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时·野 - 秋分一候 「一片杂草丛生的稻田」

「秋分一候 雷乃收声」

禾稻米谷草,春秋社稷丰,秋分解字“丰收”,

中国的“字面”意思很有“本来”意思。


离城不足二三里,

炊烟入山八九家,

去岁尚是桃花源,

今秋乱芜杂稻田。

我这首诗也仅仅是字面意思:

以前女儿学园在离家不远的村里。每次送她上学,总会路过一个小小山谷,山谷不大,一座小山隔开了山谷与村子,一条小河临着道路,一片约百亩的稻田铺陈在谷中,远观阡陌交通,掩映不远处几户人家——

尤其深秋,稻田金黄一片,从山道中一路行来,至此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作为现代人的我,总会词穷地感慨“好美”。记忆中,哪怕水稻尚青或收割殆尽时,山谷也是很美的,有别其他稻田,被山谷包围起来的这片,更多几分静怡。

虽然秋分日被确认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但富阳此时,水稻还是青青一片,总要再等一个多月才能迎来“丰收”场景。“民以食为天”,丰收节里便想来山谷采风。不过沿着熟悉的路下到山谷,稻子远不如稗子鲜明,地旁一片又一片头状穗莎草,倒是金黄了秋色。

“往来种作”不见一人,乱而野的田地,草与禾杂陈,一块一块向山麓延伸——见惯规模化种植,这种显见少人管理的粗野农田,却莫名有些放心,总归少些农药不是?不禁提醒自己,水稻“丰收”时,记得来村买些大米。




何以言丰?唯禾而已

“稻花乡里说丰年”,中国人一说丰收,“谷满仓”一定是少不了的,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里的粮,最为代表的便是延续四五千年之久的“南稻北粟/麦”。

「丰」与「禾」

“丰”这个字,和它的繁体字“豐”在甲骨文中原是两个字,“丰”形是土上长树,指义“茂盛”;“豐”字延续下来的甲骨字形是容器里装满树木,指“满,丰满”之义,后来“丰”与“豐”合并,有了“丰盛、多”的意思。

这样看来,丰最初和谷物似乎没有关联,其实不然。因为指代一些树木的“木”和指代粮食的“禾”,不过差了一笔下沉的穗子:

“禾”是属于草本还是木本,在今天毫无疑义。但在最初,其实也不然。

《说文解字》说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①,故谓之禾。禾,木也。” 此处的木虽然指的是五行木属性,和实际的树木有出入,注中依然归类草:“许艸部皆谓之嘉谷,皆谓禾也。”

不过木也是草。《说文解字》说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屮、艸都是指草,“禾”和“木”是一类。

神农 传谷


如果回归人类意识诞生之初——神话中,五谷是炎帝带来的:“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而种之。”(《逸周书》)不仅教种还教如何食用:“尝百草实,察咸苦之味,教民食穀。”(贾谊书)

另外,《神异记》中还讲述了一个更具神话色彩的故事:“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译文:说当时天空飞来一只红色的鸟。嘴里衔着一株九穗的禾,谷粒掉落地上被神农捡起,种在了田间,长成又高又大的嘉谷,人吃了这种嘉谷可以长生不老。)

不管天下粟,还是鸟衔落,禾首先是属于神仙的。那么,神仙那的禾,也就是禾的原型又是什么样的呢?

《山海经》里,在黄帝及众神的神殿——昆仑之巅,记载有“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俨然一棵苍天巨树。

不仅如此,书中作为嘉谷,“后稷是播百穀”的“穀”,都是作为“木”。山经篇明言“其木多穀”足有9处。可见“穀”,也就是“禾”,确定无疑是“木”。

对于自古“无吃不欢”的华夏族人,指义“满”的丰,最大可能是“禾/谷满”的意思,也可以说没有禾,便不能“丰”,丰收的是百谷。由字及义,这种“饱食百谷”的愿望,数千年竟然相差无几。


「丰」与「稻」

言归于稻。如果说北方主粮从稷(小米)、黍(高粱)到麦,那么南方万年前开始,便始终是稻。只是华夏文化始肇北方,先秦时,稻的提及远逊粟黍。

甲骨文中稷、黍、麦和稻都有出现,最多提及的字是“黍”(100多次),其次是“稷”(40多次)。而“稻”能够提及,并作为“五谷”之一,和水稻种植北上有关。

《诗经》中共提及水稻6次(其中1次为“稌”,稌指的是黏稻,可以简单理解为糯米),分别在唐风、豳风、小雅、鲁颂和周颂中,也就意味着当时的山西、陕西及山东,已经有水稻种植。较大可能成书于战国时的《周礼》中,记有“稻人”一职,专管植稻,可见稻在“禾”家族中地位逐渐显要。

从“稻”的字形演变上也可以看出这一变化,“稻”在甲骨文中,不类其他五谷,皆与“禾”相关。

甲骨文中的“稻”字,没有“禾”,只有表示谷类果实的“米”:示意米脱壳后,加水煮熟为稻。直到春秋,才加上“禾”旁,归类更加明晰。

随着南北朝后,文化重心的逐步南移,禾家族中,南稻北麦并重,提及丰收,我们自然首先便想到这两位了。



何以庆丰?唯秋唯社

春播秋收,谷物的生长随着四季循环,无论是现在的“丰收节”。还是古时的“秋社”,庆祝丰收放在一秋之中,自然也因了此时开始“颗粒归仓”。

四季中,和农作物直接相关的字,只有“秋”。春为“木荣”,夏是“大人”,冬则“终了”,和农作都没有关系。秋则在文字的演变中,衍生出“谷物熟收”的意思。

甲骨文中,秋原是“一只蟋蟀(蝗虫)”,从“火”,专家认为与“烧荒”或“烧蝗”农事行为有关。后来籀文加入“禾”,突出禾谷与秋的关联,火与禾的组合一直延续至今,指义着百谷成熟的季节特征。

所以尽管有夏收,庆祝丰收依然只适合在秋季。“丰收节”的前身为“秋社”。

甲骨文中,“土”是“社”的本字,社指的便是土地神,后来也将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为“社”,汉代《风俗通》解释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

除了秋社,还有春社。两社选在接近秋分、春分,属为“阳之土”的第五个戊日来进行社祭,后发展成节庆的社日。恰是春播时“祈丰收”,秋收时“报丰收”,春祈秋报,以飨祀神灵,期待年年往复,年年丰收。

社日兴起于先秦,成形于汉,盛节于唐,俗化于宋,衰微于明清。今日重开“丰收节”,虽然上古神事渺然,后稷、后土不再享祀,但“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举国庆丰收,并冠以“农民”,是对国家基石“农业”和“农民”群体的注目——

社稷,社稷,有社有稷,才有社稷。家国之稳,厚土所载,农村不该仅是底层构建。中国的国家“社稷”,时间“春秋”以及生活“年岁”皆根植于“百谷”之禾,丰收节庆的何止是丰收,更是安邦定国的国策。




虽然鄱阳湖变草原,葡萄树上干……直面自然灾害的农民,有着我们无法体会的生存之殇,但还有那么一点,值得和大家共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夏收和早稻都获得丰收增产,秋收目前看来也基本可保增产。

如果能源带动了整个欧洲恐慌,环境引发全球范围动荡,那守好自家粮仓,最起码心中不会太慌。

我不忍剪割正在灌浆,且有主的稻谷,就代用“最能乱苗”的稗,以及共生的莎,来祝福这一年“丰祀”吧。#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秋分   稻田   甲骨   杂草丛生   社稷   谷物   神农   水稻   山谷   文中   土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