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祁阳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远眺

从衡阳市区出发,沿着泉南高速行驶82公里,下了高速再行走1500米左右,便到了祁阳李家大院。

一片高耸的山坡下,依偎着一大群古民居,两边是一些低矮的小山,南面是一个大口子,整个地形仿佛一个“U”,好像一个口袋,只进不出。虽然我说不出个所以然,心里也暗暗叫好:这真是一个好地方,不出大官,必出巨商。

一个高大的牌坊耸立在路口,“李家大院”四个金色大字熠熠发光。“溪伴深庭,山幽卧龙”一副对联形象描述了此处的概况。

李家大院牌坊

李家大院建筑群位于祁阳市潘市镇的龙溪村,始建于明朝弘治11年(公元1498年),止于清朝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

李家大院依山临水,选址独特,环境优美,风景宜人。建筑规模宏大,气息恢宏,由上院、下院、新屋院、品字书屋、李氏宗祠等组成。共有正屋3座、横屋36栋、房间360间、大厅38间、游亭17座,另有花厅1栋、仓廪3栋。现存古建筑面积达到11098平方米,占地面积22400平方米。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的古屋,青石为基,青砖墁地,硬地墙和马头山墙,飞檐翼角,造型雄伟美观。装饰艺术精美,蕴含文化丰富。

其中,李氏宗祠是中国古代家庙的代表作,浓缩了我国宗族制度的历史现象。整个大院集建筑艺术、民俗文化、耕读文化和明清乡村风貌之大成,是保存了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各种文明元素的重要物质遗存,是解读和诠释我国传统乡村文化现象的活化石、活标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与开发利用价值。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国保省保集中连片的传统古村落。

李家大院俯瞰

据他们的族谱记载,早在元末明初之际,李文敬的五代祖公李思立,迫于兵乱与灾荒,他携家带口,从江西迁来祁阳。由于家境贫寒,几代景况不济,100多年来几番迁移,一直居无定所,延至六代孙李文敬,聪明能干,耕贸相长,尤以买卖木材生意兴隆,富甲一方。他致富不忘发家,便选择象牙山下,龙溪水畔这个山水吉地,大兴土木,构建宅院,定居于此。

李文敬于明朝弘治年间,初建成老屋院,构成一正两横四合院的格局,其子李应聪、李应伦分别生下四、五子,共九房。于是,树大分枝,家业发达,至明朝天启6年(公元1626年),李应伦的儿子李朝珪、李朝璠又分别建成上、下两院,与老屋院南北对应而立。之后,经万历至清朝康熈、乾隆、嘉庆、道光各朝,共经历354年、李氏祖孙13代人的陆续拓展营建,终于清朝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形成了占地3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的民居宅院,完成了由家居宅院到聚居村落的发展进程。

李家大院宗祠

李家大院宗祠

因李家大院以北有一条自西向东蜿蜒绵长、常年流水不断的龙溪,故名“龙溪村”,又因宗族血缘关系,历代居于此的皆为李姓子孙,人们又习惯地称之为“龙溪李家大院”。

我的祖先也是在明朝弘治年间从江西吉安迁徙来湖南衡南的,也是姓李。站在李家大院的宗祠内,面朝同姓祖先,我双手合掌,磕头三拜,敬佩他们辛勤耕耘、接续奋斗,终于建成这个伟业,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李家大院宗祠的墙壁上,有一张翻印的族谱浓缩图,里面的后人中也有“光”字辈的,他们这个地方叫“龙溪村”,我老家衡南县花桥镇有个“龙溪水库”,这些相似的因素让我倍感亲切。我心里在想:他们不会与我们是同一宗族的吧?

13代人、经过354年“垒鸟窝”式的不断奋斗,才建成了占地面积54亩的建筑群,折射出那时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是多么的不发达。

李家大院内部一角

联想到我们现在的身边,原来农村许多人也是群居在一起,连屋搭垛,与李家大院的祖先们很相似。改革开放后,大家逐渐另辟新址建新房,群居变散居,现在的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建了新房,原来聚居的古民居已经很少了,成了需要政府大力保护的珍贵文物了。

论发展速度,改革开放的44年,堪比明朝和清朝的350年。难怪媒体上经常有人说,我们用四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李家大院是一个鲜活的事例,从古今对比中,我读懂了这番话。

拜谒祁阳李家大院,不虚此行!

李家大院屋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咸丰   大院   牌坊   明朝   宗祠   宗族   宅院   清朝   公元   价值   祁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