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和燃油车-新能源正在开启你的未来

导语:

“十二五”发展期以来,参加涉及汽车工业节能减排的各种技术会议和学术会议,当时听到最怪异的声音就是:“内燃机将在2020年左右退出历史,进入博物馆与蒸汽机作伴。那时,人类只能在博物馆与内燃机对话。

发出这个声音的演讲者(当时属于特别权威者)是国家级别的专业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后来,此论点和声音就被媒体和从业者不断地引用、传播和放大。

几年后在一次媒体活动中,笔者有幸与此君就此问题当面沟通(那时距离2020年已经为时不远了),他的回答是因担忧外国大力发展的电动汽车涌入我国,导致我国汽车工业无所适从,所以发出警示性的学术观点。

听之解读,我回答说道,我更担忧的是我们被故意误导,引导我国汽车工业放弃燃油车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我国混合动力汽车发展严重滞后的惨痛教训),盲目跟从。当外国汽车高效节能减排(包括应用混合动力技术)燃油车品牌涌入我国市场时,导致我国汽车工业再次被迫回到技术相差20年。

该停止“停止燃油车生产和销售”之音了

2017年开始,我们自己的汽车工业发出了停止燃油车生产和销售的声音。接下来就是被媒体集体开展的广泛传播和不断扩大,直至不顾及事实,为吸眼球而为,高效传递外国汽车停止燃油车生产和销售的立法信息。更有甚者,居然列出世界各国(该国是否有汽车制造业不予考虑)停止燃油车生产和销售的立法和法律规定的时间。

再接下来就是两年后的2019年,具有完全外资背景的咨询机构,大张旗鼓地开展了资助研究,为中国燃油车停止生产和销售编纂时间表。直至召开北京发布会研究结果,其表现出来的积极推崇的态度和谦逊之行为,着实令人“感叹”!感叹之余是一连串的问号,何来研究之约?为什么?

这个时期,中国汽车工业的“双停”论调,大有炸平庐山,停止燃油车产业生存之势。停止燃油车生产、停止燃油车销售、停止时间表,一时间就连工信部提出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定义,都被甩在发热的头脑之后。

三年之后的2022年的春天,给燃油车定性(停止生产和销售),定时间(5-8年),定量(80%)的声音,又由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领导人喊出。笔者真的有点不解,此类短视的汽车产业发展认识论,短视的声音,短视的思维,为什么总是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周围?(链接:“停售燃油车”“3-5年80%燃油车关停并转”不符合中国国情)

客气点说,缺乏自信。徐悲鸿先生说过:“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说的重点,是缺失保护自我的安全观。拖垮、拉垮、整垮你们的产业,或者是诱导你自废武功的因素实实在在地存在。

时至今日,从没有看到任何一个有汽车工业的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国外汽车工业,自己说要放弃要停止燃油车的。而我们自己却大张旗鼓,甚至开动各种舆论功能,不惜一切地不断宣传“我想停止燃油车生产,我要停止燃油车销售。”以至于此类行为和论点居然成为一种时髦,殊不知这种时髦恰恰会毁了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毁了自己的汽车产业,毁了自己的汽车品牌。此风可休矣!

中国不是燃油车“双停”的示范区,不能当,也没有必要为此而为。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这么做。


内燃机 新能源 燃油车 必须担当

内燃机燃用汽、柴油,产生了有害气体排放。由于燃油中不同的含碳量,还存在工作过程碳排放的必然。利用自有的产业基础,充分发挥现有的节能减排技术储备,选择燃用一种低碳和零碳清洁燃料(中国有甲醇,还有氢和氨),排放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如果说内燃机应用新能源,还会存在一些新的问题。好啊!这是看大看小,看远看近,看多看少和有待解决的辨证问题,还有能源安全的大问题了。有一句话说的好,科学就是解决问题的。

在百年之未有的大变革中,现在需要的是内燃机和燃油车的勇于担当。一是担当降低排放实现环境治理的重任;二是担当燃用低碳清洁燃料,推动新能源发展的使命;三是担当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的产业责任;四是担当让交通运输领域确保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任。

保障以内燃机为配套动力的交通运输装备,工业装备,农业装备,包括路上、地上、海上、水上、水下,直至国防装备产业健康发展,不能拖后腿,不能延误作业,不能降低使用效率。最后一个担当是为百姓的实际需求担当,满足市场需要,符合法规要求,就是内燃机和燃油车的担当。


电动汽车不宜用来宣讲保障能源安全

有人以电动汽车不用烧油为由,提出发展电动汽车,由此解决我国能源安全。电动汽车不解决能源安全,更不是解决能源安全的高效途径,别混淆了保障能源安全的概念。

北溪管道在海底,输配送电线在空中,都存在系统运行自身安全和体系安全监管、安全管控的大问题。

能源转型和燃料多元化是根本,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目标,因为社会、产业、市场、能源消费需要多元化。以电动汽车“零排放”(其实根本不可能,做不到)为由排它,不是国家发展电动汽车的初衷。汽车产业不需要之最,只需要符合市场消费之最佳。

组织开展电动汽车示范时,记得提出的口号是“零排放”,而不是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后来的所有政策组合拳红利给予电动车时,还是以“零排放”为依据。比亚迪先生说发展电动汽车就是不用燃油,以此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的说法实在有些牵强,既没意义也没了风度,实在不敢苟同。

应该说明,中国电动汽车消耗的电力,70%是由火力发电而来。其实不是零排放,不过是二氧化碳排放前移而已。

作为汽车产业的一员,实在想知道,电动汽车产业实现独立维系增长的窗口期什么到?电动汽车制造体系消耗国家和社会金融资本何时休?

在获取了国家发展政策支持、财政补贴、购置税减免、豁免限行(绿牌)、豁免限购等政策红利组合拳之后,电动汽车行业的盈利时间点何时到来?

今天,电动汽车还在继续卖给消费者的“组合焦虑”何时了?电动汽车的有效载荷何时可以与燃油车媲美?

让我们共同学习和觉悟!

邓小平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在我国面对能源安全问题时,希望认识一个事实:中国有甲醇

毛泽东主席说:“手中有粮,遇事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国之安定。

作者:魏安力 杨慧中

编辑:杨慧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内燃机   新能源   燃油   汽车工业   中国   电动汽车   声音   能源安全   未来   我国   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