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图书馆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目前,许多图书馆都重视信息化建设,也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不断努力,极大地促进了图书馆的发展。为了使图书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有必要将更多的新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的运营、管理和服务中。特别是要在深刻理解和认同人工智能积极作用的基础上,运用系统思维,切实加大人工智能技术投入,着力建设“智慧图书馆”,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最大限度推动图书馆运营、管理和服务创新。


智能图书馆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2022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图书馆在运营、管理和服务过程中,要清醒认识人工智能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应用人工智能促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和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8月24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表示,十年来,我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从“云”到“指尖”,公共文化服务更便捷、更“有味道”。


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文化站4.02万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91%的博物馆免费开放。随着数字产业的快速发展,“云展”、在线直播、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正在加速发展。


在“十四五”规划中,已经明确要求积极发展智慧图书馆。目前,国家图书馆已经推出机器人“小地图”,上海图书馆有前台机器人“小地图”,南京大学图书馆的机器人命名为“兔宝宝”。智慧图书馆的探索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出路。


智能图书馆是指将智能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建设而形成的智能建筑,是智能建筑和数字化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管理自动化程度高。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同时又可以实际感知的概念。近年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在图书馆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RFID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运营服务模式,促进了图书馆的现代化改革,提高了图书馆的运营效率。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通过引入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提升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智能化。现代信息技术使图书馆从资源提供时代走向知识服务时代。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将图书馆内的设备、图书信息、用户互联互通,实现图书馆场景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此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使图书馆摆脱了以往资源存储有限、服务效率低下的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思想,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以城乡一体化和“四化”同步为主线,进行智能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智慧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将有望通过网络化、平台化、远程化等信息化手段提高覆盖面和均等化水平。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以及个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智能知识和信息服务,不仅是建设智慧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也是支撑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提供专业知识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能力。构建立体化、全方位、广覆盖的知识服务体系,不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和群体数字鸿沟,是智能社会给图书馆带来的历史机遇和时代挑战。目前,我国图书馆从数字图书馆向智能图书馆发展的窗口期已经到来。为推动国家图书馆空间、资源、服务、管理的全方位智能化升级,使图书馆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和公众学习阅读,国家图书馆提出了建设国家智能图书馆系统的设想。国家智慧图书馆系统的建设将为5G、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生动的大规模应用场景。通过现代科技所蕴含的“技术智慧”,大大提升知识服务的“图书馆智慧”,以充分激活创新创造过程中的“用户智慧”。


一、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特点


1.智能图书馆服务模式


用户和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要素。为了使智慧图书馆从概念变为现实,本文从用户和资源双重分析的角度,提出了智慧图书馆服务的运行模式。一方面是基于现有图书馆资源的显性服务提供模式,另一方面是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隐性服务提供模式。


智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构建是以提供资源服务和充分发挥资源价值为基础的。以服务呈现形式为划分标准,图书馆服务分为显性服务和隐性服务。显性服务包括依托物理资源,利用智能感知、识别和定位技术,实现图书馆物理资源的自动整理、快速查找和自助借还。依托虚拟资源,通过语义网络、Web3.0可视化等技术,实现图书馆虚拟资源的语义标注、异构集成、知识关联、多渠道获取、人性化展示、智能检索等用户离馆服务。一方面,隐性服务是通过对用户个体行为所有数据的持续收集、分析和动态建模,把握用户知识需求的演变规律,准确预测用户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对图书馆知识社区中用户间分享、交流等群体行为信息的收集和深度挖掘利用,构建用户间的知识网络关联关系,实现知识协同过滤。


图书馆物理资源的智能化服务模式大大降低了物理空间的管理成本,提高了用户在场体验的满意度。目前图书管理系统一般采用条形码记录的索书号作为图书的唯一识别标志,进行排架、排架、检索、清点等管理活动。该方法解决了图书馆馆藏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存在操作困难、劳动强度大、自动化程度低、缺乏人性化等问题。在物理资源服务方面,智慧图书馆通过在物理空间部署无线传感器、自动识别、室内定位等物联网技术,逐步实现自动整理、快速资源搜索、自助借还书等功能。首先粘贴RFID电子标签作为图书的唯一识别标记,扫描电子标签,系统会在地图上定位图书应该存放的地方。同时会安排自动化机械设备,智能完成图书上架、盘点、整理等工作。其次,根据读者的书目查询结果,利用室内导航技术快速查找资源;最后,在借阅环节,读者在自助借还机上扫描即可自动生成借阅记录。


智能图书馆提供虚拟资源服务的优势主要在于智能检索,语义标注和异构集成是实现这一优势的主要途径。语义网技术(元数据、本体、资源描述框架等。)可以:建立知识间的内在关联规则,提高对用户搜索词的智能理解,同时以更高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资源,即不以单个文档为知识组织单位,而是以标签化、更有针对性的文档片段为单位,满足用户多元化、集成化、碎片化的知识需求;异构整合各种来源和格式的资源,提供一站式搜索服务,降低用户搜索成本;建立多渠道资源入口,设置PC端和移动端的资源入口,满足用户需求,在微信、微博等平台提供嵌入式服务;在终端用户展示阶段,开发可视化技术,提供搜索结果的人性化展示;结合对物理资源的虚拟化处理,最终实现用户显性需求的智能检索目标。


智慧库收集用户搜索、浏览、下载、评价等个人行为数据,建立用户个人行为数据库;通过对个体数据的分析和建模,可以准确预测行为,为用户的个性化知识需求提供服务。Web用户的行为是一个非周期的、无限长的记忆过程,他们的下一次行为不仅与当前行为有关,还受到历史行为的影响。智慧库对用户的个体行为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存储,分析处理,整合价值过滤,从而构建符合用户行为规律的模型,精准预测用户下一步行为,获取用户隐性知识需求。


智慧图书馆以用户虚拟社区的社会关系为基础,收集用户群体的分享、交流等行为数据,构建用户群体的知识网络关联图,以社会关系为参照,实现信息资源的协同过滤。同时,个人用户的小数据的收集可以形成用户群体的大数据。基于此,可以开展群体动态聚类、知识结构对比等大数据的价值挖掘活动,发现不同用户之间潜在的共同特征,扩大推荐范围,提高推荐质量。用户群体大数据还可以用于图书馆服务模式改革、业务流程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改善。


在资源和用户的双重视角下,智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服务目标既包括用户有意识表达的需求,也包括用户通过智能感知挖掘出来的潜在需求。用户的隐性需求可以从显性需求带来的行为数据中发现,隐性需求可以通过个性化推荐提供给用户,进而转化为用户的显性需求。因此,智能服务模型中的显性服务和隐性服务是一种螺旋迭代的关系。


2.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特征。


服务意识。智慧图书馆通过对物理资源和空间的自动感知,提高图书排架、借阅等基础服务的处理效率,降低图书馆实体运营成本。通过对用户行为的综合感知,可以资源化用户行为数据,挖掘用户信息的价值。感知智能图书馆服务的本质是洞察动态、实时的用户需求。


无处不在的服务。智慧图书馆通过搭建上门服务、门户、移动客户端、新媒体平台(微信、微博)等多渠道资源入口,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泛在服务。无处不在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提供了多平台间的无缝连接,缩短了用户与图书馆资源的距离,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的随时随地可用。


服务精度。通过对知识资源进行语义化和标签化,智慧库可以改变知识组织方式,实现更高效的知识发现。同时,利用用户行为数据和用户关系网络实现智能推理和协同过滤,可以进一步提高搜索的准确率,增加搜索结果页面排序的合理性,节省用户的搜索时间和精力。


个性化服务。智能图书馆服务致力于以最有效的方式获取资源来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以个人用户为中心,通过不断收集和分析用户的基本信息和用户行为的痕迹,生成用户的精准画像;同时,通过用户交互数据分析和用户群体聚类,发现不同用户之间潜在的共同兴趣,发现用户需求的演化规律,建立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预测模型,以主动推送的形式呈现给用户,帮助用户发现其隐藏的需求。个性化服务是智慧图书馆以客户为导向、以服务为导向理念的体现。


二、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框架和关键技术


智慧图书馆的功能主要通过其信息平台来实现。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框架在考虑图书馆服务的同时,应体现智能化的特征。结合智慧图书馆服务特点,利用物联网、语义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自下而上构建智慧图书馆的层次模型。


智能图书馆由物联网层、传输层、云计算平台层、应用层、用户和技术支持六部分组成。链路层包括RFID、智能传感、自动定位技术、电子标签馆藏资源、自助借还机、查询电脑、移动终端和GPS定位器等。,部署用于实现馆藏图书的自动排架和智能导航。


根据传输层各传感设备的不同传输需求,物联网层采集的数据通过光纤线路、无线信道和移动通信网络信道,准确、可靠、安全、快速地传输到综合云计算平台层。


云计算平台层是智慧图书馆平台框架的核心部分。通过云计算的资源虚拟整合技术,统一存储和维护物联网采集的存储空间数据、采集资源数据和预设的本体/语义标准。同时对用户输入的特征数据(如年龄、性别、行业、职位等基本信息)、web日志记录的用户库场景行为数据(如查询、浏览、收藏、咨询、借阅、下载)和web爬虫抓取的用户交互数据(如分享、交流、赞)进行统一管理和预处理。智能图书馆基于云计算平台中整合的全方位、动态、实时的图书馆服务数据资源,在计算能力范围内部署一定的预设算法和规则,实现智能化处理,包括:基于对图书和位置的感知,对物理资源进行智能定位和导航;基于语义标准的虚拟资源精确查询:基于用户行为数据记录的个人行为建模,用于法律发现和行为预测;分析交互数据,实现基于用户间相关性的资源协同过滤;收集所有用户的数据,挖掘大数据群体的价值。


应用层实现用户需求与图书馆资源的直接交互。实体管理系统协助图书馆员进行一般工作,如排架、上架、盘点等。,降低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用户自助借阅系统以高效便捷的方式实现了借阅业务从查询、定位、借阅到还书全过程的自助服务;智能查询系统基于资源的语义关联规则,根据用户的查询需求实现资源的准确发现,降低用户的搜索成本,提高学习效率。个性化推荐系统是个体用户整体数据的价值表达。通过发现和预测用户的个体行为规律,主动向用户推荐图书馆资源。用户的虚拟社交平台可以是图书馆的自检用户交流社区,也可以是微信、微博等第三方平台搭建的嵌入式图书馆服务,满足用户的知识表达、交流、观点碰撞的需求。用户信息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个人数据使用权限的设置,尊重和保护用户隐私,同时以可视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根据其个人行为数据生成的个人分析报告,帮助用户总结学习过程。


该平台基于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框架技术,利用云计算技术无缝连接各种服务系统,应用Web语义技术实现资源的智能组织,通过身份认证技术识别用户身份,并为用户提供相应的功能模块。同时利用移动互联网、智能传感、GPS定位、跨媒体融合等技术,实现智慧图书馆服务的一体化和泛在化。


三、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关键问题


目前,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正处于从理论研究向实践建设过渡的关键时期,而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实践经验尚不成熟。因此,有必要对智慧图书馆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前瞻性的探讨,以促进智慧图书馆的成功建设和实施。


智能图书馆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系统功能之间是相互依赖的。所以要做好充分的统筹规划和战略部署,分阶段有序推进。要根据图书馆的规模和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实施适合自身发展阶段和用户群体实际需求的不同程度的智能化,而不是一味追求伟大。同时,智慧图书馆在理念和形式上与传统图书馆有很大区别,其建设将引发深刻的管理变革。需要在组织职能重构、规章制度设计、管理流程优化、人员培训教育等方面做好规划和准备。


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是智慧图书馆实现的基础和保障。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馆际合作。图书馆应以智慧图书馆建设为契机,共同打破壁垒,消除数字孤岛,共创合作共赢。图书馆联盟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宗旨,这与智慧图书馆的理念是一致的。然而,图书馆联盟作为图书馆联盟的最新形式,仍需探索其资源互联、共建、共享的规范和机制。


智慧图书馆以全面互联、无处不在的获取形式,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知识服务。同时,智慧平台资源复制和传播的“零成本”特性也带来了知识产权问题。智慧图书馆在致力于利用其信息资源实现用户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机制确保资源著作权人的利益不受侵害。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智能图书馆在提高对用户服务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智慧库记录了用户的个人身份信息和大量行为信息,如果使用或保护不当,会导致对用户隐私权的侵犯。目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的制度和法规尚不完善,用户对隐私问题的担忧将是智慧图书馆顺利实施面临的挑战之一。因此,在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同时,应加快建立用户行为隐私、空间隐私和电子数据隐私的保护机制,引导图书馆规范用户个人信息的应用。


中国智慧图书馆行业市场前景如何?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慧图书馆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详细分析了中国智慧图书馆能资源潜力、中国智慧图书馆产业政策、国内外中国智慧图书馆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中国智慧图书馆能利用产业发展、中国智慧图书馆能源重点企业经营、中国智慧图书馆能源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规划等,帮助企业和投资者了解中国智慧图书馆能源行业市场投资价值。您若想对中国智慧图书馆能源行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智慧图书馆能源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图书馆   智慧   语义   中国   深度   前景   需求   智能   知识   数据   用户   行业   资源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