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人民篮球”与“体工队模式”的双向奔赴

CBA新赛季开幕之后,判罚尺度问题就引发了热议。细究起来,这一变化背后的逻辑却颇值得玩味。

初衷方面,CBA是希望鼓励球员之间的对抗,终极目的是“为国养士”,借此提升中国男篮在国际赛场上的对抗能力。体育总局新任局长高志丹上任后,已经将振兴三大球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三大球不振兴,拿再多的金牌可能都会让领导们脸上无光。

振兴三大球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中国男足至今只进过一次世界杯,近些年成绩一地鸡毛,更是让亿万球迷心碎。中国男篮与中国男足是一对“难兄难弟”,在姚明、王治郅等人退役之后一蹶不振。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篮球”的概念破壳而出。10月9日,中国篮协在杭州召开了2022-2023赛季CBA联赛动员会暨赛风赛纪警示教育工作部署会。体育总局副局长刘国永要求CBA重塑联赛形象,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职业联赛发展之路,坚持人民篮球定位,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体育总局篮球中心中国篮球协会联合党委书记郭振明则要求,新赛季的CBA联赛提高站位,“坚决贯彻、实施国家振兴三大球的战略整体部署,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体育赛事产品,为国家队培养、输送更高水平的篮球人才。”

如果将判罚尺度,与领导们的讲话联系起来,就不难理解其中的逻辑了。中国篮球要振兴,CBA联赛要勇于承担责任,“为国养士”。将“社会效益”放在“经济效益”前面则体现了更高的政治站位。基于此,可以说“人民篮球”的定位非常精准贴切了。

但是,CBA的全称是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它说到底终究是职业联赛。职业联赛的定义,决定了它本质上是一门生意。联赛的主体是俱乐部,俱乐部背后是投资人,他们要掏出真金白银来养球队,承担盈亏自负的责任。

诚然,中国的职业联赛,无论是中超联赛,还是CBA联赛,在起步阶段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联赛。为了摆脱体制方面的色彩,“管办分离”是各界喊了多年的口号。CBA和中超一直都在践行这一理念,走向公司化运营。从业者都清楚,一个体育联盟越职业化,其发展前景越好。

考虑到独特的国情,中国的所有职业联盟都肩负着为国家队输送人才的重任。中超就是国足的根基,CBA则是中国男篮的命脉。多年来,这两大联盟都努力在职业化和“为国养士”方面寻找平衡。

以中超为例,U23政策明显是一个与职业化相悖的举措,仍然在更高层领导的要求下贯彻了那么多年。一旦遇到国家队或者国奥队的赛事,中超联赛宁愿牺牲自己的赛程,也会做出让步和妥协。甚至像恒大这样的俱乐部,为了国家队冲击世界杯的历史使命,主动承担起归化球员的责任。但是,这一系列的举措真的改变中国足球的命运了吗?国足的成绩就摆在那里,让人欲哭无泪。

CBA也不是闷头发展职业化,比如外援政策的调整,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给国内球员们更多上场的机会,希望培养出更多青年才俊出来。为了中国男篮参加世预赛,CBA在赛程方面也是及时为国家队让路。

对于中超和CBA来说,如果这都不算是对国家队深沉的爱,那就只剩下无尽的悲哀了。但是,一个职业联盟一味地迁就,并不能改变国家队窘迫的现状。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从本质上来说,职业联盟与国字号队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职业联盟发展得好,对于国家队的发展一定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英超刚刚起步的那些年,英格兰国家队的成绩一塌糊涂,被戏称为“欧洲中国队”。可随着英超联赛持续走高,为英格兰国家队输出了更多精英球员,比如凯恩、斯特林等等,这才有了英格兰国家队连续两次世界大赛都闯进了半决赛。

道理无比之浅显。职业联盟发展得好,会吸引越来越多资本进入,年轻人也会更青睐这个项目,更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说得粗俗一点,一个更加挣钱的职业联盟会鼓励家长把孩子送来从事这个项目。

反面的例子也已经足够多了。无论是中超联赛,还是CBA,想要以牺牲职业化的手段来帮助国家队的努力往往都是适得其反。中国女排亦然,“体育之窗”接手排超联赛之初搞得很热闹,希望增加场次来推动排球运动的发展,却在东京奥运会来临前被迫压缩赛程,最终搞得一地鸡毛。(当然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并不仅仅是“为国养士”这一个维度的因素。)

大洋彼岸,则有一个成功的例子。我刚刚看完《救赎之队》的纪录片,NBA发展得好才涌现出众多顶级球星,最终惠及美国男篮,让“梦八”在北京奥运会上完成了自我救赎,重返世界之巅。NBA并没有因此限制海外球员的上场时间,也没有压缩赛程来为梦之队集训让路。

当然,任何一个职业联盟也不可能脱离国字号队伍单独存在。即便是高度商业化的NBA,也希望自己顶级球星去奥运会的舞台。这会带来叠加效应,最终也让NBA从中受益。NBA前任总裁大卫-斯特恩不遗余力推动此事,也体现了他的高瞻远瞩。

对于国字号和职业联盟来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任何以牺牲一方利益为前提、想要另一方从中得利的努力都化为了泡影。

回到CBA联盟的话题,“人民篮球”的提法毫无问题,没有人民做根基它就成了无源之水。而且,CBA为人民提供高水准的赛事,已经体现了其社会效益。为了更大化体现社会效益,从而牺牲经济效益是不可取的。讲一个极端的例子,CBA联赛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能够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但投资人无利可图,他们最终会用脚投票,毕竟这个联盟中的大多数投资人都是企业家,并不是国有资本。(即便是国有资本,也有营收方面的压力和考核。)

在当下,CBA正身处困境,考虑经济效益无可厚非。因为疫情的影响,主客场迟迟没有恢复;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俱乐部的营收能力也面临考验;来自CBA联盟的3000万分红对俱乐部来说是一场及时雨,但并不足以确保它们可以实现盈利。

在这样的局面下,刻意要求CBA提高站位,着力于为国培养、输送人才,有点过于强人所难。我相信,没有一家俱乐部的老板不希望为国输送人才,但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仍然是活下去。活下去是一切的基础,当他们活得很好,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才会倾注更多心血,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体系。当投资人还在悬崖边上瑟瑟发抖时,却要求他们提高站位,考虑“为国养士”,这多少有点釜底抽薪。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像姚明一样,能够完成高位挡拆。

我相信,无论是“人民篮球”,还是“走中国特色的职业联赛发展之路”,都不是要回到体工队模式的老路上来。如果体工队模式有效的话,我们也没有必要经历三十多年的职业化改革进程了。何况,体工队模式本来就不具备持续性,运动员就是吃青春饭,没有职业化改革所带来的收入激增,很多人可能早就转行了。

不可否认,中国的体育产业现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何时走出疫情的阴霾仍旧未知。相比较而言,CBA联盟却处于一个较好的发展周期上,虽然其版权并没有像几年前的中超联赛一样卖出天价,但核心赞助商仍然都在,再加上篮球这项运动在年轻群体中受欢迎程度在提升,让各界对CBA的未来满怀期待。

领导层面更加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局面。说到底,这也是领导们的重要功绩之一。千万不要把“人民篮球”变成开倒车之举,让“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联赛”与“体工队模式”来个双向奔赴,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让这些年的心血付之东流,一切推倒重来。

既然是职业联赛,就还是应该遵循其固有的职业规律,中国特色应该成为它的一大优势,而绝不能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唯有秉承这个原则,“人民篮球”才真正能够属于人民,而不是成为西西弗斯推动的那块巨石,在即将看到光明的时候从山顶上滚下来,在无尽的黑暗里继续沉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体工队   篮球   球员   俱乐部   中国   双向   国家队   联赛   职业联赛   模式   职业   联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