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首位半机械人到新物种机器人,“云课堂”聚焦新工科与“发明创造”之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还记得全球第一位半机械人“彼得2.0”吗?他是英国的计算机专家,患有渐冻症,2019年底宣布“彼得2.0”上线,成为由AI加持的半机械人,今年6月去世。

“他为未来建立人机融合机器人开了先例,我们复旦机器人学科准备通过生机融合智能机器人、全息智能机器人、至善智能机器人三个阶段,向新物种机器人迈进。”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甘中学,日前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瞰见|云课堂”就“新工科与发明创造”发表演讲。

这是“瞰见|云课堂”科学之问的第二辑。围绕新工科,甘中学就三方面分享自己的观点:从工业革命的发展史来看新工科应该如何发展;如何培养新工科的发明创造人才;如何从发明创造走向创新创业。

总结人类史上的前几次工业革命,他表示,一件成功的发明一定要有两个循环和两支人才队伍,即发明成功的循环和人才队伍、产业化成功的循环和人才队伍,跨界合作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新工科建设的要点就是科学、人文、工程、管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综合性的人才。

在甘中学教授看来,新工科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第一性原理思维和批判精神的思维,同时具有观察实验能力、想象构想能力、洞察抽象能力、合成执行能力和协作领导的能力。通过对四大工业革命历代人才的分析,他指出有四种人才属于新工科,即工程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大师和产业领袖。

“简单地用一个关键词来代替新工科,就是要顶天立地。”甘中学教授认为,把一个原创的东西变成产业化的发明,就要经过从0到1,1到10,10到N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一定是“科、技、产、金、管”融合交叉的创新。

在互动交流环节,国自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复旦科创企业家营校友杜鑫峰提出,作为硬科技,机器人产品从决策到投入研发,企业和高校之间有没有可以借鉴的长期合作的模式?

对此,甘中学表示,复旦就有一个和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的模式。本场云课堂主持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卢向华教授也介绍说,今年起,复旦希望更快地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并将成立专门的办公室,设定专门的政策与流程来加强产学研的合作。

而后,复旦MBA科创青干营首期学员吴家印也就“创业初期如何平衡新的产品引入跟原有的从业者之间的关系”“新的技术如何寻找合适的落地场景或行业”等问题进行提问。据悉,首期复旦MBA科创青干营已在近日开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担任首席导师。金力说,科创精神是复旦的天然基因,科创发展需要管理赋能和青年人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工科   机器人   彼得   复旦大学   复旦   工业革命   首位   课堂   能力   中学   智能   人才   机械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