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台湾商人来到沈阳大帅府,对售票员说:我就不买票了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辽宁省沈阳市朝阳街上,坐落着东北地区保存度最为完整的名人故居——张氏帅府。

囊括多种建筑风格、被评为全国优秀近代建筑群的张氏帅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曾经的官邸和私宅,更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1988年,张氏帅府作为名人旧居以及近现代史博物馆对外开放,任何人都可以买票入内参观。

2007年的一天,一位台湾商人来到帅府门口,却对售票员说了句:“我想进去看看,就不买票了吧。”

这位来自台湾的商人有何特殊?为什么认为自己可以不买票进入帅府?这场“闹剧”又将如何结尾?

台商访帅府,不愿买票?

2007年3月的一天,位于辽宁沈阳的张氏帅府如往日一般,迎接着成群结队的参观人员。

门口的售票窗口处,人们自发排队等待购票,心情或激动兴奋,或平静如常。

与这些游客相比,站在队伍外面的一个中年男子则显得格格不入。

这位中年男子眉头微蹙,出神地望向沧桑斑驳却依然巍峨耸立的帅府,脸上神情复杂,有激动也有伤感。

许久,这名男子终于收回了眼神,抬脚向队伍中走去,只是脚步缓慢,似乎在犹豫什么。

队伍并不长,很快就排到了这位男子。

他两手插进风衣口袋,深呼一口气后扯出了一抹笑容,轻声开口:“我想进去看看,就不买票了吧。”

说话的人脸上带着笑容,眼神却哀伤落寞,声音也微微发抖,似乎要忍不住哽咽落泪。

售票员听到这样的话忍不住轻皱了一下眉头,看到中年男子脸上的表情后却愣住了。

再仔细打量一下对方,黑色风衣款式、用料不俗,看上去就价格昂贵,不像会缺一张票钱。

且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气质稳重敦厚,也不像会逃票的无赖之辈。

那么这名男子为什么会理直气壮地提出“不买票”这种无理要求呢?

售票员心中疑惑,只能尽职尽责地回道:

“先生,不好意思,要进去参观必须要买票。”

中年男子听到之后,开口解释道:

“我叫张闾实,张作霖是我祖父,这次回来想看看帅府,也想给祖父扫墓。”

男子说话带着台湾腔,语气轻缓柔和,但话里的内容却让售票员如闻惊雷。

售票员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一时头脑空白,愣在了原地。

中年男子见此情景,再次开口:

“可以让我见一下这里的负责人吗?”

听到男子的话,售票员终于回神,立刻向帅府当前的负责人张力报告了此事。

张力在帅府博物馆担任馆长一职,虽然姓张但和张作霖没有任何关系,也无从判断张闾实的身份真假。

毕竟冒充名人后代的事例屡见不鲜,冒充张作霖的家人在沈阳也早有先例。

1993年时,有一男子称自己是“张作霖的第9个儿子”,名叫张学忠。

这件事当时在沈阳轰动一时,在真假未知的情况下依旧被人们传的沸沸扬扬,引起无数热议。

三人成虎,谣言一旦被放任传播,就可能成为大众眼中的“事实”。

于是当时的帅府馆长杨景华先生为了揭露真相制止谣言,花费大量时间整理众多史料,写出了一篇名为《张作霖有九个儿子吗》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列出了各项证据,直接否认了第9个儿子的存在。

然而这篇文章并没有起到想象中的效果,人们的议论仍然没有停止,自称张学忠的男子甚至将文章作者告上了法庭。

那时候网络还未普及,户籍系统的查询不够便利,要证明一个人的身份比较困难,因此案件一直没有定论。

直到几年后,沈阳公安局提供了一项证据,证明了“张学忠”的身份证是骗取得来的,才让真相大白,这场身份风波才逐渐平息。

“张学忠”一事在沈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了这个前车之鉴,也让张力在得知“张闾实”存在的时候不得不警惕起来。

但即便心中怀疑,在有确切证据之前也不能贸然下定论,张力只能暂且对“张闾实”以礼相待。

张力设宴款待了“张闾实”,带他参观了大帅府,并在接下来的几天用心招待对方。

与此同时,张力也迅速将这件事告知了多位历史学者,希望能够通过学者们的帮助尽快确认“张闾实”的身份。

据“张闾实”所言,他的父亲叫张学浚,是祖父张作霖的第6个儿子,而他的祖母是寿夫人。

但除了这些信息之外,“张闾实”没有提供任何有力证据,那么学者们又要怎样确定他的身份呢?

身份藏玄机,真假怎辨?

张作霖一生共生育了14个孩子,其中儿子有8个。

儿女一辈中除了少帅张学良之外,其他人都没什么知名度,人数众多的孙辈更不可能有史料记载。

因此,无法直接确认“张闾实”的存在,只能从他的父辈或祖辈找线索。

张作霖的第6个儿子确实是和寿夫人所生,名字叫张学浚,但有关他的记载并不多。

与名不见经传的张学浚相比,寿夫人的名气反而更大,甚至也对历史产生过影响。

因此,“张闾实”的祖母寿夫人成为了学者确认其身份的关键因素。

张作霖子女众多、妻妾成群,一生共有6位夫人,其中寿夫人是最受宠爱、地位最高的一位。

帅府建筑群中,坐落于花园中心的“小青楼”就是张作霖专门为寿夫人修建的,“小青楼”的存在,足以证明寿夫人在张作霖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寿夫人不仅拥有张作霖的宠爱,也有掌家的能力和权力。

论排序,寿夫人只是张作霖的第5位夫人,但她却是帅府掌权最久的女主人。

皇姑屯事件发生后,失去了张作霖的帅府岌岌可危,日本人虎视眈眈想要趁机搅乱东北局势,谁也没有想到,寿夫人能够在这种关头力挽狂澜,稳住帅府。

日本人登门“拜访”,寿夫人不慌不忙地接待,并在交谈时言语暗示张作霖没死。

由于寿夫人态度冷静,表现得没有丝毫破绽,日本人相信了这个说辞,没再贸然采取行动。

也是因此,张学良才能够顺利回到帅府,接下了父亲的位置。东北局势稳住,日本人“错失良机”,寿夫人功不可没。

寿夫人有能力、有手段,因此她不仅能得到张作霖的宠爱,更能得到他的信任。

如果说小青楼的存在是张作霖宠爱的体现,那么“在小青楼咽下最后一口气”则充分说明了张作霖对寿夫人的信任。

皇姑屯事件发生之后,身受重伤的张作霖被运回家中,奄奄一息之际,他选择去到小青楼,在寿夫人的陪伴下走向死亡。

张作霖的生死对东北局势至关重要,他死前做出这样的决定绝不只是因为私人感情,心中诸多顾虑和考量,让他只能在最信任的人面前放心死去。

后来寿夫人的表现也证明了,她配得上这份信任。

张作霖的信任让寿夫人有别于其他人,成为了“特殊”的人,也正是这份特殊,为历史学者们提供了验证“张闾实”身份的方法。

寿夫人作为皇姑屯事件后续处理的重要角色,一定了解很多外人不可能知道的内幕,如果“张闾实”真的是寿夫人的孙子,肯定也会被告知一些内情。

因此,学者们向“张闾实”提问了一些关于皇姑屯事件的问题,看他是否能够回答正确。

“张闾实”讲述了自己知道的情况,他说祖父在爆炸中被一块弹片切断了喉咙,然后被带回了帅府的小青楼,回到帅府后不久就断气了,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事后祖母封锁了消息,对外称祖父只受了轻伤,直到13天后大伯顺利回到奉天,才将祖父死亡的消息公之于众。

学者们听到了这些说法后,已经可以确认张闾实的身份并非虚构。

因为这些情况当时知道的人并不多,关于张作霖遗言的问题,民间甚至广为流传另一个版本。

而张闾实则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正确版本。

至此,张闾实的身份被确定,他的确是张作霖的后人。

学者们不遗余力地证明张闾实的身份,当然不是为了能让“进入帅府用不用买票”有个答案。

而是因为作为张作霖的后代,无论是张闾实的身份,还是他能提供的一些信息,都对历史研究以及史料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数十年风雨,终回故土

张闾实向学者们讲述了这些年来张家的很多经历,为相关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些素材和方向。

后来张闾实自己写了一本回忆录,名为《漫漫归乡路》,讲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家族往事,以及张家后辈的传奇经历。

抗日战争期间,张学良已经处于蒋介石的软禁之下,但为了抗日,张闾实的父亲张学浚仍然选择了加入军统。

东北早已沦陷,东北军也成为一盘散沙,家族注定倾颓,没落之势无力挽回,唯一能做的,只有为抗日贡献力量,守护国土完整。

然而无论有着怎样的初心,加入军统后就注定身不由己。

1948年张学良被转移到台湾继续软禁,同时,张学浚也接到了去往台湾的命令,一同前去的还有七弟张学英。

一家人四散分离,张学浚心中难过又不安,到达台湾后多次打听张学良的消息,哪怕知道蒋介石不会放其自由,但能与大哥见上一面说说话也是好的。

可惜,张学浚没能见到心心念念的大哥,反而因为行为遭忌惮被调离了台湾,只能带着家人多番辗转,最终定居在了澳门。

对于张闾实来说,澳门也是他幼年记忆的起点。

张学浚已经被军统放弃,只能找别的工作艰难谋生,在澳门,他当过老师、篮球教练,甚至还做过工地监工。

而张闾实幼年时对父亲的印象,也只是一个沉默寡言、为生活四处奔波的普通人。

在张闾实眼中,他们一家的生活虽然艰难,但也很普通,直到多年之后的一场变故,打碎了眼前的平静。

忽然有一天,关于张学浚的流言蜚语传遍了大街小巷,据说他曾经是军统的人,现在为台湾情报部门工作。

很快张学浚被澳门当局列入黑名单,更可怕的是,张学浚的一个朋友在他家附近被枪击身亡。

澳门已经没有了容身之处,张学浚只能带着家人偷渡回台湾。

奇怪的是,偷渡回台湾后张学浚没有受到台当局的针对,反而被邀请为台当局做事。

结合澳门的情况,张学浚不得不怀疑澳门的流言是台当局的阴谋,目的是逼自己为台当局效力。

台当局之所以要招揽张学浚,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而是想要用张家人的身份来做文章。

张学浚并不想被牵扯进政治旋涡,更不愿意用张家人的身份做损害祖国的事情,他果断拒绝了邀请。

之后张学浚一家人的生活并不好过,甚至比在澳门时更加艰难。

张家人的身份在台湾不是秘密。

而在台湾很多人看来,张学良是“叛将”,因此张家人在台湾除了谋生不易之外,还要遭受各种冷嘲热讽和“另眼相待”。

张闾实成年之后,曾经和一个女孩深深相爱,本来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

但女方父母在得知张闾实是“叛将”的侄子之后,坚决反对两人在一起,这段深刻的感情最终潦草收场。

“显赫”的出身并没有给张学浚一家人带来一帆风顺的生活,反而为他们带来了无数波折和阻碍。

然而,无论遇到怎样的不顺,他们一家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

家庭困难时,张闾实16岁就开始半工半读为自己赚取学费。

张学浚辛苦工作省吃俭用近10年,终于攒下一笔资金,开了一家建材出口贸易公司。

后来张学浚的生意越做越大,张闾实取得了麻省理工的硕士学位。

张闾实毕业后在银行工作了一段时间,积攒下了一定的人脉,后来通过父亲的资金支持和自己的经验人脉先后创办了高尔夫杂志、高尔夫新闻报。

张闾实的创业非常成功,在业内一时名声大噪,迅速积攒了丰厚资本。

往昔数十年艰苦谋生的生活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回忆。

如今的张闾实事业成功、心智强大,已经能够笑对曾经遭受的冷眼嘲讽和不公对待,过往的所有辛酸苦楚似乎都能一笑而过。

然而,看似圆满的人生仍有深深的遗憾,那是埋藏在心底数十年、对未曾到过的故土的思念。

张闾实从小习惯了辗转流离,但认祖归宗、落叶归根是无数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和执念。

张闾实未曾回到过大陆,但他的父亲和祖母,都不止一次表达过对故土的思念,从亲人的话语中,他无数次在想象里拼凑故乡的画面。

台湾的一些亲人相继离世,让张闾实更加坚定了一定要回大陆看一看的心愿,他不希望自己也像这些亲人一样,带着对故乡的遗憾离开人世。

终于,张闾实在2007年等到了一个“回家的机会”。

因为对故乡十分陌生,在台湾能够查到的资料也十分有限,除了大帅府以外张闾实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

于是,一路辗转、跨越数千公里后,张闾实到达了目的地——沈阳大帅府。

站在大帅府外面,看到被保存完好的曾经的家,张闾实忍不住热泪盈眶。

张闾实没有在大帅府生活过,但当他在馆长的带领下走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时,曾经在史料中看到的文字仿佛也变成了画面在眼前一一浮现。

他能够看到历史上的鲜血和牺牲,能够感受到乱世中的不屈与坚守。

张闾实此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参观大帅府,而是为先祖扫墓祭奠。

在表明了目的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主动帮忙联系,为张闾实安排了扫墓事宜。

于是,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张闾实来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叶家村。

叶家村的张氏墓园是张家真正的祖坟,张作霖的曾祖、祖父、父亲以及哥哥张作孚都埋葬在这里。

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家墓园曾经遭到了日军的恶意损毁,后被当地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进行了两次修缮。

家族没落已久,家人四散飘零多年,张闾实本以为祖坟定然是一片荒芜、杂草丛生的景象,然而真正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修剪整齐的草坪以及整洁干净的石碑。

想到曾经在台湾因“叛将之后”遭受的辱骂和白眼,再看着眼前被悉心维护的张氏陵园,张闾实心中的感动无以复加。

、在张氏陵园祭拜之后,工作人员又带张闾实来到了位于驿马方村的张作霖墓。

张闾实十分疑惑,他曾经听说大伯张学良为祖父修建了元帅林,为什么祖父的墓地会在一个小村子里?

张闾实问出了心中的疑惑,而工作人员给出的答案让他心中悲痛不已。

原来在元帅林修建好后,张作霖还没来得及下葬,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帅府被占领后,张作霖的灵柩被日本控制,久久不能下葬。

后来伪满洲国的总理张景惠与据理力争,日方才终于妥协。

但日方忌惮张作霖在东北的声望,不允许他厚葬,于是只能放弃元帅林,将张作霖葬在了驿马方村。

听完其中缘由,张闾实无声良久,过往的悲痛让他心情沉重。

但当他看向祖父的墓,发现眼前的墓园虽然简单朴素,但被保护得很好,四周也被打扫得非常干净时,心中又逐渐释怀。

在这片土地上,张家人能够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与对待,而不是无穷无尽不实的诋毁和谩骂,这已经是一种幸运。

结语

张闾实从小漂泊流离,因“叛将后代”之名在台屡遭嘲讽、冷眼,却始终未曾放弃生活的希望,最终收获了成功人生。

这种积极面对生活、永不言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这件事也给予人们警示,评价历史要客观、公正,不能因主观看法歪曲历史、因偏见伤害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售票员   台湾   买票   澳门   青楼   祖父   夫人   商人   学者   家人   身份   沈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