那是2012年的春节期间,独自一人留守上海,一个人过春节的感受,只能说是孤独,幸好还能每天坚持写评论,尽管那时候也是媒体版面大幅缩水的时候,但也是不少评论界朋友休息的时候,因此我还有不少的收获在激励着我。

  写了一段时间以后,总会发现自己需要提高的还很多,好在还是收获不断,既体会到了收稿费单的刺激,也认识了不少评论界的老师和朋友。在不少媒体的QQ群里,也经常出现我的身影,由此认识了不少评论界的“大佬”,也认识了不少和我类似的新人。在膜拜王石川、邓海建等大师级人物的同时,也很敬佩范子军这类评论界的老黄牛,像他从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下转型下来的文秘,下岗了迫于生计,靠写作在维持家里开支,前年听说他儿子考上大学了,我内心真的一直在祝福他,在稿费一直在维持十几年前的标准的今天,他却能够做到养家糊口,实属不易。再说说王艳春这类科班出身的新人,认识他的时候他还是学生,之后忙于找工作,学新闻的他,虽然有着专业上的优势,但在“就业困难季”,想在媒体谋一份好的差事,也并非易事,我想现在他应该还在评论这条道路上坚持着,并且有一份好的工作。

  “评论是易碎品”,这是《人民日报》周人杰老师几次和我说过的话。我相信很多评论作者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每天都要关注新闻热点,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必须尽快写出来,因为媒体的截稿时间大都在下午五点左右,一些大的媒体也顶多在晚上八点,而辛苦写出来的东西,一旦没被采用,就成了“易碎品”,就算编辑老师再认可你的文章,有些时候还会因为版面的原因而被挤掉。很感谢周老师,让我有幸三次上过《人民日报》来论版面,但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党报的严格,八九百字的投稿,被编辑老师几经修改之后,被压缩成近三百字的篇幅,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也不容易做到,同时也让我深感羞愧,刊登出来的文字基本上了成了编辑老师写的文章,而我却还享受着“署名”的待遇。

  写评论,只有坚持才会有收获,有了收获才会更有成就感。身处上海,总会想着在上海媒体露脸。于是,我曾经有针对性地写了些上海本地新闻题材的评论,有幸,在《新闻晚报》上有不少收获,前几次大都是读者来信的版面,2013年7月的一天,突然收到一个朋友的微信,她知道我在写评论,大致的意思是提醒我有篇事发在上海奉贤浦东交界处的一起交通事故由于120急救的推诿导致受害人死亡的新闻报道值得关注,于是我写的《120急救推诿是没把生命放在第一位》刊登在第二天的评论版面头条,第二天我急于在微信朋友圈显摆了一下,结果被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知道了,我就被叫去请吃饭了,我记得是200元的稿费,我却花了700多元的请客买单,只是这种事情还是挺开心的。很可惜的是在评论界的很多朋友眼里的好媒体,《新闻晚报》被停刊了,后来还在论坛上不少作者在抱怨呢,因为这家媒体的稿费标准算高的,信誉也很好。上海媒体当中,基本也都上过我的稿,当然最感谢的是新民网的编辑刘景老师的几次约稿和指点,让我在写作上不仅有了提高,更增添了动力,同时也要感谢文汇报叶米羊记者的盛情邀约,在他的建议下,我尝试着为《百姓呼声》栏目投稿,也曾经有过几次被采用,也学习了下评论与读者来信的区别写法。

  从2012年2月起,在评论圈里坚持了两年左右,之后有些断续,总体收获不错。房间里也堆了不少样报,杂志样刊,记得2013年,在每篇稿费从5元至200元不等的累积下,好像也有大概近2万元的稿费收入。我在上海从事药企的营销岗位,稿费相比工作收入而言自然是少得可怜,但是这种被编辑老师对文章认可的感觉,自然难以用稿费收入来相比较。对评论作者而言,写作的成就感比少得可怜稿费的收入更可贵。的确,传统媒体的稿费标准实在太低,经常在论坛看到,不少作者对能上《南方都市报》而感到羡慕,这不仅因为该媒体的投稿作者实在太多而导致竞争激烈,更因为这家媒体的稿费标准相对算高的。记忆中,我也有三四次被采用过,为此深圳的同学还特意给我买过报纸寄给我收藏。

  坚持写评论的那段日子,过得特别充实。每次与同事、领导吃饭聊天,我总能聊得特别带劲,曾经有个沈阳的文友来上海找我玩,他说我与别人聊天都带着评论味,或许那时候是过于专注和投入吧。相比而言,社会各界对评论文章的关注度很低,写的人比看的人还多,是一句大实话,因此,对一般评论作者而言,几乎少有成名的,除了曹林老师那种专业级的大师人物,能够出书之外,其他与我类似的草根级别的人物几乎不会被读者记住。而媒体评论员们的工作性质要求细致、严谨,为了赶一篇稿子的辛苦程度,写过的人都会深有体会,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在完成报社的任务,有时候更是政治性的硬性指标,容不得半点马虎。

  久违评论的我,突然写写上述文字,是因为我很怀念那段时光。在烦心事不断的时候,在自我感觉遇到了人生瓶颈与挑战的时候,我很怀念我的那段写评论的岁月,因为那时候我过得很充实,时间安排的很紧凑。在迷茫与纠结的时刻,我仿佛又有重回写评论的念头,然而久疏笔生,我还能回到从前吗?我心里没底。

  用“心”而评,用“心”而论。岁月催人老,人老“心”不老,才会有冲动,而这种冲动要来自于自己犀利的思考,不求独到的见解,但求被认可的喜悦。此刻,我真的感觉有点累,远离评论却让我疲惫,我的目标在哪,我的下一站在哪,一个人的战斗太难,何去何从,唯有去迷茫,哪怕四处漂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易碎品   稿费   上海   版面   迷茫   时刻   编辑   老师   时间   媒体   朋友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