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母校”,又见那棵白杨树

再回“母校”,又见那棵白杨树

文/苏延清

壬寅年八月二十二日,参加朋友母亲三年祭奠,再次走进我34年前初为人师的小山村。

看到了我熟悉的山梁,见到了亲切的小河。从朋友家门前眺望对面山坡上曾朝夕相处的“母校”一一定西县(安定区)胜利学校。

席间,见到了不少当年熟悉的乡亲和学生。记忆中当年活泼可爱、稚嫩的学生已过了不惑之年,有的年近半百,早生花发。多年不见,叙旧间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畅饮一番之后已有几分恍惚,三十多年前在胜利学校工作生活的情形历历在目,眼前仿佛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欢笑和调皮嬉戏的身影……

半醉半醒之间,迈着略带踉跄的步伐,步行半个多小时,来到了“母校”胜利学校门前。我伫视了良久,轻轻地走进她的怀抱。

这还是我记忆中的胜利学校吗?

我不停地在校园中我搜寻着从前的地标记忆。离校门口不远的水窖位置建成了如今的旗台,高高悬挂的国旗在天空飘扬,站在国旗下,我的眼里闪烁着泪光。

如今没有孩童的身影,更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新建的四栋、八间教室和两排办公室掩映在翠绿的松柏之中。昔日的土坯围墙换成了砖混墙;坑坑洼洼的土校园已被硬化;操场西边那个承载了一代代胜利人欢笑的戏楼也被翻修一新。

终于在一排办公室的前面,我见到了当年的那棵白杨树,她枝叶婆娑,更加参天。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34年前师范毕业,初为人师的我在这里开启了职业生涯。

那些年,学校条件差,全是几间土木结构教室和办公室,但校园绿化很不错。每年春季全体师生一起动手,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栽种白杨树。

学校所在地干旱缺水,冬春旱季时节每周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泉沟里挑水浇灌。由于多年的精心呵护,春去夏来,校园中一排排高低不齐的白杨树总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成了课余时间师生栖息的乐园,风雨中孩子们在树下做游戏,读书。

炎热的夏季,推开一扇窗,在临窗的办公桌前备课、批改作业,微风一吹,杨树叶就会沙沙作响,似一缕音乐,使人放松心情,解除疲劳。秋风吹来,时而有一片片金黄的杨树叶翩翩落下,似蝴蝶翩翩起舞,落到你的案头,好美的画面……

那些年,教师业余生活单调。一下课,老师们就聚集在白杨树下高谈阔论。我们几个年轻教师时不时地进行爬树比赛,更有身强者表演倒挂白杨树的“杂技”,博得同事们的阵阵喝彩。

记得一个冬日的下午,刚刚调来的尕赵老师表演“倒挂杨树”时,脚没挂稳,从树上掉了下来,摔倒在地,半晌不省人事,这下可把同事们吓坏了。幸好身体无大碍,此后的一周多时间尕赵老师一跳一跛地给学生上课。这“故事”在同事们中间流传了很多年,版本越来越夸张。

一排排白杨树静静地守候着校园,颇像历尽沧桑的长者,长年累月地与这里的师生为伍,默默地记载着老师们教书育 的故事;它们与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为伴,静静地见证着他们从童年走向少年的成长过程,也见证着他们从这里起飞,走进更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历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醒夏繁秋黄冬枯,重复着四季变迁的故事。

2001年,学校迎来了再建,校舍和桌椅焕然一新,还配备了电脑、实验仪器和艺体器材等教学设备。听原来的同事们说,这些与师生朝夕相处多年的白杨树被松树、柏树所取代,唯有校园中的那棵白杨树保留下了下来。实在是“幸哉”!给一代代胜利人留住了记忆,留住了乡愁。

新世纪以来,城镇化步伐加快加上学龄儿童锐减,有一批原来充满活力的农村学校缺少生源,有的合并,有的撤销。老师也被分流或选调。胜利学校只留下一位年长的守护校舍。那棵白杨树犹如一位坚守农村学校一生的老教师,依然守护着胜利学校。

有一间教室的门半掩着,我轻轻地推开门,里面摆放着几张半旧的课桌;昔日的水泥涂着黑色染料的黑板被复合材料板所替代。我站在讲台上久久,初为人师的一个个“镜头”闪现在眼前。

1988年一个秋日的早晨,天下着蒙蒙细雨,我用自行车托着铺盖卷儿走了足有三个多小时才到了学校。一路不知摔多少次跤,走进校门时衣服上沾满了泥土,汗流满面,一大群学生围上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山外来客”……

记得第一次上讲台时心里还真有几分紧张与胆怯,但是没想到孩子们却给了我真诚和信任的掌声。面对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的面孔和一双双满含期待与信任的眼睛,我一下子感到了初为人师的自豪与神圣。

课堂上,听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看着学生甜甜的笑脸在崭新的课本映衬下显得愈加可爱。我为孩子们讲故事,同他们一起做游戏,让他们尽情发挥孩子的天性。我用真心换得了孩子们的真情,用心智换取了孩子们的笑容。

记忆中孩子们甚是好学。下课后老师前脚踏进办公室,后脚紧接着拥挤一群请教问题的学生。下节上课聆响时,他们一溜烟地跑回教室。

那些年,“小中专”(中专和师范学校)录取人数是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村民们评价学校声誉的唯一尺度。

每年总有三五个初中毕业生考上“小中专”。中考录取发榜的那一段时间,谁家的娃娃考上中专或师范,成了周围几个村子里的爆炸“新闻”,也成了村民茶余饭后最热的谈论话题。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家长们瞬间挺起了腰板,脸上写上了长时间抹不去的欢乐。

有一年,孙家山社的杨彩霞考上师范,家里人从自家羊圈里挑了一只最肥大的羯羊,宰杀后感谢老师。记得村委会王支书是谢师宴的大总理。开席时,他用洪亮的声音喊道“学生给一席(首席)的老师们敬酒……”

每年“六一”儿童节清早,胜利教学片(金滩、盐沟、龙滩)几个村学的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敲锣打鼓,从四山八屲向胜利学校聚集。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欢庆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整个校园人山人海,先是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接下来是激烈角逐的田径运动会。操场西边大戏台上各校学生排演的文艺节目同步进行,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博得观众久久的掌声。

……

1992年8月,我去教育学院进修,不得不告别小山村,离开了我的孩子们。民风淳朴,同事热情厚道,孩子天真可爱成了我对这块热土的最深记忆。中途因事也去了几次,距最后一次已二十五年了。

漫步在昔日的校园,在拍照中沉思,在沉思中拍照。期间,自拍了两张留影,镜头中的我已由三十年前未脱少年稚气的面孔,变成了满头银发、躬腰驼背的小老头。

依依惜别“母校”之时,我再次凝望校园中那棵耸立的白杨树,一群不知名的鸟儿正在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否让这所近百年的老校(始建于1938年)再现孩子们的笑声……

2022年10月4日


苏延清 高级教师,甘肃省骨干教师,定西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多篇散文、杂谈、小小说散见于省内外报刊。主编了多部地理教学参考资料,被多家报刊聘为特约撰稿人。著有文学作品集《走过大山的脚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白杨树   母校   定西   杨树   师生   中专   教室   学校   校园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