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花3亿美元证明其具备摧毁高轨道卫星的军事实力

10月8号,来自哈勃望远镜的最新观测照片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行星防御”实验,获得了初步成功。

美国宇航局的“行星防御”实验。简单说,就是通过发射一枚叫做“飞镖”的航天器,高速撞击地球周围的一颗小行星,以改变小行星的轨道。如果将来有一天,人类面临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大灾难时,就可以利用这项技术来力挽狂澜。

但是没有说的是,如果大国利用这一技术,摧毁或者改变敌国的高轨卫星,那将是降维打击。

高轨卫星

“飞镖”是在2021年11月发射的,经过10个月的飞行,在今年9月26号晚7点,成功撞击到了它的目标——一枚距离地球1100万公里、直径160米的小行星。这个精度相当于从北京扔出一支飞镖,打中一枚在上海的硬币。

撞击全程由视频直播,当时,“飞镖”头部的摄像头拍摄到的小行星,从屏幕中央的一个小白点不断变大,直到铺满了整个屏幕。最后,屏幕突然一黑。指挥中心的科学家们纷纷站起身欢呼,庆祝这次撞击成功。

不过紧接着,科学家们还需要弄清楚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撞击真的“显著”改变了这颗小行星的轨道吗?撞上只是第一步,要是之后小行星轨道改变不显著的话,那么这次“行星防御”实验同样是失败的。

行星防御计划

负责撞击的“飞镖”航天器重量只有大概500公斤,大小跟家里用的冰柜差不多。而被撞击的小行星,是一个直径160米的大石头块。这个比例,相当于用一颗黄豆去迎面砸一个大活人。科学家担心,这种撞击会不会是蚍蜉撼大树,根本改变不了小行星轨道?

可以看出,这次撞击的效果从视觉上非常显著,产生的小行星碎屑飘散了大概1万公里。这颗小行星的轨道周期,从原本的11小时55分钟,缩短了32分钟,产生了大约4%的显著变化,是科学家们之前估算的三倍。科学家猜想,可能是飘散的小行星碎屑带走了更多的能量,使得小行星的轨道变化比预想的还要显著。

另外,这次发射任务只花了3亿美元,并且一击命中。比起“一枪未发”就已经耗费上百亿美元的“阿尔忒弥斯”重返月球计划来说,简直堪称物美价廉。

太空战

你可能会问:小行星撞地球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也太低了,真的值得花上亿美元去满足科学家们的“个人爱好”吗?这种行星防御技术有什么现实价值呢?

军迷们可能听说过,现在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具备拦截卫星的能力,其中,能够拦截高度为几万公里的中高轨道卫星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一片区域,恰恰是很多高价值的导航定位、遥感卫星活动的范围,对一个国家有非常重大的战略价值。“飞镖”航天器能够一击命中1100万公里之外的小行星,拦截几万公里高的卫星更是不在话下。所以,这次实验与其说是满足科学家爱好的昂贵游戏,倒不如说是一次物美价廉的军事实力展示。

回到我国,在国务院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提到计划建立一个“小天体防御系统”。另外,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在今年4月表示,中国正在制定小行星防御计划,可以用于使近地小行星偏离轨道。拦截小行星技术,正在成为大国之间一个新的竞争热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轨道   航天器   碎屑   国花   小行星   飞镖   行星   中国   科学家   军事实力   美元   计划   技术   卫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