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成果+促进深读,6个表格轻松提高孩子的阅读效能

对于家长和阅读机构的教师来说,有一个非常困难的地方在于“我怎么知道孩子读了什么?”或者“我怎么让家长看到孩子读了什么?”,这两个问题有一个共通点:如何让阅读效果可见。


我们都知道阅读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你读过多少书?阅读时你看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这些答案每个人几乎都不同,所以也难以有统一的标准。


但是我们都忘了一点,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而一个正确的阅读闭环就一定要有“输出”。阅读的输出并不意味着只能靠写作和表达,事实上有很多种方式都能帮助孩子将吸收的知识落地,对他的阅读情况进行反馈和记录,在这一点上国外的阅读教育方式就很值得我们参考。


从幼儿园时期开始,美国就开始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教师会使用很多可视化的表格来帮助孩子输出,又因为泛读和精读的标准不同,文本类型的不同,所用到的表格也会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美国家庭阅读和在校阅读中经常使用的六种表格。



01.读书记录表Reading Log




家庭阅读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买了很多书,但是家长也不知道孩子读了多少或者家长兴致勃勃制定了计划,但由于自己缺乏行动力没有及时监督,孩子也怠慢了下来,所以计划最后总是不了了之。


不仅中国的孩子面临这个问题,美国的孩子也是同样,于是大多数的美国家庭都会使用Reading Log来记录孩子的阅读情况,督促他们读书。


其中有适合低龄宝宝自己动手的,如下面这个每月读书记录(Monthly Reading Logs)。孩子每阅读完一本书,就在一个铅笔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月下来就能知道自己读了多少本书,让孩子自己涂色能为完成阅读这件事增加仪式感,等到月末重新再来看这张表格,就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当成就感与读书挂钩,阅读行为就会得到正向强化,孩子的阅读动机就会加强。



类似的其中的铅笔还可以换成苹果和书等等。



为了让记录行为更有趣,并同时加入清晰可见的奖励,有些家庭还会将阅读记录表做成闯关游戏。



还有更复杂一点的,适合小学初中学生的Reading Log。孩子可以自己记录读书的日期、书籍的书名、阅读时的心情、读了多长时间,最后一栏由父母签名。



再继续进阶的话,还可以为Reading Log添加分享三要素:

1.Read to: 这个故事你读给谁听过?

2.Read with: 和谁一起完成了阅读?

3.Read by: 是谁给你读的这本书?



02.5W阅读报告单



小学阶段的写作,老师一定会强调五个因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而在英语阅读中,同样对应这五个要素:who、what、where、when、why。


When (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

Where (故事发生的地点)

What People (故事中的主人公 )

What Happened (发生了什么事)

Why (结果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 )


阅读完成之后,孩子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因素找出来,填写在对应的位置上。总结一下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并找到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



可能有人会好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五项元素是大多数文章、书籍都会涉及到的基础要素,通常并不复杂的文本只要抓住了这5要素就抓住了故事的主要脉络,可以大大提升孩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而这种阅读能力的建立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写作思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非常实用。


5W表格



03.因果分析表



小说和故事可以用5W表格,那科普类的文章该如何记录反馈?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工具-因果分析表,它几乎适配所有的文体。



虽然它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构建逻辑思维的基础。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对于“因果关系”的教学有着详细的说明,从特定句子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到一个文本中事件或者信息的整体结构再到多个文本中的事件或者信息的整体结构对比,不难看出“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美国洲际教纲要求


最简单的可以从1对1,也就是1个原因和1个结果开始,慢慢过过度到1对多或者多对1 ,比如“疫情来了”就会导致人们出行受阻 、商店关闭、佩戴口罩、核酸检测等等;也可以去思考是什么让疫情大范围传播,可能的原因就有病毒的空气传播、没有特效药、病毒传染率高于平均、人们防范意识弱等等。



绘本阅读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比如《大卫上学去》就可以用因果分析表来分析一下大卫为什么不愿意去上学。




04.序列图



在实际的阅读当中你会发现事件或者人物的动线是串联起来的,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序列图来进行梳理。


比如《好饿的毛毛虫》中,毛毛虫经历了从卵 虫 茧 蝶的过程,就可以用序列图表示:


如果想要再复杂一点,可以将毛毛虫的形体变化与他吃的食物相结合,制作出更加复杂的序列图。


遵循这种先后顺序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如果你给老鼠一块饼干》等等。



序列图非常好绘制,简单的箭头+方格就可以搞定。




05.KWL 表格



KWL表格功能非常强大,可以从幼儿园用到成人,也是国外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具,它不是用来记录文本的,而是培养训练批判性思维的一种通用工具。


第一栏的K表示Knowledge,也就是知识,在阅读之前要先记录一下“我知道什么”;

第二栏的W表示 Wonder,是“我想知道什么”,主要用来启发孩子的思维,需要他自己提出问题,带着疑问进行阅读;

第三栏的L表示 Leaned,则是针对第二栏中的问题,记录通过阅读之后得到的总结和反思。


这样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从已有经验出发,到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感悟的闭环。比如你要读一本关于蜘蛛的书,你认为所有的蜘蛛都有六条腿,所以当书中提到蜘蛛有八条腿时,你甚至可能都不会意识到你的先备知识是错的。



KWL表格的原理虽然听上去比较复杂,但低年龄段依然适用,比如绘本《蚯蚓日记》,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可以让孩子写下他知道的关于“蚯蚓”的知识,然后再提出自己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在听故事时就带着这些问题寻找,最后再将问题的答案记录在“L”栏的表格内。如果绘本中没有给出答案,就可以让孩子猜一猜或者引导他去看其关于蚯蚓的科普书。


这不仅会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他听课的专注度,还能引发主题式阅读。



06.故事山分析图



当孩子从低年级迈入高年级,所接触到的故事就会有更加丰富的情节,这些小说通常会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文体结构就像山一样高低起伏,简单的表格无法很好地梳理和呈现文章的脉络,这时就可以用故事山来进行提炼:


开头:故事角色和背景分别是什么?

发展:发生了什么?

高潮:遇到了什么问题?

解决方案:是如何克服的?主角的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局:结局是怎样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几乎所有的故事都适用此模板,比如《夏洛的网》:


开头:小猪威尔伯出生在一个农场里,因为威尔伯的饭量很大常常被主人嫌弃,好在小主人很喜欢他。

发展:主人将威尔伯卖给了朱克曼先生,威尔伯虽然不愿意却没法改变主人的决定。在朱克曼先生的仓库中,威尔伯结识了蜘蛛夏洛,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

高潮:朱克曼先生想将威尔伯杀掉,蜘蛛夏洛得知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可以救它,于是织出了“王牌猪”几个字,使得威尔伯名声大噪。

解决方案:夏洛又在网上织出了“了不起”、“光彩照人”、“谦卑”等字,威尔伯为了匹配上这些字也在努力练习。

结局:威尔伯免于被宰杀的命运,可以乐享天年。夏洛在排卵后死去,但它的后代被威尔伯照顾得很好。



通常情况下,孩子并不能独立地使用故事山模型,家长和老师可以适当地使用提示用语,帮助孩子进行回忆总结,比如:


故事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情况是怎么变得越来越糟的?

你现在到“故事山”的什么地方了?来指一指吧!

你注意到的这些细节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





用这些表格也能解决老师和家长的另一个困恼,就是:如何帮助孩子深读,让他能真正看进去书。阅读记录表和阅读反馈表一方面能帮助孩子辨别阅读材料的特征,掌握不同文本的阅读方法,一方面能有效地反馈他阅读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呈现的形式多样,立体丰富,会吸引孩子持久深入地阅读,看到结果之后也能收获不小的成就感。


如果长期撰写这样的阅读报告,孩子就会养成深入阅读的习惯,真正地喜欢上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表格   大卫   孩子   进深   毛毛虫   蚯蚓   美国   效能   蜘蛛   文本   家长   成果   轻松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