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博士和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李约瑟(Joseph Needham,主要从事生物化学和科学史的研究,中国人对他的了解主要是他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是近现代以来第一部以系统翔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宏篇巨著,被认为是20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凸显了中国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开拓了跨文化比较、跨学科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时代。1964年,李约瑟夫妇访华,还曾经受到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的亲自接见,1982年《中国科学技术史》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4年,李约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约瑟1900年12月9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基督教知识分子家庭,是家中的独子。他的父亲从小教他写字,还教他做木工活、观察鸟类和欧洲地理、植物分类等知识。在家庭朋友、医生约翰·布兰德-萨顿(Sir John Bland-Sutton)的影响下,李约瑟对科学产生了兴趣。通过观摩手术和为父亲的外科手术当助手。他在认识到自己在科学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后,申请学习医学,想成为一名医生。

1917年10月,他进入剑桥大学,入学后改学化学。1924年10月,在剑桥大学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1年夏天,英国文化委员会任命李约瑟为设立在中国重庆的英-中科学合作馆馆长,并有参赞的头衔。1943年2月24日,在经过10个星期的航程后,李约瑟搭乘美国军用飞机从印度加尔各答起飞,于下午抵达云南首府昆明。从1943年到1946年,李约瑟出行十一次,行程3万英里,他以外交官的身份优势在各地游历,积累了众多资料。

1948年李约瑟开始着手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拟出7卷34册。1954年8月14日《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随即轰动了西方汉学界。1956年第二卷出版,1959年第三卷,至1971年出齐第四卷三个分册,其后第五、六、七卷各分册陆续出版,迄今已出版24册。1990年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委员会主持下开始出版新的中文全译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专设李约瑟著作翻译出版办公室。迄今,科学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已联合出版第一卷、第二卷、第四卷,以及第五、六卷各分册的计13册译本。

这部著作论述了中国在科学和文明上的贡献。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科学思想史,数学、天学和地学,物理学及相关技术,化学及相关技术,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社会背景等七部分。各卷册书末附有详列中文古籍,中、日文研究文献和西文文献。这本书引用了大量详实资料,来证明中国文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史》被认为是世界上研究中国科技史最完备、最深刻、最具特色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2021年11月20日起六集大型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李约瑟和中国古代科技》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播出。该片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承制,每集42分钟,分为《到中国去》《先生之风》《文明高地》《神奇创造》《书写中国》《人去留影》六个主题,讲述了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和科技史学家李约瑟20世纪40至80年代来华考察并写作科学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经历,展现其以跨文化的视角,对中国古代科技文明进行系统阐述情况。

李约瑟的主要著作有1930年《化学胚胎学》(3卷本)、1932年《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1948年《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2001年《中国古代科学》、1932年《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1948年《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2001年《中国古代科学》,发表科学论文300多篇,创立了化学胚胎学这门分支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剑桥大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   胚胎学   生物化学   中国古代   中国   著作   博士   化学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