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秋天,感悟生命,看见旅行和生活的价值统一

#头条创作挑战赛# #看见每一种生活#

1.秋高气爽,出游正当时

秋风一起,出行的人们就多了起来。

那是大自然对孩子们的一番召唤。


天高地阔,云水悠悠

人们告别钢筋水泥构筑起来的城市空间,面向自然,奔向那里。

在自然的山间溪流之畔、草木丛林之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仰望着悠悠浮云,

聆听着枝叶间的鸟鸣啾啾,于是灵魂便在这样一方天地间自然舒展和安顿,

乐此不疲,好不逍遥


2.回归自然,就像拜谒故园

这样的一种生命情感体验状态,似乎是冥冥之中现代人对祖先离开的故居---“自然老家”的回归和拜谒。

在文明之初,自然丛林、山间洞穴,曾是先人长久的栖居之地。那是人类的老家,后裔们的故园。

斗转星移,文明赓续。村落形成,城邦构建。人类赶了好长的路,才来到今天

3.在秋天思考人生,如同在老家回忆“童年”


21世纪的孩子们,匆匆赶来故园,虔诚问安。天大地大,大象无形。她化育过先人,

岁数不小,体态经年有变,但秉性变化不大,气韵犹存


风还是千年的风,土还是千年的土,月还是当年的月,山川河流,

日月星辰,变和不变同在。

大自然的胸怀依旧宽厚,脾气依旧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四季轮回,

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总会走,从未有变。她什么都不说,似乎又说明白了一切


人类作为大自然的孩子,拜谒故园,心怀敬畏。在敬畏的台阶下止步,

顶礼膜拜,感受教诲。

自然母亲的仁厚在天地中,她的慈爱在万物呈现中,她的叮咛在天籁中,

她的告诫在秋风中,她的开导在演变中,她的家训在岁月中。

草木枯荣,生生灭灭,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4.一切在变,自然中没有永恒

蒿草蔽日、大树擎天,峰峦顽石,桑田沧海,终究走向枯萎和腐朽,

化为泥土,溶解在漫漫的时间长河里,了无痕迹,就像从来没有来过一样

作为血肉之躯个体的人的命运更是如此。凡夫俗子且不说,

即便像那曾经呼风唤雨的权贵、叱咤风云的英雄、一掷千金的富豪、


倾国倾城的红颜、妙笔生花的才子、妙手回春的神医、十恶不赦的恶霸、

感天动地的壮士、参透大道的智者、修行深厚的慧人......


他们也在一年又一年的秋风中走向没落,走向衰亡,尘归尘,土归土,归于虚无

秋风啊秋风,肃杀万物,摧枯拉朽,一年又一年,白了多少少年头,催动着人世更迭,一代又一代。


于是,在浩荡的秋风里,我们不禁叩问苍穹,人生一世,沧海一粟,他的意义何在

苍天不语,依旧白云悠悠,像昨天一样,像前天一样,像去年一样,像千年前一样。


5.深究悲秋的症结,寻找治愈的良方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们在满足于吃饱喝足、

穿暖住好的基本需求之外,开始追问人生的价值究竟在何处安放,

人类的灵魂终究在何处安顿

所以千百年来,在落英缤纷的溪水河畔,在潇潇暮雨的秋叶凋零之处,

人们一次又一次地问天问地,问遍人心

其实,人生如四季。童年如春季,生机盎然,来日方长。青年时精力旺盛,生机勃发,如火热繁茂的盛夏,郁郁葱葱。

只有人到中年,才道天凉好个秋,于瑟瑟的寒颤中将个体老去的生命

与外界草木的枯荣相呼应,在距离夕阳不远的地方,孤独而悲壮地叩天问地,

给渺小卑微的个体生命寻找一个灵魂栖居之所

6.智慧老人指点迷津,过好当下生活

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向人类推出了几位智慧的头脑,

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哲学思想。在东方,出现了中国的孔子和孟子,

老子和庄子,在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

时代演进,我们国家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流、儒释道互补融合的文化体系构建。

所以,即便在几千年之后,人们在感到困惑迷茫的时候,


仍然需要回望公元前5世纪前后地球上的那几位至圣先贤,

从他们的智慧光芒中参透出一份答案来,好在秋风萧萧、万物萧条、

天地肃杀的清秋冷峻境况下寻一个诺亚方舟,给予脆弱的个体生命以渡劫般的救赎

从某种角度说,儒家教人有德行,奋发有为,舍生取义,死不足惜;

道家教人得自在,看淡死,也看淡生,人和万物一样,出生入死,

循环在自然中,自然而然;


f家让人得解脱,万事万物(包括人)自性本空,因缘聚散而已。

缘来而聚,缘尽而散,不悲不喜。

儒释道三家都在以自己的视角来关怀个体生命,教人摆脱生死之大苦

人生无常,大苦一旦摆脱,人生也就变得轻松,从而活在当下,面向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儒家   生命   故园   草木   秋风   万物   个体   秋天   人类   自然   价值   旅行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