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城旅游:绿水青山间的时代记忆

一夜秋雨过后,天空如洗,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人们身上,暖意融融。

家住牡丹江市爱民区绿地凯旋城的王喜武坐在窗前,翻看着以前去各地旅游的照片,一幕幕往事浮现在眼前。“以前出去旅游,是为了旅游而旅游”,王喜武说,每到一个景点,匆忙留下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真的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走马观花,还累够呛。如今,旅游对很多人来说是“享受世界”,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转变。

王喜武早年做生意,没时间旅游,如今上了年纪有了闲暇时间,全国各地没少走,牡丹江大大小小的景点也都走了个遍,除了一张张旅游时拍下的老照片,还积攒了厚厚一沓景区门票。王喜武拿起一张十年前的镜泊湖门票,深有感触地说:“那时还是在室外购票进入景区,如今通过镜泊湖游客服务中心可以直接进入景区,而且那时设施也没有现在这么完善,哪像现在白天坐游船赏瀑布,夜晚在霓虹灯映照的亭台轩榭中寻找另一种安宁与自在,那叫一个惬意。”

在他的印象中,以前去各景点,首先迎接你的是摄影师,他们脖子上挂着相机,不断地吆喝着“拍张照片吧”。现在这些摄影师很少见了,因为每个游客都有手机,随手自拍,朋友互拍,想怎么拍就怎么拍,随时上传到朋友圈,天南海北的亲戚朋友纷纷点赞,那叫一个羡慕,旅游不再是一个人的“自嗨”,而是一群人的共赏与狂欢。

不知从何时起,一张照片已经无法承载游客的欣喜与满足,应运而生的短视频平台成了另一种传递心声、表达情感的有效载体。宁安市民林维宁常年穿梭在牡丹江各旅游景点,用手机和相机拍下了一段段或唯美动人或大气磅礴的美景。他的短视频以不同视角,展现家乡的景,寄托心中的情,感受发展的脉动,许多视频上了热搜。“我还是个新手,身边有许多视频拍摄大咖,他们有的会航拍,有的精于剪辑,有的懂直播,总之就是通过短视频平台,将家乡的丰富资源推介出去,让牡丹江的好山好水好风光被更多人看到。”林维宁说。

“十年前,市区景点屈指可数,除了镜泊湖、小九寨、三道关等少数几个热门景点外,其他也就是农家乐了。”牡丹江市民小悠说,看看现在牡丹江的乡村游景点,遍地开花,像中兴村、孤榆树村等都成了全国火爆的“网红村”。现如今,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目标,一座座田园变身“乐园”,乡村旅游产业带火美丽乡村建设,成为致富路上的“好风景”。

记者从牡丹江市旅游部门了解到,过去十年,是旅游消费从观光休闲的基础需求向休闲多样性和度假品质化升级的十年,也是智慧旅游现代化和绿色旅游、文明旅游快速发展的十年。在大众旅游的初级阶段,主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好不好”的问题日益凸显,以智慧旅游为中心的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紧抓消费升级有利契机,牡丹江市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新兴特色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稻浪、麦田、青纱帐等过去习以为常的田园景观,成为乡村旅游的重头戏;挑扁担、推独轮车运粮等原汁原味的“乡土气”,为城里长大的孩子体验农事、了解农耕文化补上了缺失的一课。乡村旅游逐渐涵养起独特的气质:既有乡土味,也有高品位。

新兴特色乡村旅游只是牡丹江市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跳出旅游看旅游,对于牡丹江,生态是幸福色,更是文化旅游的发展底色。牡丹江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同时,进一步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把潜在的生态价值有效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文旅品牌可“增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宁安   牡丹江市   牡丹江   绿水青山   旅游   景点   景区   乡村   生态   记忆   时代   文化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