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凭吊甲午故地-难忘15年前威海行

刘公岛凭吊甲午故地

——难忘15年前威海行

董连辉

威海人说,到威海不到刘公岛,等于没有到威海。刘公岛闻名海内外,不仅在于秀美自然风光,更因为这里是甲午海战的古战场,清朝北洋海军的指挥中心。一座小岛,浓缩了清末屈辱史,翻涌悲壮甲午风云。

刘公岛

15年前的今天,即2007年9月27日上午,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人居节在威海开幕。我以记者身份,应廊坊市建设局赵局长之邀跟随廊坊市有关领导、市建设局赵局长、陈科长等人全程参加这一盛会,会议内容丰富,不仅有论坛,还有文化演出。随着时间流逝,很多程序都淡忘了,但威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市容干净整洁,交通顺畅,称得上人居福地。那是我第一次到威海,也是第一次来到黄海岸边,并参观了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至今记忆犹新。

参会证件

刘公岛位于威海湾口,距离威海旅游码头2.1海里。威海湾南北两岸山势险峻,蜿蜒而东,宛如两条巨龙腾跃海中。刘公岛为威海天然屏障,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北洋海军兴盛在刘公岛,全军覆没也在刘公岛。小时候,通过连环画和电影接触甲午海战,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形象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样深刻在内心深处。虽然自小就不喜欢清朝将士军服,但并不影响对邓世昌的敬仰。无论是在屏幕上还是画册上,每逢看到邓世昌危急时刻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一幕不禁落泪……

证书

那天会议结束,天气阴沉。我和建设局陈科长、司机师傅一起乘船登上刘公岛,拜祭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参观水师学堂、提督署、黄岛等炮台,目睹甲午海战遗物,眺望黄海,眼前仿佛涌现1894年秋季那场悲壮的海上鏖战……

2007年9月,作者在威海

海浪滔天,炮声隆隆,北洋舰队广大爱国将士,不畏强敌,以“人”字阵猛冲,像锐利的尖刀插向敌舰群。当北洋舰队后腹背受敌后,处境极为凶险,但爱国将士继续与日舰搏斗,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身负重伤,裹伤后始终坐在甲板上激励将士。各舰官兵愈战愈勇。

民族英雄邓世昌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了保护旗舰“定远”舰,命令部下开足马力,驶出“定远”之前,迎战来敌,“定远”转危为安,但“致远”因此受重伤,随时可能沉没。邓世昌站在战舰上慷慨激昂:“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此时,“致远”弹药将尽,日舰“吉野”正好在“致远”前方。邓世昌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于是,邓世昌带领全舰官兵开足马力,向“吉野”冲击,准备与其同归于尽。日舰惊慌失措,紧急逃避,并集中火力轰击,数弹集中“致远”舰,使其鱼雷发射管内一枚鱼雷爆炸,右舷倾斜,舰首先行下沉,全舰200余官兵壮烈殉国。

致远舰

邓世昌坠水后,部下持救生圈来救,邓世昌拒绝,他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邓世昌所养的爱犬也游至他还身旁,口衔其手臂以救,邓世昌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随之沉没。邓世昌捐躯,时年45岁。

黄海海战是中日海军第一次主力决战,鏖战近5 个小时,北洋舰队以弱胜强,重创多艘日舰,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伤亡300余人,但北洋舰队付出沉重代价,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杨威”4舰,600多名官兵牺牲,“镇西”炮舰管带黄建勋、“扬威”快船管带林履中、“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重要将领先后殉国。此后,又进行威海卫保卫战,在刘公岛保卫战中,北洋舰队覆没,丁汝昌、刘步蟾、杨用霖等将领悲愤自杀。中日甲午海战最终以中国失败告终。数月后,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

2007年9月,作者在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署正门

凝视着白茫茫的海面,天光海色浑然相融,我浑然不觉游客在身边喧嚣,陷入久久沉思,既敬仰黄海海战英雄惊天壮举,也在思考大清为何拥有如此义勇官兵浴血搏杀,最终却遭屈辱惨败。据了解,北洋海军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支海军,1875年开始筹建,1888年正式成军,历时13年。最兴盛的时候,刘公岛前舰船相连,旌旗蔽天,威震亚洲。然而,北洋海军却在1894年甲午海战中丰岛受挫,黄海遭重创,最后在刘公岛保卫战中全军覆没,败给了“蕞而小国”日本。这支海军仅存在19年。漫步刘公岛,随处可见炮台遗址,一座座炮台,见证着广大官兵浴血奋战的民族血性,也见证着大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及投降卖国者的耻辱。

2007年9月,作者在威海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前

甲午战败,封建专制造成经济科技落后,是北洋海军最终覆灭的根本原因。而清朝统治者昏庸腐败,坐失发展良机,使得北洋军限于停滞状态。北洋海军需要新式战舰,慈禧却不肯掏钱,只想过大寿,滥费公款,用贪污至极的醇亲王去掌管海军衙门,太监李莲英居然当了检阅海军的主角……在战略防御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采取“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方针,将北洋海军活动范围严格控制在鸭绿江口至威海卫一线以内,李鸿章的“保船制敌”之策,实际是用单纯虚张声势来吓唬敌人的办法,等于放弃制海权。日军目的,就是要消灭北洋海军有生力量,争夺制海权。最后,海权完全被日军控制,北洋海军只能株守威海,坐以待毙。

海上作战,双方都是动的,占取有利位置,可发挥较高攻击力。另外,不能拘守成法。甲午海战中,中国舰队主要将领,在战术上也存在诸多失误……遗憾的是,当天行程紧张,我没有机会参观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对甲午海战进行更全面的了解。

2007年9月,作者在威海

128年前,秋风凌厉,惊涛骇浪,中国人开始更深刻咀嚼日本带来的痛苦与屈辱,直到37年后持续14年的浴血抗战,我们才洗雪甲午海战失败的耻辱。事实上,无论哪个时代,中国从不缺乏以身许国的爱国官兵,他们有勇有谋,更有血性,危急时刻,总是抱着“宁为玉碎,毋为瓦全”念头以死报国。

陈怀民烈士

在惨烈悲壮的中国空军抗战中,很多从笕桥航校走出的飞行员践行自己的誓言:“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人们多以为痴迷武士道的日军士兵作战勇敢,不怕死,热衷自杀。但是, 亚洲第一例进行自杀性攻击发生在中国空军,他就是中央航校第三期学员沈崇诲。1937年8月19日,沈崇海驾驶的轰炸机却发生故障,尾部冒出一缕漫长的青烟,他发现前方不远白龙港停泊大批日本军舰,于是,他对准敌舰开足马力直冲下去……1938年“四·二九”武汉大空战中,中国空军第四大队23中队飞行员陈怀民以身作弹,与敌机同归于尽。

沈崇诲(中)烈士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予魂魄兮为鬼雄。民族危亡之际,中华民族涌现出的海空邓世昌们,他们以青春生命谱写一曲曲气吞山河、悲壮激越的乐章,永远回荡在神州上空,激励一代代热血青年立志报国,振兴中华!

2007年9月,作者在黄海海边

我留恋海滨城市,喜欢凭吊抗日古战场。但工作繁忙,2007年以后,一直没有机会再访威海。如今,在威海创业的王海超兄弟多次邀请我再回威海。刘公岛,缅怀甲午英烈,我还会去的。


写于2022年9月27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刘公岛   威海   甲午   甲午战争   北洋   故地   海战   舰队   官兵   中国   海军   难忘   年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