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宗族祠堂遍地,为何北方很少见?北方人没有宗族传统吗?

中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中国的话就是“包容”。

由于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各的风俗习惯,各有各的特色,因此彼此之间交流以及饮食习惯还是有一点差异的,可就是如此巨大的差异能够和睦相处,由此也能够看出中华文明的伟大。

事实上,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如此,自黄帝统一华夏之后,华夏一族不单单是指一个汉民族,而是指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们。

当然了,如今五十六个民族虽然和睦相处,可是你去异地去旅游最好还是要遵守当地的习俗,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很大的。

像南方的一些偏远地方宗族观念非常强盛,尤其是浙江福建以及江西湖南等地,这里的乡邻之间的联系很深,而之所以有如此的纽带相联系就是因为有宗族祠堂等联系。

居住在当地的人家如果往上推的话,其三代或者四代之前甚至可能是一家人呢?

按理来说,中华文明发源于河南山东一带,在中国古代的时候,中国最讲究的就是忠孝仁义,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民纷纷都会修建宗庙祠堂来祭奠先人。

战国时代,燕国的祖宗祠堂被齐国所毁灭,燕国将其视之为奇耻大辱,同样的北宋靖康之耻宋朝的宗庙社稷通通被金人捣毁,也是宋朝的一段耻辱。

既然宗庙文化发展于北方,为何北方已经很少这种大规模的祠堂却大部分在南方呢?

宗庙祠堂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时期,一部《周礼》对后世的影响颇大,不过那个时候祖宗宗庙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一般的平民哪有这个资格。

直到了宋朝朱熹时代,在朱熹的提倡之下,祠堂宗庙才逐渐走向民间,在朱熹倡议之下,朝堂同意那些大家族可以设立祠堂宗庙。

祠堂,不仅用于祭祀先祖,还是一个家族议事和举行各种重大仪式和婚丧嫁娶等大型活动的场所。

祠堂之内以族长的地位最高,他具有生杀大权,在中国古代像这种家族内部事务就连官府都没法插手。

事实上,北方并非不是没有祠堂,只是少而已。

比如北京太庙就是最大的祠堂,同样的山东曲阜的孔庙,实际同样也是传统意义的祠堂,只不过因为孔子在古代读书人之中的地位太过超然,以至于人们并未将其计算在内,《白鹿原》之中的白鹿祠堂也算是祠堂的一种。

当然了,北方祠堂比南方少确实是一个现象,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因为古代的战乱大部分都是居于北方,由于北方的土地大部分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因此战火很快就会波及到,也正是因为这种缘故让大部分的祠堂大多毁在了战火之中。

每一次的战乱之后,首先遭殃的就是那些豪门大族,因为谁家有钱看祠堂就可以看出,从祠堂的规模就能看出这家人家有多有钱,因此这些豪门大族往往是最先被打击的对象我。

而南方相对好一些,南方的地形和北方不同,山川河流层层密布,一个村和一个村之间可能有大山隔着,因此这也可以让那些大家族提前撤离。

其次南方祠堂之所以多也是因为有些许南方人大部分都是从北方过来的。

比如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以及两宋风云时期,由于战乱大量的北方豪门大族南迁到了南方。

比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等等,这些豪门大族之前的根基都是在北方,由于战乱不得不南迁到了南方。

古代人讲究的是落叶归根,一些南迁的古代人为了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反而更注重宗族文化的建设,因此南迁之后他们就会在家族之内修建祠堂,其目的就是告诉子孙后代自己究竟来自于何方。

所以这也是为何北方祠堂要远远少于南方的原因之一,虽然祠堂已经成为了过去,但是不得不说这也是古人一种联系亲情的纽带,虽然其中有不少糟粕在里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宗族   祠堂   宗庙   大族   朱熹   宋朝   战乱   豪门   中国   遍地   北方人   传统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