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难,还好有电影陪伴

疫情之下,远游成了一件可望而不遥不可及的事,拿着绿码就地到电影院观影则成了节假日的娱乐必备。

于是,趁国庆假期,带孩子走进影院,观看了影片《万里归途》。那些手无寸铁的外交官们,凭借超凡胆识与智慧在战火中营救同胞,并把大家安全带回祖国。孩子在观影中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先辈们曾经经历的艰难时刻。

《万里归途》剧照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孩子们在电视、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在教室的投影里,很容易就能看到想看的资讯,但是却缺乏了我们小时候看电影那种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作为80后的一代,看电影往往是学校组织,一学期一次,统一到县城唯一的大礼堂观影。

记得那是一座仿俄式的建筑物,门口有6根巨大的长方形石柱,要几个小朋友围成一圈,才能抱得住。礼堂里面是高高的穹顶,宛若星辰的顶灯,上下两层座位,楼下有42排,楼上有9排,大概可容纳2000多人。

小地方的人,把礼堂当作宫殿,总想象着自己进了人民大会堂。

那时候,有人为了买张观影的最佳座位,比如第六、第七排,要使劲给售票员陪着笑脸,恭恭敬敬递上一盒“顺风”烟,等票到手了,就见人就炫耀,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学生则要按班级排成长长的一队,从学校走到剧院,一路上唱着歌,大概是《少先队歌》《学习雷锋》之类吧。我们的歌声嘹亮,内心滚烫,骄傲地享受着沿路行人的注目礼。

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揣着口袋里几块零花钱,在剧院门口的老大爷那里买零嘴,有3毛一袋的瓜子、1毛一块的麻糖、还有1毛钱酸酸甜甜的话梅粉......

《开国大典》剧照

然后,在影院里,人山人海一起观看《开国大典》《烈火金刚》《鸦片战争》,你就听到那活动硬木板凳快速翻动的声音、嗑瓜子声、说话的嘈杂声,还有那至上而下滚滚而来的笑声……

记得在影剧院看得最后一部电影是《泰坦尼克号》。那时,还是高中生的我们感伤爱情,感叹命运,并不知将来我们会纷纷离开小城,当然也想不到这座剧院如今在地图上已无迹可寻。

再后来,辛劳一辈子的父母,退休后一路追随,来到我们工作的城市,帮忙抚育下一代。记得今年春节,带着父母一天内连看了两场电影《狙击手》《长津湖之水门桥》,都是聚焦抗美援朝题材的战争电影。

那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也是和天地自然严酷的搏斗,勇敢的儿女用青春的血肉之躯捍卫着祖国的尊严。

《长津湖之水门桥》剧照

突然想起台湾散文家张晓风说过的一段话,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不变是相通的情感,对平凡,对伟大的无限敬意。

她说:曾经有一个时代,曾经有一批人,他们真的为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而碧血撒天、白骨掷地。……如果没有他们,不能有今日太平盛世中好命的你我,以及我们的下一代……是那些在狂风中簌簌萎落,如枯叶飘零的脸啊!是那些没有名字,也没有富贵荣华、在一瞬间旋开又旋灭的脸啊!

但值得欣慰的是这些消逝在岁月长河里的脸可以在大荧幕上落泪、微笑,讲述他们的苦,他们的痛,还有他们的荣耀……

酣畅淋漓的战争场面让父亲直呼过瘾,这不仅让父母收获了久违的放松,也让他们情不自禁回忆起年轻时的观影经历。

父亲说,他们小时候,听到隔壁村有电影放映,要从插队的村子步行好几个小时,或者临时在大马路上拦下一辆过路的大卡车,哪怕走到后半夜,也一定要赶去观影。

《山楂树之恋》剧照

盛夏时节,草木繁盛,夜深之际,却冷到彻骨。他们穿着厚厚的军大衣,一路欢声笑语奔赴那一幕幕映满新鲜和奇迹的世界。

刚刚收割完的庄稼地里,还飘散着果实熟透了的香甜味道。露天场播电影,没有供电,只能靠人工发电。七八个壮实小伙为了能踩干电机发电,争先恐后地报名。

他们坐在靠近幕布的高高的梯子上面,像踩自行车一样,不知疲倦地踩上一整晚。他们的脸上、背上淌着汗,嘴角却不自觉地上扬,露出一排排整齐而雪白的牙齿。那种坐在观影最高点、无限接近大幕布的骄傲,在那束光影投射的尘埃里不停地旋转,不断地飞舞着......

那个年代,每次放映正片前,先是国家领导开会的记录片。

电影《一秒钟》里就上演了这样的画面,参加劳改的张九声爬山涉水来到电影院就是为了能在纪录片里看一眼多年未见的女儿。

《一秒钟》剧照

而当时最火的国产电影除了几部样板戏之外,就是战斗故事片,比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当然还有儿童影片《闪闪的红星》和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

父亲说,那时也会放映一些外国大片,有《列宁在十月》《海岸风雷》《伏击战》《鲜花盛开的村庄》和《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等等。

《列宁在十月》剧照

在网上还搜到一个调侃那一代电影的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朝鲜电影又哭又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

最后,等到电影散场,平时刻意保持距离的男女同学或许因为观影的热情未减,突然都变得不再矜持,熟络而没有芥蒂地玩闹起来。

他们在深夜黛色笼罩之下,翻山越岭, 摸石过河,似乎那些青春的日子里记录下的不止是电影里坎坷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还有着青春稚嫩的热情、欢笑,和发自内心的满足。

有人说,爱电影的人,也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人们对电影的情有独钟,是回味往日情怀的一种仪式,也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传承。

《天堂电影院》的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说:“人生很难,还好有电影陪伴”。电影对我们来说,可以暂时逃离现实,走进历史,走向未来,它是一种疗愈,也是平淡生活中的一种调剂。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只属于自己的电影院,它或许在庄稼地里,或许是早已消失的剧院,也或许是今天装修豪华的巨幕影城……

我想唯一相同的是,在那块电影幕布上面,放映着别人的故事,也正上演自己的故事。

欢迎留言讨论,说出你心目中的天堂电影院!



作者:青鱼,浩瀚书海一尾青涩小鱼,在文字里自由呼吸,治愈自己,温暖他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水门   幕布   电影   列宁   归途   剧院   剧照   电影院   祖国   父亲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