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为何成不了“高端”?与华为的三大差距,让小米登“高”艰难

小米创始人雷军


根据2022年Q2数据,在国内高端手机市场华为一直坚挺,虽然从第一的宝座退到了第三(小米第五),但所有人都知道它不是被画上了句号,而是被按了暂停。在这样被“重伤”的状态下,仍然能够带着“4G”这样的技术缺陷站在第三的位置,华为的可怕可想而知。

更不要说,Mate 50的热销,可能会将华为的排名再向上挪一挪。

从目前的消费者角度来看,华为俨然已经成为高端手机的一个标杆,而小米手机尽管配置优秀,但其“高端形象”却始终无法确立,这导致它进军高端的计划面临实质性失败。

那么问题来了,在华为被制裁束手束脚的时候,小米在高端手机领域的努力为什么如此艰难?它跟华为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第一件事:研发,研发,还是研发!


老罗有一个视频很火。那是他还在搞锤子手机时参加的一个手机同行会谈,与会厂商谈到了手机黑科技,老罗除了对华为GPU加速认可之外,很不客气地怼了其他厂商——“除了华为,我们都是方案整合商,都是供应商供的”。

这里边其实就揭示了智能手机圈一个非常基本的准则——技术自研且独有,市场地位自然高。

从全球来看,功能机时代,诺基亚、摩托罗拉登顶的主要原因也是技术出众,到了智能手机时代,苹果、三星、华为三者先后成为顶级厂商的根本原因也在技术自研且独有。

华为跟国内其他手机厂商的根本差距很明了——自研芯片。华为自研的麒麟芯片,在性能和设计上甚至超越了高通、三星水星系列芯片,这也让它在高端手机领域成为三星的主要威胁。

小米跟华为的最主要差距就体现在技术研发上,或者说小米难以在高端领域真正对三星构成威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技术”基因。



有人可能问了,小米一直以来都用的是高通最新旗舰芯片,配置上不输于华为三星的旗舰,按理说“技术”上并不存在差距,那为什么市场表现上跟两者有那么大的差距?

因为明面上是芯片问题,实质上代表的是技术实力。三星和小米在高端机型上基本采用同样的高通旗舰芯片,但是因为技术实力的不同,三星对芯片的了解更深入,对芯片技术掌握得更充分,那么在硬件的优化上相比小米就有突出的优势。

这就好比同样的芯片就是一把刀,但是不同的人因为刀法不同功力不同,最后用这把刀体现出的威力也就不同。

放在全球市场来说,华为、三星、苹果都是“开宗立派”的存在,独自掌握着一套刀法,并且还能自行设计刀、铸刀。而小米OV们的刀法则属于买刀附送的一般刀法,谁都容易掌握,威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刀的好坏。


小米相比华为在技术上更大的缺陷是压根不注重研发。

OV作为手机行业的后起之秀,在看到小米和华为的发展后,可以说走了一条中庸路线,它既吸取小米在供应链管理和营销方面的优势,也比小米更注重面向未来的研发投入。所以OV尽管风头不如华为和小米,一路走来却非常稳。

时至今日,OV也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至少在智能手机领域它的技术底蕴超过了小米。当然跟华为依然不在一个层次上。

小米自从2011年推出第一款手机以来,它就与高通进行了深度绑定,在产品力的挖掘上更注重对产业链供应能力的挖掘,而非自主研发。当然在智能手机产业链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决策无可厚非,但小米对高通的过度依赖则决定着小米在技术上无法突破高通的高度。

但问题在于,高通只是一家芯片公司,尽管它设计手机芯片肯定会着眼于它的应用场景,但依然不如直面用户的手机厂商对需求了解得更透彻。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看到华为、三星、苹果之所以站在行业顶端的根本原因:

它们可以直接通过用户反馈来进行芯片设计和系统级优化,并以此构建自己的产品特色,但是其他厂商却要通过高通来实现对芯片的设计和优化,同时因为芯片面向的是所有厂商,那么就不可避免会有侧重。

而且最主要的是,即便所有厂商都用高通的同一款芯片,那么搞过芯片的显然更了解硬件优化与整合。


需要说明的是,芯片只是手机相关技术中比较关键的一环。

有人说手机高端与否看价格就够了,这句话明显有些片面。固然存在一些主打安全、奢华的手机,是靠外观设计或者通信特色成为手机中的“奢侈品”,但此类手机只是面向极小一部分人群,不具有普遍性。而面向大众的智能手机高端与否,我认为除了设计、配置以及价格之外,整体呈现出的技术水平才是基石。

小米在这方面显然努力不够。


第二件事:定位上的迷失


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曾经跟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存法则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能忍,能人所不能。

我认为对于手机行业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

手机的利润空间,就是成本和销售价格的差价。那么谁能够实现在同样或者相似的配置下,让成本变得更低,让销售价格变得更高,那么它的利润空间无疑就会更大。对于手机厂商来说,生存空间的扩大,其实就意味着要做这样一件事——降低成本,提升溢价。

小米这么多年来的制胜法宝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看到这里都能猜到,那就是降低成本。



我记得小米之前一直有个口号,叫“极致性价比”。它做成的是什么事情呢?就是将一部手机在相同配置下降低成本。比如说相同配置的手机都卖2500,成本都在1600,小米通过它超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将成本降到了1200,那么在实现同样利润空间的前提下,小米可以将售价做到2100。那么这个时候,性价比也就产生了。

而小米做的比这个还要“极致”一点,它主动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它把价格压到1900元。

那有人会说,小米这不是在做慈善吗?

怎么可能,性价比优越必然会刺激销量,进而极大提升总利润空间。比如说2500元卖出去100万台手机,2100卖出去200万台手机,那么1900就很有可能卖出去400万台手机,因为它会将原先1900——2500元范围内的其他所有手机比下去:在相同配置下,别人没它卖的便宜;在相同价格下,别人没它性能好。

那么总利润空间呢,自己可以动手算一下。

销量的提升必然会影响市占率的提升,同时增加小米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进而继续保持在成本控制上的优势。而且性价比会减少手机厂商在营销端的压力,也就是花同样的钱,它能卖出去的手机肯定会更多一些。

其实这种降低成本的玩法,我们可以在当今的饮料行业找到一个相似的案例,那就是蜜雪冰城。蜜雪冰城相比其他同行来说,同样走的是“极致性价比”路线,售价低成本也低,但是单品利润率并不差多少,而销量却能突破行业天花板。

但是以行业发展潜力来说,蜜雪冰城显然要比小米强太多。

而它相比小米最大的一个优势,就在于供应链关键环节的自控与自研。



小米的性价比路线在后边越走越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失去了供应链环节上的话语权,供应链厂商在价格上趋向于透明,同时市场竞争逐渐激烈。

在2015年左右,中国智能手机品牌甚至接近一百个,这些手机新势力的出现,就意味着手机硬件供应链变成了被需求的一方,除了价格上的透明化之外,还有成本上涨的变化。此外还有营销策略上的模仿,“价格战”的目的已经不仅仅着眼于销量,变成了残酷的“绞杀同行”的一种手段。

这些都严重冲击着小米的护城河,同时让小米的性价比路线越走越艰难。

所以之后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小米裂变出了红米这个品牌,主打低端手机。

实际上从这个时期之后,小米的性价比路线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那就是通过压低售价,来维持性价比路线,保持销量。在此之后,小米很多决策基本上都基于维持销量这个目标。



华为异军突起之后,智能手机市场开始出现一些变化,中高低端手机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界。小米通过进入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再次增加了自己的产品规模,这得以让小米延续了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性价比路线。

但是中国作为一个较早进入手机存量竞争的市场,智能手机在方方面面的竞争都进入了透明期,也就是获取硬件的渠道相同,价格相同,销售成本相同,营销手段相同等等,除了这种成本端的靠近,在销售价格端,其他厂商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以及在供应链管理能力已经逐渐靠近小米,所以也就同样降价销售。简单来说,就是行业内卷加剧,于是小米逐渐失去了性价比这个优势。

这个时候,华为带着自研技术这个利器开始崭露头角。

自研技术为什么这么厉害?因为它没有在成本这一端跟其他厂商展开厮杀,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溢价能力上。换句话说,华为的定位自始至终都放在了溢价上。

既然成本方面渐趋透明,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就把重心放在高溢价上,这样同样可以提升利润空间。

那么用什么来实现高溢价呢?

营销策略加上技术底蕴。

在这两方面,营销策略可以复制,但是技术底蕴是其他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

换句话说,同样花1900的成本造一台手机,我可以搞出更好的性能,并且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而因为小米OV不具备这种技术能力,所以就算有心竞争,也没有那个能力去实现。

这就是技术自研且独有的威力。

国内市场很快就成为华为的自留地,并且这种优势放之四海皆准,在国外,华为也发展很快,并且在市占率上迅速超过苹果手机。

关键在于华为不仅销量起来,利润也非常可观,这主要因为华为攻入了利润率最高的细分领域——高端手机领域。

高端手机领域实际上只有三个半玩家,那就是苹果、三星、华为和高通(算半个),它们分去了智能手机领域绝大部分的利润。



那么小米呢?小米定位出现了迷失。

它需要“性价比”的标签来保持销量增长,但是成本的堆高又意味着性价比路线发展空间狭窄,即便是印度等市场性价比路线还走得通,但注定也会越走越窄。换句话说,性价比迟早变成一句空话。

同时它也想摆脱“性价比”的标签,变成代表着“高溢价”的中高端手机厂商,但是过去这些年它在营销推广上的发力,让这种营销形象上的转变举步维艰。与此同时,它在技术研发上的极度短视,让它的技术实力很难支撑“中高端手机”的形象。

性价比难走,中高端也难走。

所以虽然小米现在销量依然很大,旗舰手机也卖得有声有色,但是对比OV的研发布局,以及华为在技术上的遥遥领先,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小米有些江河日下。



第三件事:社会责任感缺失


金庸说过一句话,叫“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其实对于企业何尝不是。

一家企业规模还小的时候,它的社会责任可能在于提供了就业岗位、贡献税收,但是随着规模的不断增长,它的社会责任必然会不断提升,除了创造就业、贡献税收之外,还要考虑对行业、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会有何正向影响。

我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人说华为搞爱国营销。我记得小米比华为更早提出“国货崛起”的口号,但是为什么只有华为被指责爱国营销?我想是因为只有它真正被爱国人士所认可,并在网络爱国浪潮中获得了最大的红利。

我认为这些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同样是爱国营销,为什么只有华为成功?

我想说不是老百姓容易被忽悠,而是公道自在人心。

华为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它确实带动了中国通信行业的发展,并且是以技术自研的方式让中国在这个领域达到国际领先地位。撇开它给国家通信行业带来的利益不提,它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并且对于国家的科技崛起整体氛围都产生了影响。

于国于民,华为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都体现了出来。那么于企业本身,自然也会获得来自国家和老百姓的双重支持。

这其实是一个很朴素的逻辑。


但是很多企业缺乏这样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做大以后,它想的是如何切入更赚钱的行业,如何更迅速地赚钱;而不是在自己的行业内实现国际领先,掌握先进技术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同时让国家少受一点掣肘。

与此同时也因为缺乏社会责任感,导致这样的企业很难拥有技术实力,很容易在残酷竞争中土崩瓦解,进而不复存在。

所以说别看社会责任感就像是一个没啥含量的词语,但实际上,它跟企业的决策、产品的销量、营销策略的制定都有着深刻的关联。

这跟“高端手机”中高端这个词语很像,高端是什么?它代表的不是价格高、配置好,这些是高端的附带属性。

在我看来,高端就是一种主观感觉,性能出众、体验舒适、品牌价值被普遍认可,用起来有面子。

所谓高端,最主要的就是这一点,“有里有面”。

而小米充其量只做好了“有里”。

而毫无疑问,更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获得的认同感显然也更高,大众印象更好。


写在最后


写得挺多,并且以批评为主,但我还是想说我并没有贬低小米的意思。

平心而论,小米是一家很优秀的科技公司,它打破了手机大厂传统的定价策略,让高性价比成为市场常态,并且我始终认为它在中国智能手机发展中充当了先锋的角色,让中国成为这一行业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甚至华为在智能手机领域都应该称呼小米一声老前辈。

但是小米的路径依赖,以及后续的定位迷失,造成了小米在智能手机后半场的“堕落”。

它没能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的智能硬件企业,而是沦为高度依赖产业链能力的一般玩家,同时将业务扩张到多个消费品领域,变成一家以营销和外观设计为主的科技公司。

而实际上它本来可以通过技术自立的方式实现在高溢价上的突破,从而比肩三星苹果,并且真正成为一个掌握核心技术能力的科技大厂。

但很遗憾,自始至终,它都在一条赚快钱的路上。

包括现在转型造车,小米同样是在做整合方案,做供应链管理,而非切入核心部件,实现技术自立的道路。

我对小米汽车同样悲观,但同时也有期待,也许小米在这次转型中能够真正意识到技术自立的重要性,转而成长为一家真正的科技企业。

那不仅是企业之幸、行业之幸,也必然是国家之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三星   华为   小米   溢价   销量   智能手机   性价比   芯片   差距   艰难   手机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