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子散文《基石》

基石

——记旗中勤工俭学老领导刘明明同志

文/刘俊丽

引子

世纪之交的中国,正从积弱沉疴中逐步蜕变,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走向富强。2000年9月在内蒙古卓资县旗下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校庆活动正在进行。举办方正是区、盟、县三级重点中学——旗下营中学。旗下营中学以其卓越的办学成就名冠全区声震学界。

彼时从旗中走出去的名师学者、商贾大亨、政界名流,齐聚一堂,共祝华诞。四十年的风雨历程,这里曾经留下他们的血汗,孕育过他们的理想挥洒过他们的青春,也见证过他们的辉煌。大家畅谈着感慨着回忆着心潮起伏。旗下营中学首任校长李玉宝以及他的后继者王殿、王维耀、傅永胜等一众老领导,也在掌声中步入会场。老校长李玉宝的目光扫过人群,左右寻找却不见一人便问:“老刘呢?怎么没见?”当时的校长和主办部门沟通后很是尴尬:“漏掉了没邀请。失误失误!”“失误?我们怎么能吃水忘了挖井人呢!”老校长正色道,“我要亲自去请老刘!”

这个老刘是谁?缘何会受到老校长如此评价?他就是为旗下营中学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刘明明同志。

初进旗中

1970年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打致重残的刘明明,在北京经过长达半年的治疗,回到了旗下营青山大队继续担任党支部书记。虽是一米八的大个子但体重已不足百斤,腰伤严重身上带着近十斤重的铁腰子。刘明明是个实干家不管干什么,他都会站在第一线,上级领导考虑到农村基层的工作繁重怕他身体吃不消,1971年10月派他以贫宣队队长的名义进入旗下营中学,担任革委会副主任一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特殊的职位对一个单位的影响举足轻重!

文革期间,受到最大冲击的莫过于学校了。学生罢课、教师被批斗已是常态。大家战战兢兢惶惶度日不知厄运会几时又来。旗下营中学复课不久教学秩序刚刚恢复,上面又派来这样一位领导,他可是没上过学的泥腿子啊,怎么开展学校这个知识分子聚集地的工作呢?不仅刚刚摘掉右派帽子的李校长担心,下面的老师们也小心翼翼忧心忡忡,生怕阶级斗争又要掀起浪潮令学校遭殃。

与众老师们不同刘明明来到学校的心情却是比较兴奋的。他是穷孩子出生没钱念书,只在解放后进过几天扫盲班,上学读书是他梦寐以求却不敢奢望的事情,学校是他心中的圣地教师更是他心中神一样的存在。他和老师们交谈,站在教室外听老师们上课(虽然大多听不懂),去学校的各个部门了解情况,没过多长时间,他已经对学校的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心中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眉目。他对李校长说:“咱学校虽然不大,宝贝可不少啊!”他所说的这些宝贝,就是从全国各地或下放或分配来的知识分子大学生们。他们分别毕业于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这些人为后来旗中的教学成绩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在那个无产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里,刘明明对这些“臭老九”极其尊重爱护。学校里有个别造反派,看到来了贫宣队长跃跃欲试以为又可以胡揪乱斗了,却被刘明明严厉制止。他对李校长说:“以后有什么事我顶着!”从此以后,学校里再没有发生过揪斗老师的行为,如果上面实在要求开阶级斗争大会,刘明明就做忆苦思甜的报告来完成这些所谓的任务。

另一边对初来乍到的刘明明学校也作着初步的了解。1935年出生于旗下营,共产党员。21岁任青山大队大队长,23岁任青山大队党支部书记,是内蒙古百位农村青年劳模之一,带领青山大队社员艰苦奋斗,成绩突出,青山大队被树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典型。文革期间,虽受到非人摧残却没有无中生有揭发任何人,铮铮铁骨令人敬佩!李校长赞叹道:“是条汉子!”

在学校常委会上,为了消除大家“外行领导内行”的疑虑和担心,刘明明表明了态度:“我是个没文化的人,教学上的事情,我绝不会插手乱指挥!我们学校有这么多优秀教学人才,教书的事大家放心大胆地干。我想,在勤工俭学方面可以支持大家,为大家做好服务工作。”教导主任冯萃、杨德郡放心了,后勤主任吕铎、校办工厂厂长王殿笑了,校长李玉宝伸出了信任的双手,将勤工俭学的重任交给了刘明明同志。刘明明紧紧握住了这双手,从此开始了他们十几年肝胆相照的并肩战斗,也开始了他在旗中二十年的奋斗征程。而旗中的校办企业,也由于有了刘明明的领导,一步一步走向辉煌,为旗下营中学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资基础。

种下梧桐树

刘明明到旗下营中学时,正赶上旗中首招高中生。当时的旗中教学设施比较简陋,生活资源比较紧张。学生大多住校,自带口粮,家庭也大多比较贫困,带的口粮有时便不足。而上学的孩子们都是正长身体的时候,有的孩子常常饿着肚子学习。看到这种情况,学校的领导们很是着急。刘明明提议拦河筑坝造田,并且主动请命,负责这个工程。他的建议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旗下营镇南部的大黑河,蜿蜒西去,在解放前曾多次发生水患,殃及百姓。刘明明在青山大队的时候,带领社员们艰苦奋战,沿着河岸筑起了十里堤坝,种植了护河林带,改造河滩变为良田。所以,他有足够的信心完成这一任务。说干就干!他首先回青山大队,协商好开发河滩的事情,接着与李校长、冯萃、杨德郡、吕铎、王殿等人,协调计划好了学生上课和劳动的安排。1972年的春天,虽然寒意未了,但春风已然悄悄吹进了三月的旗下营。一场全校师生齐参与的轰轰烈烈的造田大会战开始了。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肩扛手搬,学生们稚嫩的肩膀红肿了,老师们的双手磨破了,但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一个人退缩。当时,刘明明的腰伤还很严重,身上带着沉重的铁腰子,但他始终站在最前线,与大家共同奋战。每当夜晚脱衣睡觉时,腰上一道道血红的印记格外醒目。妻子劝他歇歇,他摇摇头,第二天一早又出现在工地上,与大家一起挑土搬石。69岁的牛永龙是当时旗中的学生,至今还能回忆起刘明明星期六领着他们上山采石的情景。

有付出就有收获,旗中的师生发扬愚公精神,硬是在沙滩淤泥上开垦出近20亩良田。当一片绿油油的菜田展现在马鞍山下大黑河畔的时候,师生们再也不为吃不上蔬菜发愁了!从此,这块良田既保障了师生们免费吃到应时蔬菜,又成为学生们的学农基地。

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经费非常紧张,中央在刘少奇的倡议下,号召各类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勤工俭学,填补教学资金的缺口。由此几乎所有的大中学校都开展了勤工助学活动,但能做大做强,真正起到助学作用的并不多,旗下营中学的校办企业独树一帜,堪为典范!

刘明明来旗中的前一年,旗中创办了校办工厂,当时主要生产兔皮帽子、手套、褥子等,产量少,规模小,销路难。当时旗下营镇有一个帽子厂,生产同样的产品,且种类更丰富,设备更先进。相比较而言,校办工厂没有竞争力。刘明明与时任厂长王殿经过分析研究,决定另辟蹊径。做什么呢?农民出身的他,想的还是与农业有关——做饲料。校委会的领导们聚在一起,研究决定办一个骨粉厂。那么,原料从哪儿来?销路往哪儿去?设备和技术怎么办?解决不好这几个问题,谈何建厂!刘明明又一次挑起重担。他用近一年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考察工作,足迹遍布祖国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多个盟、旗县。那时,尤其是边远地区,条件非常艰苦,为了给学校节省钱,他常常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迎风沙斗霜雪。有一次在锡盟调研,为了少花一晚住宿费而赶路,遭遇了暴风雪,幸而当地的牧民发现了冻僵的他,把他救回蒙古包,他冻坏了双脚,却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准确科学设置收购点,为骨粉厂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建厂需要场地,当时的旗中并没有多余的地方。刘明明看中了一墙之隔的马车社。此时的马车社已没有实质性的运营了,场地闲置。他找到房管所的王主任,软磨硬泡多方协商,硬是把那块地“借”了过来(后来物权归旗中所有)。多年以后,王主任调侃说:“老刘你这是刘备借荆州啊!”刘明明笑着回答:“你看看旗中的发展,再看看咱孩子们的前途,你这荆州借给我值啊!”说完俩人哈哈大笑。

厂房扩建好了,生产设备也在老师们的合力努力下自制完成,骨粉厂正式投产。1974年中日邦交已经正常化,经贸交流开始频繁开展,内蒙古与日方的合作也越来越多。由外贸部门牵线,旗下营中学生产的肉骨粉产品,被日本株式会社看中,首签100吨大单。内蒙外贸奖励旗中一台扶桑大汽车。

旗下营镇地处山区,周围十里八乡都是农村,刘明明深知农民对农具的需求依赖。他和王殿商议,将原来仅仅做一些火补等简单工作的学校机械设备升级改造,扩大生产。1976年,为了扩大旗下营中学校办厂机械车间的规模,刘明明远赴上海,进购两台大型车床,一台大解放汽车。那个时候,办事手续繁杂,掣肘多,效率低,。他为了节省费用,舍不得住旅店,蜗居在侯振华家的阁楼上,腰不能伸,腿不能直,酷热天气,难以入眠。整整三个多月的时间,家里田地的锄耕耧种、唐山大地震带来的惶恐、政局的动荡忧惧,都丢给了身小力薄的妻子和四个未成年的孩子。最终,他完成任务,风尘归来。

是时,旗中校办企业的骨粉厂和机械厂已具规模。进一步为旗中增财进宝。

1977年,刘明明与李玉宝、王殿一同,被评选为乌盟教育先进代表受到表彰。年底,上级撤回贫宣队,刘明明暂时离开旗下营r中学回到青山大队继续任大队党支部书记。

根深枝繁凤凰来

改革初期,国家建设的重点正逐步转移到经济和科技上来。李玉宝校长是一个有敏锐洞察力和善于用人的人。他深切地预感到教育的春天要来到了。但是,一个乡村学校要办好教育谈何容易!生源、教育设施、办学经费、师资力量,哪一个都举足轻重。而师资是重中之重。当时,旗中的一些教师已经平反回城,王殿也被调回一线任教,旗中教师短缺。靠什么吸引优秀教师来这个乡村学校呢?他希望校办企业能助一臂之力!他找到刘明明彻夜长谈自己的教育理想,希望他能回来继续承担勤工俭学的重任,以助学校的长远发展。同时向盟、县主管部门提出他的请求。1978年,虽然当时提拔干部已经以文凭而论,但乌盟教育处还是基于刘明明在勤工俭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和学校的需要,破格将刘明明从青山大队农转非正式调入旗下营中学并给与正科级干部待遇,让他继续主管旗中的勤工俭学工作并任校办工厂厂长。贫宣队长由撤出而返聘,不知在全区乃至全国还有几人?

回到旗中的刘明明更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深冬的寒夜里,黑暗裹挟着北风,敲打得人脸上生疼,月亮被冻得躲在云层后,人们都蜷缩在家里,旗下营镇火车站的货运站台上却忙碌异常:拖拉机的突突声,汽车的嘟嘟声,装卸工人的加油声,此起彼伏。一袋袋骨粉,正从旗中的校办工厂装运到车皮里。刘明明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时间已过午夜,工人们又累又渴。刘明明赶紧跑回家中,把给老母亲买的奶粉拿出来,叫醒妻子,生起火来熬奶茶、烙白饼。又嘱咐两个睡眼惺忪的孩子,一会儿把奶茶和烙饼送到货运站,他则返身回到工人们中间。一壶壶热腾腾的奶茶、一张张热乎乎的烙饼,补充了工人们的体力。当黎明的曙光初现山峦时,装车任务顺利完成,几挂车皮静静卧在轨道,等待车头把它们带向目的地。这样的场景不知有过多少回。

学校要扩大规模,场地缺少,征地遇到困难。刘明明同志拿着计划找到公社和青山大队当年的老领导、老部下进行多次沟通协商,交换意见,顺利地达成意向,从青山大队征地52亩。1981年,旗中的400米、8跑道标准体育场,200平方米看台、排球场、篮球场,在全校师生的奋战中和校办工厂的资金助力下建设完成,没花国家一分钱。

自此校办工厂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旗下营中学最高光的时刻。

日本株式会社董事长和工作部部长来校办工厂考察,给予高度评价,骨粉订单增加到400吨,为国家所创外汇累计700多万元。刘明明又扩大骨粉产量,把销路拓展到北京、唐山等邻省和区内的国内市场,每年利润可观。

看准了市场机遇,机械车间也在不断地扩大产能规模,大型车床、汽车、拖拉机等重要设备逐年增加,固定资产达到约80万元。承揽了呼市油泵油嘴厂十几种配件生产;与乌盟拖拉机厂签订年生产千套离合器的大单;为周边个体户、农民等提供生产和修补工具的服务……校办工厂的利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以1985年为例,旗中校办工厂为政府上缴税收30万元,而当年卓资县全县的税收才350万元左右。为学校上缴纯利润超过10万元,那时人们的工资也就每月三、四十元左右。称旗中校办工厂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并不为过。

有了资金,就能为教职工办好事。学校先后盖了15栋150多户独门独院带凉房菜窖的家属房,使每位教师居有安厦;为单身教师盖了宿舍楼;安排了每位教师家属及子女在校厂就业。丰厚的福利待遇,吸引着优秀的教师调入旗中,毕业的大学生也以能分配到旗中而自豪,真是“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旗中的师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旗下营中学的领导们都是胸有丘壑之人,常常深思熟虑地谋划着学校的发展大计。教学设施的完善、师生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提高,都是他们最关心、最想办的事情。每次开常委会,刘明明都把学校的计划记在本上,放在心里,并付诸于行动。他想方设法提高工厂的经济效益,为学校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大到教学大楼、学生宿舍楼、器材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有十万余册藏书的图书馆,小到体育器材、课桌椅、宿舍里的上下床等等,每个项目的建设,资金都来自校办工厂。不敢说在全国,单在自治区范围内,这不能不说是奇迹。

安居才能乐业,解决了后顾之忧的老师们,干劲十足。再加上先进完善的教学设施的辅助,旗中的教学成绩越来越好,升学率名列自治区前茅,每年都有考入清华、北大、复旦、南开、浙大等重点大学的学生,为国家输送了成千上万的人才。

1978年,旗下营中学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重点中学之一,与呼市二中、包头九中等名校伯仲其列;1979年,光明日报以《关心教师生活就是关心教育》为题,报道了旗下营中学和校办工厂的事迹;1982年自治区副主席周北峰为旗中题词“山中木铎”;1985年自治区进出口公司为校办工厂送来锦旗;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劳动部联合下文,授予旗下营中学全国“发展勤工俭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每年,旗中都被乌盟教育处、卓资县评为先进单位。全区乃至外省来参观取经的学校不计其数。当记者问学校领导旗中何能如此发展,校长自豪地说“我们有校办工厂!”

旗中的办学模式是“以厂养校”,

口碑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

李玉宝校长说:“刘明明的才能不在我之下,如果没有文凭的限制,他会走上更高的领导岗位。”刘明明能抓住时局对企业造就的机遇,能准确判断市场的供需关系,因势就市,推动企业发展。管理上能人尽其用,赏罚公平,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多年来群众毫无怨言。

王殿校长说:“刘明明同志是我们的定心丸!”二十年来,刘明明与多位校长搭班,不管他们的职位关系如何变化,他都能以大局为重,不遗余力支持学校工作,帮助学校度过发展中的沟沟坎坎,把怀疑和犹豫甩在身后。学校发展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他都参与其中并提出中肯建议。他把教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学校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在担任后勤主任期间,规范工作制度,制定责任机制,为学校开源节流,有效遏制了浪费奢靡之风,被教职工称为学校的红管家。

王维耀校长说:“刘明明同志是真正的模范党员!”傅永胜校长说:“老刘是最公正无私高风亮节的人!”刘明明从来都是做的多说的少,他为学校倾尽心血,夙夜谋划,不贪功,不争名,不趋利。学校和校办工厂获得的荣誉无数,却鲜有他的影像资料,当别人都在庆功时,他却在车间和工人一起讨论明天的生产——他说旗中的成就是大家共同创造的。当年他去呼市油泵油嘴厂洽谈业务,路边摊1角2分钱的“钢丝面”就是他的午饭;日本株式会社三次邀请他出国观光,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不能乱花学校的一分钱。学校提拔干部时,一位教师因在文革时当过造反派而遭到异议,在文革中受害最深的刘明明却说:“那是历史的错误,现在这个老师有敬业精神,教学能力强,理应提拔。”学校为几十名教职工的家属解决了农转非和工作问题,他都把机会让给了别人,没有安排自己的家人。学校每次为教职工分配住房,都优先于他,但他全都让给了一线教师,他为学校盖了150套平房、三栋楼房,让每一位教职工住进新居,但直至退休,他是学校里唯一没有享受过住房福利的人!

刘明明在单位里威信极高,上上下下没有不敬佩称赞的。这源于他正直无私的品格,源于他对教职工事无巨细的关心。春耕秋收时,他调配厂里的拖拉机为家在农村的教职工提供帮助;收割的庄稼无法加工,他专门辟出一间加工坊方便群众加工粮食;过节时,他派车去河北买白面、去锡盟买羊肉、去宁夏买大米;过冬时,他联系铁路货运主任聂孝章,给大家买回冬储大白菜;他时不时去和无儿无女的职工,聊聊家常喝杯茶;收购员远在外地,他过时过节总要去家里慰问,帮助解决困难,虽没读过大学,但“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的道理他懂;教师有了家庭矛盾,他出面调解;职工得了急病,他垫钱送医;学校地势高,师生吃水困难,他建起水塔,沿用至今……刘明明多次被评为乌兰察布盟、卓资县先进工作者,每年都被教职员工评选为模范党员。学校但有所需,群众但有所求,他都义无反顾,埋头去做。时至今日,耄耋之年的吴雪松老师谈起刘明明来仍然竖起大拇指叹道: “学校的功臣啊!”

从1971年始至1992年退休,在旗下营中学工作的20年中,刘明明主管勤工俭学工作17年,任校办工厂厂长11年,任后勤主任3年,他爱校如家,视厂如命,校办工厂从一个作坊式的小厂,发展成当地的明星企业,成为旗下营中学教育教学的坚实后盾,刘明明同志殚精竭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也曾被误解过,也曾被诬陷过,但肮脏的污水,岂能玷污他正直坦荡的胸怀、光明磊落的人格!在任时,他为旗下营中学创下巨额财富;离开时,他唯有赤子之心,清风两袖!

尾声

2016年,刘明明病逝,享年81岁。斯人逝去,历史总是在一边湮没中一边前行,旗中昨日的辉煌已经不在,当年旗中人的那些艰苦创业的故事也可能鲜有人知。刘明明没有登上过讲台,享受不到桃李天下的芬芳,他默默无闻为旗中奉献了20年,甚至,有人已不知道“刘明明“这个名字,但,操场上的每一粒沙土记得,教学楼的每一块砖瓦记得,教室里的每一张课桌记得,校园中的一草一木记得,旗下营的山山水水记得!

大黑河静静地日夜流淌,斗金山巍巍地矗立云端,盛况何时再现?旗下营中学的后来人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

刘俊丽,笔名荷子。内蒙古卓资县人,现居北京,为北京某学校教师,喜读书、乐写字,尤爱诗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青山   骨粉   勤工俭学   基石   大队   散文   校长   旗下   工厂   教师   中学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