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证实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演化过程近5亿年

9月29日,#我国科学家证实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话题登上热搜第一。


据央视报道,我国科学家证实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从鱼到人演化过程需近5亿年,先后经历了最早的无颌类演化变成有颌类、肉鳍鱼类,之后登上陆地变成两栖类和哺乳动物,最终演化成人类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科院朱敏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野外考察与研究,揭示了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在“从鱼到人”的探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另据新京报报道,9月29日,世界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刊登了中国科研团队研究成果。


科研人员在重庆、贵州化石库发现了全球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化石。其中,奇迹秀山鱼是当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有颌类,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前推了1100万年。


蠕纹沈氏棘鱼证明了鲨鱼是从“披盔戴甲”的祖先演化而来。科研人员表示,奇迹秀山鱼等一批古鱼类化石的发现,是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为人的关键证据。


人真是从鱼进化而来的吗?音频:00:0008:37


图|部分网友对此事的评论


人真是从鱼进化而来的吗?


人类究竟是怎么来的?千百年间,人类对自己的起源总处在不断的猜测过程中,各种假说也层出不穷。那么,人真的是从鱼进化而来的吗?


科普作家瘦驼表示,这就是进化,地球上全部生命均来源于同一支,早先都是一家人。随着几十亿年的进化,成员越分越远,也就是“分家”,彼此不再认识,变成了新物种。人类这一支和其他成员分家,大概要追溯至几十万年至百万年前。不同物种的祖先曾为一家,后来才走上不同道路,变成不同物种。所谓的“从猿到人”,讲的就是最近几百万年的时间的事儿。


四亿余年前,包括人类、猩猩、猴子、老鼠等哺乳动物都为脊椎动物,这些生物有很多共性,如类似的器官,包括大脑、眼睛、嘴巴、呼吸器官、消化器官、骨头等,虽然长得不大一样,但大体差不太多。


寒武纪时代前,地球上的生命很少,到寒武纪时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叫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即突然出现很多不同种类生命,尤其是不同种类动物。寒武纪后的奥陶纪则出现了很多“鱼”,但和今天的鱼非常不同,它没有下巴,那些鱼是无颌类的鱼,无法张嘴,嘴是一个洞,只能吸东西,不能咀嚼,不能吞咽。而至志留纪则出现了有颌骨生物,但此前研究相对空白,没有太好的证据。


志留纪后是泥盆纪,那时开始出现很多有颌类鱼类化石,这些鱼类进一步变成了能够登上陆地的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这一支最后就到了人类,人类是一种从海里至陆地的脊椎动物,根源在志留纪时期就出现了。


有人会问,人是从鱼变来的?为什么跨度那么大?其实一点不夸张,人类的很多结构在鱼身上均能找到体现。尤其是人类有非常复杂的面部,其实在鱼身上都有体现,如呼吸和说话的器官,在鱼身上体现为鱼腮,最后变成了人类呼吸、说话的结构等等。甚至鱼的很多行为跟人类亦相似,如人会打哈欠,鱼也会打哈欠等。


人不是从猿进化而来吗?


科普作家瘦驼介绍此次提到的人是从鱼变来的说法没问题,因为所有的猿也是从鱼变来的,所有的哺乳动物均是从鱼变来的,所有的陆生脊椎动物均是从鱼变来的,所以说鱼是一个很老的祖先。这种说法一点也没有颠覆“从猿到人”的说法,因为这是几百万年的事,而“从鱼到人”是几亿年前的事,都是整个人类或整个地球生命大家谱中的一段故事。



此次研究的重要意义

“从鱼到人”最好的论证就是人类和现存的99.8%脊椎动物都具有的器官——颌骨,这个器官让我们和大部分动物能被统称为有颌类。因为最早拥有颌骨的脊椎动物是鱼类,因此它们成为了人类祖宗的来源。


但现存的有颌类生物化石都是集中在一些年代,距今4.4亿年至4.1亿年前的志留纪没发现什么有颌类生物化石,这3500万年的空白记录,给了其他假说反驳的机会。


中科院朱敏院士团队在10年间找遍了我国的志留纪地层可能含鱼的地点,足有200多个,结果填补了这段空白时间。而这个重大的发现,只是一个开始,据了解,科研团队对化石发掘的野外工作还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中。这一研究发现有哪些重要意义?


科普作家瘦驼解读称,古生物学研究要高度依赖于材料,不能凭空想象,一定要借助于真实的化石材料。要把整个生命史几十亿年的历史慢慢串联起来,需要很多化石材料。人们觉得人类生命史这本书应是连续的,此前有些地方有些空白缺页,现在把部分缺少的放进来,就形成了一个连贯的历史。


丰富的化石库会诞生一大批非常重要的研究,总体来看,古生物学资料较少,越挖掘越多,越挖掘越准确,越挖掘越有助于人类认识自己以及人类进化的过程。此次的化石群给生命之书提供了很多丰富的原始资料,可以让科学家继续把这本书写得越来越好。

化石库如何埋藏大量保存完整

志留纪早期鱼类化石?


朱敏院士团队发现的过程还有几分“运气”,2019年,科研团队在重庆沿着一处新修盘山公路仔细搜寻,在路边一处凌乱的岩石堆,地质锤一次不经意的敲击,找到了打开这一鱼类化石“宝库”的钥匙。一块仅有巴掌大的化石石板上,数十条鱼类化石清晰可辨、活灵活现。


此外,数百公里外的贵州石阡化石库也有了重要发现。科研人员从总重约4吨的化石样本中,先后找到了23枚长度仅有2.5毫米左右的有颌类牙齿标本,它们来自双列黔齿鱼。这是全球范围内发现的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化石,将牙齿的最早化石记录前推了1400万年。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为什么会埋藏大量保存的完整志留纪早期鱼类化石?这两个地方有怎样的特点?


科普作家瘦驼分析称,化石并不是非常罕见的东西,地球四十多亿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时间是有生命的,这些生命在漫长岁月中形成了很多化石。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沉积岩(沉积岩:河流搬运了泥土沙石后在海洋或湖中沉淀,经过上千万年漫长的地质变化,逐渐形成的岩石。)内包含了大量化石。


一个地方如能保存好大量化石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首先,该地方在当年形成石头时要有大量生物生存。其次,石头在形成过程中,条件一定非常独特,才会看到这些生物的残骸。因为这些东西在自然界大部分都会腐烂,埋藏的好才不容易腐烂,才较容易形成化石,这样的埋藏条件往往较特殊。如很多地方曾是湖泊,湖泊酸度非常高,普通生物很少生存,但会生成大量类似于硅藻的微生物。如有动物残骸掉进这样的湖泊,它本身还没来得及腐烂,就会被这些硅藻的外壳覆盖。硅藻又小又细腻,内部容易保存。最后,化石一定要露出来,也就是说要有地壳运动。当年形成的石头会被挤压出来,而后暴露在河流经过的地方变成一个河谷,旁边的悬崖相当于一把刀,将岩层切割出来形成一个大剖面,可能正好会有化石露出来了。


综合以上三点,此次的两个化石埋藏点:首先在四亿多年前是一个非常繁盛的海洋或湖泊,没有大量水生生物。第二,有非常好的埋藏条件,正好这些水生生物的残骸被很好的埋藏起来,变成了化石。第三,这些化石正好被露出来。算是天时地利人和集中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志留纪   硅藻   人类   寒武纪   脊椎动物   鱼类   化石   科学家   过程   生物   生命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