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索斯 +

贝索斯+

根据硅谷王川网文整理

1、美国执技术牛耳

亚马逊的bezos 名下的 blue origin 火箭,今天第一次完成飞行到离地面100公里的亚轨道,然后一级火箭和乘员舱都安全返回。其中一级火箭返回时大约在离地1500米处点火,然后缓缓垂直着陆。录像上看,着陆位置也完全掌控,事先已经安放好照相机。贝索斯说大约两年内可以提供给游客的亚轨道旅游服务的业务

spacex 的 elon musk 表示不服,你丫最高速度不到四马赫,要到地球同步轨道需要30马赫的速度,消耗的能量和它的平方成正比,我们2013年12月就做到了。

【美国是汲取全球顶尖资源、顶尖人才、顶尖智慧,自然出顶尖的技术,这个趋势还会持续很久。所以在美国市值投资大发是有效的,而在国内市场 是不行的】

2、做好三四月,七八月自会有答案

amazon 的贝索斯老师说,"如果我们某个季度的财务报告很好,那是因为我们四五年前做的事,布的局,而不是因为上个季度做得很好"。只关心未来几天,几个月的趋势的人,永远无法抓住长期的,大局下的,真正的巨额利益。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关注领先指标;过程导向】

3、这方面,马斯克更加厉害

贝索斯在 twitter 上调戏musk: congrats spacex on landing falcon's suborbital booster stage. welcome to the club ! (祝贺马斯克登陆猎鹰的亚轨道助推器。欢迎加入俱乐部)

【都是世界级的牛人】

4、云计算的前奏

贝索斯产品设计原则:

1. 所有团队,要把他们的数据和功能通过服务界面对外公开

2. 不同团队要通过这些统一界面彼此沟通

3. 不许通过别的方式通讯。只许通过统一服务界面沟通。

4. 界面底下使用什么底层软件,无所谓。

5. 所有的应用服务界面,必须完全可以让外界开发者调用,没有例外。

6. 不符合此原则的工程师,会被开掉。

【通用、可编辑、可迭代】

5、都是改变世界的人

贝索斯的 blue origin 把两个月前成功降落的火箭再次发射出去,在 100公里高度和乘务舱分离,火箭再次成功降落,乘务舱也通过降落伞安全着陆。一级火箭降落后再成功发射,再次回收,这是第一次,在这点上blue origin 早于spacex. 当然 spacex 的一级火箭飞行高度达 600公里,比前者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都厉害】

6、让销售成为多余才是好产品

贝索斯老师说: “在旧社会,你要花 30%的时间做一个好的产品,70%的时间去吆喝让别人知道。在新社会,这反过来了”

【最终还是产品说话】

7、很屌,屌爆了

贝索斯老师说:

1. 如果你做的所有事都是按照三年的长度规划,你会和很多人竞争。但是如果你愿意按照七年的时间长度规划和投资,你的竞争者会少很多。

2. 写备忘录很重要。如果你写一份六页纸长的,叙事结构的备忘录,你肯定会非常清晰地思考。

【长期观加用写去深度思考,牛人标配】

8、完成比完善重要

来自sam hinkie 四月六号的辞职信: "对创新的渴求,需要真正的探索。你需要不停地尝试,失败,这样才可以用新的工具,技巧和洞见提高你的见识。可悲的是,第一个创新往往没有太多用,但是它可能给你找到通往有用的创新的路径。这个认识,steven johnson 在他的书,"好的想法从何而来"里面,叫做 "临近的可能"。在无知的迷宫中探索,需要你先开启一扇门,进入一个已知的房间,从那里,你可以开启更多门,到更多房间里,搜寻它们之后隐藏的更深的洞见。"

贝索斯老师说: "发明有几个必要的前提。你必须愿意接受失败。你必须有个长远的思维。你必须承受,很长时间被外人误解。"

【先完成,再完善。只有先完成,才有可能发生临近可能性】

9、先活,再赢

1/5 人的情绪 (喜怒哀乐)是大脑促进人迅速采取行动,达到目的的机制。但是人们容易无意识的把对快乐,快感情绪的追求,和对目标的追求混淆。如果二者是矛盾的,那就是大问题。

2/5 大多数人没有深刻思考,自己是否在追求正确的目标。当阿尔法狗对李世石占据优势时,它的棋风变得非常保守,被观众讥笑为猥琐。但阿尔法狗的目的是以最大的几率保证胜利,所以不在乎是否多赢几子。阿尔法狗才是在真正追求正确的目标。

3/5 人的长期目标是生存繁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有许多阶段性目标,看上去模糊不清和不确定。这里可以借鉴机器学习里的 "经历回放" 和" episilon-greedy" 的算法。努力学习不同人,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保持一定随机性去探索。

4/5 贝索斯说过,如果你把问题写到一张六页纸的备忘录上,你就自然地会想的更清楚。我的微博 (硅谷王川)和我的微信公众号 (investguru) 算是我的两个备忘录吧。

5/5 贝索斯的六页纸的备忘录据说结构是这样的: 一,问题和语境。二,如何解决问题,什么人,什么方法,什么结论。三,你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去有何异同?四,对客户和公司有何好处? 可以仿照这个结构思考企业经营之外的问题。

【情绪是进化的优势,不是目的本身;全局优化,目标为先;写的方式代替思考是最重要的】

10、思维模型总是滞后于世界的变化

“任何人,如果不时常改变自己的想法,意味着他严重低估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这话是谁说的?

贝索斯。原话是 Anyone who doesnt change their mind a lot is underestimating the complexity of the world we live in

他还说:“不要让任何人把你绑在你过去说的话上。人生很复杂,世界很复杂。有时你得到新的数据,那你必须改变想法。有时你没有得到新的数据,但是你重新分析情况,你意识到这比你最初想象的要复杂,然后你又改变想法。”

【人认知的局限性,叠加世界的复杂性,以及不断变化的特征,人的认知总是滞后的,需要不断的调整】

11、认知差才是机会所在

最有用的投资知识是:

一,大众的认知和真相有很大的差距。只要你有开放的心态,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或者根本不屑去看的东西,从而更准确的认识真相。

二,即使你把真相告诉别人,口干舌燥的解释,他们还是激烈的反对。因为真相和他们的根深蒂固的认知系统差别太大,承认错误/纠正认知系统的痛苦可能比妇女生孩子的疼痛还厉害。

三,即使事实不断朝着与大众预测相反的方向发展时,他们仍然顽固的拒绝改变观点,而是寻找一些局部的看似对自己有利的细节,来自我安慰,自圆其说,使自己不那么痛苦。

四,由于这种顽固的认知偏差,这类投资往往可以得到不菲的长期回报 (五年,十年以上,甚至更长),而且看上去毫不费力。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亚马逊 06年推出云服务时,it 界很多人觉得他很怪,一个书店做这个,贻笑大方。 贝索斯的反应就是不解释。而且很长时间财报刻意不 Breakout cloud revenue. 基本上头六七年他们没有任何竞争。//@xubinism2世:同感受,社会人群跟上这个节奏,如果是三到五年的,那么收益率非常可观了

【认知差的机会不怕竞争进入来卷,因为对于个人而言几乎是最难的事情,告诉他,他也做不到】

12、马斯克,外星人

目前计划发射近地轨道卫星,提供互联网宽带服务的,主要有两家公司.

一家是 Oneweb, 2016 年十二月获得孙正义的软银的十亿美元的投资,它的发射主要由贝索斯的 Blue Origin 提供。但是使用的火箭 New Glenn 还在研发状态,预计2020年之前会首发,更具体的时间表不详.

另一家是 SpaceX, 计划今年下半年和 2018年开始测试发射,2019年大规模发射,开始只要 800枚卫星就可以覆盖美国全境,覆盖全球需要四千枚卫星.

SpaceX 有七年的成功商业发射历史,目前看可能比 OneWeb 有时间上,和发射成本上的领先优势.

其他潜在竞争者,目前大多停留在宣传阶段.

SpaceX 预测到 2025年,其卫星宽带服务在全球有四千万用户,年营收将达到三百亿美元,这个生意可能比火箭发射的业务本身还大。2015年它完成六次成功发射,总营收只有九亿美元。

【这个人确实牛,他的所有动态都值得深入跟踪理解学习,和牛者为伍是赚大钱的一个最佳路径】

13、保持开放,随时提升

贝索斯的思路就是从不给自己设限,如果自己某个东西做得好,不忌惮和他人分享合作 (即使是别的领域的竞争者),这样自己也可以做得更大,大家可以共赢。这种思路值得学习.

任何职能做得好都可以成为 profit center,赚钱的来源,有点像太极的“无处不是拳”

好例子 //@fenixnano:雅马哈因为做钢琴的木工闲了做螺旋桨,为了方便自己造个引擎,于是就成了机车巨头…

【从不设限,天花板是用来捅破的】

14、科技的开拓和引领者贡献更大

鳄鱼从侏罗纪时代活下来了,而恐龙却为什么灭绝了?
恐龙成长迅速,个子大,体重重,战斗力强,在侏罗纪时代一直是霸主。但是他的缺点是消耗大,当环境改变的时候,他还是需要大量的消耗,无法适应环境的改变,最后只能走向灭亡。
鳄鱼的特性是平时潜伏不动,消耗的能量很少,一直耐心等待猎物出现的时候,迅速出击,把猎物生吞后慢慢消化。鳄鱼的低能耗强出击是生命力极强的模式。—— by 金炉

鳄鱼模式像极了芒格的棒球模式

可以把芒格和巴菲特当成鳄鱼,但是他们的问题是并不真正创新,而主要是做资产配置,是一种金融食利者。贝索斯,马斯克,还有 Haskett 这样的不断创新的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他们更像动物界里的灵长类。最终,灵长类的地位应当远超鳄鱼。

【鳄鱼的类比非常精准;论对世界的贡献,只是角度不同,贡献智慧、文化、文明作用会更大,更持久】

15、生命是一团能量

1/ 贝索斯老师说,整个太阳系未来可以支撑至少一万亿人口,那么可以涌现至少一千个爱因斯坦,然后技术进步会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

2/ 另外,Maxwell 和 lorentz 基本上上把相对论的基础打好了,即使没有爱因斯坦,也会有别人在十年内推导出相对论。

有人提到过 poincare 或者别的数学家是有可能的。

3/ 人口越多,市场越大,扩展性越好。未来的所有的巨富都将是在做扩展性最好的生意,现在的富人也无法望其项背。所以不要急,等到太阳系人口到一万亿那一天。

地球本身承载十倍人口其实没有问题,这就是七百亿。如果在海底或者地下建造隔离出的定居点,那就可以至少再翻番。然后还有火星,木星或者土星的卫星,还可以造大型空间站,等等。

最最本质的是能源。生命会向任何可以大规模廉价获取能源之处扩张。

【能源问题解决,一切问题解决】

16、指数增长的事物才是暴利来源

1/ 线性思维的人,无法理解且很难扭转的一点是,当某个指数发展事物的指标第一次超过某个线性缓慢增长的事物后,马上就会发生巨变。

2/ 一个荷花面积每天翻倍的池塘,经过 29 天才覆盖荷塘一半,但是只要再多一天,就会覆盖整个荷塘。

3/ 贝索斯创业二十二年之后,财富才超过巴菲特和盖茨,但一年之后的今天就比前者多了 50%以上。不出意料的话,未来五到十年贝索斯的各种创业理念和励志书籍大卖,并超过巴菲特。直到他被另外一个完全不同行业的新的指数曲线所超越。

4/ 因为大脑已经习惯了被观察对象前期长时间的默默奋斗而看不出什么表面上的差别,所以对于超过临界点之后的短时间迅速跃迁和质变,完全无法理解,顽强的抗拒,总是依靠直觉认为会最终 revert to mean 回归原来的均值。即使我今天这么说,如果不常常写出来,常常提醒自己,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5/ 这种场景在各行各业还会不断重复。

6/ 全世界人口 1500年时大约5.8 亿, 1800年时大约 9.8 亿,1900年 十六亿,1950年青霉素普及后达到二十五亿,完全破解了马尔萨斯的魔咒。

7/ 全世界人口过去十年 2008-2018 的增量 (约六亿)和 1700 年全世界人口的总量 (七亿)相差无几。这个巨变的影响,是无法依靠过去历史经验的直觉来正确理解的。

8/ 人生的悲剧之一是,在投入毕生精力的事业刚刚越过临界点,指数发展开始显性的飞跃时,过早的退出而放弃了绝大部分劳动果实的收获,仅仅是因为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缺乏想象力和对指数增长的深刻理解。

9. 抬杠者会举一些伪指数增长然后又破灭的泡沫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其实很简单,第一,只关注全世界最大的四五个指数增长机会,这样就把大部分庞氏骗局和伪指数增长机会过滤掉了。

10/ 第二,经过这样的过滤之后,即使仍有一半归零,剩下的一半有十倍以上的成长,那么整体收益仍然十分可观。

11/ 悲观者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一根筋单线思维,对于指数增长的多维度可能性缺乏理解。比如摩尔定律的发展历史中,当 CPU 时钟频率提速走到尽头时,人们在内存的架构,内核并行度,组件之间传输数据的带宽,系统的并行度上找到新的增长方向。

12/ 每一个指数增长的现象,都是以被其取代的,另外一个或者几个传统行业的迅速倒塌为代价的,不要螳臂挡车,逆技术潮流而动。

特斯拉过去两天的市值增量 (等价于分股前的250美元),超过前面十六年累积的市值 (2019年十月十一号股价还低于 250美元)。投资可以拆解为两件事: 第一,活得长,拿得长 ; 第二,不断研究寻找指数增长的技术路径去配置资产。

【互联网给个人能力加上超级杠杆,阿基米德的杠杆;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指数增长的机会,并参与其中】

17、差异化

慢慢意识到, 大部分穷人的本质问题是这么几个:

第一, 学的东西 (输入) 和 做的东西 (输出) 和别人一样,没有任何独到和与众不同的东西。 这就淘汰了 99.9 %的人 了。

第二, 即使有独到的东西,没有大规模宣传,建立自己的品牌和一定规模的共识。这又淘汰了 99%的人了。

第三,有独特的东西,有品牌,没有意识到和掌握通过制造和控制稀缺性来定价的艺术,把利润最大化,这又淘汰了 90%的人了。

第四,前面三点做到,要把部分利润用来回到第一步,把东西做得更好,生态更全面更深,品牌影响力更大。这又淘汰了 90%的人了。

再总结一下就是: 独特 - 品牌 - 稀缺 - 生态 - 正反馈循环

做一个独特而稀缺的人,本质就是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印钞权。毕加索,香奈儿,张大千,卓别林,乔布斯,马斯克,特朗普,贝索斯,巴菲特,从这个角度看,是相似的人,只是程度规模有差别而已。

第五,即使自己做不到,看到那些极少数做到了的人或者公司,要能够看得懂,要知道如何参与其中分享其成长果实; 而不是愤世嫉俗地胡喷,眼睁睁看着好机会从面前流失。

需要自付广告费的宣传是低效率的,没有扩展性的。看看马斯克和特朗普是如何做的。

效率和稀缺性是两个不同维度的东西。百度淘宝的竞价排名靠稀缺性来创造利润,你可以说其技术的高效率间接带来流量,再涌现出稀缺性。

这样的知识体系,品牌体系,只会随着时间越积越厚;它是不怕通货膨胀,可以跨越国界,跨越战争与和平的不同时代的

【差异化/独特性/稀缺被赋予高溢价】

18、复杂事物只有相关性

1/ 贝索斯老师被掌握了其裸照的八卦小报敲诈勒索

2/ 不怕出丑,率先发推公布,并曝光八卦小报的母公司 AMI 如何敲诈勒索的文字细节, 变被动为主动

3/ 估计以前被 AMI 敲诈过的一大堆富人要开始反攻倒算

4/ AMI 是否会因此而破产?

5/ 此事以后要进商学院/法学院教科书。

6/ 这后面其它的二级效应 second-order effect 会很有意思。

7/ 复杂系统里, 你做的所有事都不一定能达到你直接想要的目的;系统的反身性,反而可能导致和你目标相悖的结局。

8/ 因为此事贝索斯主动先曝光敲诈细节,八卦小报有可能因为忌惮法律风险, 反而不敢公布裸照.

9/ AMI 的失算在于,在敲诈的过程中,暴露了自己更深的动机,和自身的弱点。因此被贝老师 call their bluff.

【复杂系统非线性因果关系,而是相关性】

19、马斯克技高一筹

spacex 引领的航天业的摩尔定律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始了。近地轨道,单位载重的运输成本不断迅速下降。从三十多年前航天飞机的每公斤一万九千美元,降到现在的一千九百美元。

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一级火箭可以重复使用。一级火箭成本占整个发射成本的 75%左右。

一级火箭回收,自动降落到地面,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工程。这包括 spacex 一级火箭的九个发动机,高速控制电脑,冷气推进器,等等。 随着一级火箭重复使用发射技术的成熟,发射频率不断增加,每次发射任务之间的间隔缩短,这个成本优势将继续拉大。

无法重复使用一级火箭的技术路径,在商业发射市场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spacex 对于它们的替代,就像晶体管替代真空管。

在晶体管技术早期还未大规模量产,展现出其碾压式的技术优势之前,真空管行业的人还会抓住几个技术参数的暂时领先津津乐道。

但下一步,当 spacex 的 starship 投入商用,整个发射载具全部可以重复使用 (不只是一级火箭),近地轨道载重量也将从现在的两万公斤,提高到十万公斤以上,那这就是航天业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了。

科技商业历史的经验表明,一旦某个技术路径大规模商业化,大幅度降价并且构建丰富的生态圈后,多数人因为成本的原因会被自动吸入其生态圈,而进一步强化其成本优势和垄断优势 // spacex成立于2002年,累积融资仅32亿美元。贝索斯的 blue origin成立于2000年,但迄今就是搞了几次到100公里高空的亚轨道可返回的飞行。NASA 官方的 sls 项目从2011年开始,累积花费186亿美元,仍未有任何发射测试。starship 大规模发射实现后,其他两家的项目最终烂尾,似乎不可避免。

【市场化之后,低成本快速迭代才是优势所在】

20、工作量证明更可靠

特斯拉过去五年经历过几次小型危机。

一次是2016年二月 model x 产能爬坡缓慢,股价一度跌到 (分股前的) 144美元。

第二次是收购 solar city 被唱衰,2016年底跌到 180美元。后面还有 model 3产能爬坡危机,私有化未遂证监会诉讼危机,19年四月季度财报不好,等等。

在假新闻的无休止的负面攻击之下还能相信马斯克和特斯拉的许诺,除了亲自体验产品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spacex 2015年十二月首次实现轨道发射的一级火箭成功降落,而且后来重复多次。这是在众目睽睽的多次直播下发生,所有人可以亲自验证的,同时也是历史上其他任何人和团体迄今为止都没有做到的 (贝索斯的亚轨道发射的一级火箭降落不能算)

这种工程能力的公开展示,就是最厉害的工作量证明 (proof of work).

你是选择相信多个无良主流媒体的零成本炮制的谣言呢,还是选择一个经过巨大公开工作量验证的企业家的说辞?

当面临各种不确定性,无法直接验证一手信息的时候,选择相信工作量证明,而不是来自无名氏的零成本噪音或谣言,长期看应当是提高生存概率的一个重要原则。

因为偷懒,虚荣或者一厢情愿,而不相信工作量证明,迟早会被骗子的零成本的花言巧语坑得很惨。

【新范式在马斯克的认知体系前,马斯克的认知体系在记者的认知体系前;马斯克过往的“工作量证明”是最好的证明】

21、打造符合增长的技能,寻找符合增长的机会

一份领薪水的工作,基本不能让人实现复合增长:

因为在这类岗位上,基本上你就是个螺丝钉,会被要求完成指定的任务,基本上没有自由探索和发挥创意的空间,即使自己想做这类探索,也很难会立刻得到老板的支持和鼓励。

这也造成另外一个问题,打工久了后,人是无法理解"复合增长"这个概念的,而更习惯于接受别人的指令,或者抄袭前面的人,短平快的达到某个目的了事。

爱迪生就属于系统性的创新者,也是迭代多年,有一个几百人的研发团队,越到后面创新能力越强。当代可以与之相比的是贝索斯和马斯克。爱迪生的儿子则是反面教材,打着老爹的旗号卖假货想赚快钱,后来被老爹告上法庭。小爱迪生后来酗酒,严重忧郁症,老爹死后四年他也去世了。

一般心智健全的人,都会找到某个东西让他非常有兴趣废寝忘食去忘我探索,不管是画画,写文章,写代码,还是创作什么别的东西。只要这类创作探索的成本足够低,就可以自由迭代若干次,达到极高的质量,通过各种社交媒体渠道发表,最终能够找到高溢价的变现方式。

如果你每周要被迫给人打工,包括在路上的时间是 N, 给自己定个计划,花四到五年时间,把 N 降到 10以下,直到它接近于零。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探索创造了。很多伪创业是成本极高的盲动,只会适得其反

摩尔定律之所以可以持续复合增长,是因为底下存在上百个不同微创新和技术路线在彼此竞争,你看到的只是冒头的增长最快的那个技术路线而已。同理,个人的复合增长,也应当争取在多个不同的增速最快的方向/领域上同时布局,定期强行调整,这样不至于全部资源卡在某个错误路线上浪费很长时间。

当代各国的高等教育,没有看到谁系统性的教授"复合增长"这个概念。大多都是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培养的大多是一个模子的工业化快餐式的人才。浪费了多少人的青春,罪过罪过!

假如你为了前进一小步,需要有十个部件同时到位,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状态,你可能踩过一百个坑,你的知识/工具库里有一百个备份 (但质量和性能参差不齐)的部件。当形势改变时,你有能力迅速微调各种参数,调用改进其它组件来继续进化生存。但抄袭者完全没有这种应变能力,突变时容易突然死亡

知识和工具库里的部件多了,还有一个好处: 你总是可以在某个方向做一些低成本的测试,得到一些正反馈,让你进一步改进,也同时丰富了你的工具库。这样你始终乐在其中,有动力不断摸索。爱迪生在那个年代能够活到 84岁,大概和他这种其乐融融的日常生活状态有关系。

【复合增长是第八大奇迹】

22、只有自己才能迭代自己

贝索斯老师说: "自学者治人,好学生治于人。"

【自助者天助】

23、标准化、流程化、模块化

以下文字摘自我的公众号在 2015年的关于 Amazon 的老文章。标准化通用接口,后端和前端清晰隔离,是提高网络效率,促进复合式增长的非常重要的措施,对很多领域都有现实指导意义。

-----
但是亚马逊有一件事,做得非常非常好,这远远弥补了亚马逊所有的政治上的,哲学上的和技术上的失误”.

2002年前后,贝索斯给所有员工发布了一个命令,关于内部软件设计的命令:

1)所有团队,要把他们的数据和软件功能通过服务接口对外公开

2)团队之间的沟通只能通过这些接口。

3)不允许通过任何别的方式通讯:不能直接连接,走后门,不能直接读别的团队的数据,不能共享内存。

4)服务接口的后端的软件技术的选择,没有关系。

5)所有的服务接口设计时,都必须具备一个能力,允许日后让外界第三方开发者调用。没有任何例外。

6)不听话的人,将被开掉.

打个比方,蒋介石当年常常越级指挥,自己支配部队,不告诉其部队长,到最后大家才发现自己部队不知在何处,这是兵家大忌。这就是典型的图省事,不通过标准的服务接口,直接走后门读取, 修改数据的低水平的程序员的做法.

蒋公的辩护者会说,许多高级将领指挥水平差,到最后却使得部队四分五裂,所以他只好亲自上阵,插一手去越级指挥,将部队整合起来。但从产品设计的角度看,这恰恰就是舍本求末的短视做法.

越级指挥的坏处,是增加组织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蒋公如果不在,别的人不知道那些后门,无法学他越级指挥。 另一方面如果后门出现问题,蒋公的越级指挥也无效了。 而只有培养标准化的将领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组织模式,才是建设一个高效灵活的组织的最重要的工作。

标准化的软件服务接口的建立,需要相当大的前期投入,短期内看上去吃力不讨好。但基础打好后,在此之上的软件应用开发效率大增.

一般人们只能理解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可触及的领域的马上的应用,但是如果把自己的通用性高的作品或服务,连接到组合性最高的网络上时,可衍生出来的你无法想象的组合性应用,没有任何上限。这类创作的潜在价值,长期看始终会被低估。所以要专注思考解决通用性高的问题,不断和组合性高的网络连接。

图省事而不尊重复杂系统演变规律的人,最终会被现实抛弃 //@减法简:不通过通用接口的人借口效率,其实目的是强调自己的权威。

如果第一次没做对,要敢于直面错误,迅速投入时间精力纠错,建设通用化的接口。而不是掩耳盗铃,装作没事。//@王一石Yishi: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标准化、通用、广连、高复杂度生态孕育无限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目的   认知   轨道   火箭   接口   成本   指数   东西   美元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