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头条创作挑战赛#

【九吉读书笔记】

我们每天究竟在烦恼什么呢?

被生活所迫,心中充满压力。

对现在的工作不满,考虑到将来的生活,感到不安。

厌恶的事、不走运的事接踵而至,令人沮丧。

和身旁的人性格不合,在人际交往中倍感压力。

乍一看,这些都是自己难以解决、解决起来相当花时间的问题,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烦恼全部来自于心灵的反应。提到“心灵的反应”,或许有不少读者无法马上理解,实际上几乎我们所有的日常活动都可以说成是“心灵的反应”

我们的心灵因为烦恼而动摇,这就是烦恼产生的唯一的原因

摆脱烦恼和痛苦的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正视心灵的反应;第二,进行合理的思考。

正确地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烦恼,这将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平静、满足和幸福。

人们因为“索求之心”而看见苦恼。因此,找到正确的道路才能放手这些苦恼。勿要走入“索求之心”的迷思,才能走出苦恼的人生

不是要抛弃烦恼,而是要理解烦恼人们常说,人生总是摆脱不了烦恼,但是真正明白什么是烦恼的人却为数不多。

从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开始的。

①产生烦恼。

②烦恼的产生都有相应的理由。

③任何烦恼都有解决对策。

只需要按照上述步骤梳理自己的烦恼,烦恼便可迎刃而解。

在人生中体验的这些烦恼称作“八苦”:

①人生道路上,生活本身就是痛苦;

②步入老年;

③生病;

④死亡;

⑤遇见讨厌的人;

⑥必须和相爱的人分离;

⑦所期望的事物无法得到;

⑧心灵不得自由。

“痛苦”,在古代梵语中被称为“杜卡”(Dukkha),是由“困难、障碍”(杜:Du)和“无法满足的空虚”(卡:Kha)所构成的词语。这句话向我们传达了“生存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这个理念

有的人可能觉得接受现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并不需要接受什么,只要理解存在的事物确实存在这个事实即可。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心中存在着烦恼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坚信一定能够解决它们

首先要理解“存在”的事物确实“存在”这个道理,然后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心中确实存在不满和尚未解决的烦恼。解决问题的头绪就从这里开始整理。

人们常常认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执着。所谓执着,就是拥有一颗舍不得放手的心。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放弃,深陷于愤怒、后悔、欲望等痛苦的心理状态中不能自拔

人们为什么抱着烦恼和执着不肯放手呢?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如此多的烦恼呢?产生这些烦恼的根源就是我们“心灵的反应”,这一点我们已经非常明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时刻都在做出各种“反应”:不断思考;碰到不开心的事会觉得积郁;对于事与愿违的现实感到焦虑;介意他人的眼光;担心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这些都是“心灵的反应”。那么,这些“心灵的反应”会带来什么呢?

无法抑制的负面情绪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破裂;

在重要的场合,因为过于紧张而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实力而导致失败;

沉溺于过往,总是深深地悔恨,反复说“要是当时没有那样做就好了”;

总觉得“自己是个没什么用的人”,因而陷入沮丧情绪……

这些也全部都是“反应”,人们由此生出“执着之心”。所以说,产生烦恼的根源就是“心灵的反应”。可能不少读者会有同感:“说得没错,我的心中常常有各种‘反应’,许多事情总是因此搞得一团糟。”生而为人,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反应”就是产生烦恼的根源,由此引发出各种人生问题和烦恼。因此我们平时必须注意一点,那就是“避免不必要的反应”。

解决烦恼和问题的方法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人生总与“痛苦”相随。

②痛苦都有“原因”。

③痛苦都能“解除”。

④解除痛苦都有相应的“方法”。

思考法就是一张简洁的处方:

①认识到烦恼存在的现实;

②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③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需要理解究竟是什么引起了痛苦。带来痛苦的,就是不停追求快感的“索求之心”。

借助现代心理学的知识,这七种欲望可以解释为:

①生存欲——想要活下去;

②睡眠欲——想要睡眠;

③食欲——想要进食;

④性欲——想要交合;

⑤懒惰欲——想要放松;

⑥感乐欲——想要体会听觉和视觉等感官上的快感;

⑦承认欲——想要被认可。

我们的心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欲望,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方式来理解人生:

①我们都有“索求之心”。

②它会产生“七种欲望”。

③我们被这些欲望所动摇,产生反应。

④当这些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喜悦。

⑤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我们就会产生不满情绪。

这一过程不断重复,这就构成了我们的人生。由索求之心构成的充满了喜悦、悲伤、失望、不满的人生。也被比喻为激流奔流

“索求之心”激荡起轮回的洪水,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各种各样的欲望化作奔流,让我们的心随之动摇。于是人们深陷于无法跨越的欲望的泥沼之中。

索求之心被称为渴爱,它是指不断索求、总是感到饥渴、无法满足的心。这也符合我们的实际感受。重点在于,我们必须理解人类的心灵就是这样构造的,人心永远都在索求,因此才永远感到饥渴

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这一点,对“索求之心”不停地做出反应的话,就会被不满所驱使,不断寻求“人生的变化”。比如常常回忆过去:“最近总觉得很空虚,以前的时光可真快乐啊!”或者对工作感到不满,频繁跳槽;或者沉溺于出轨这样危险的快感之中;又或者永远也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变成傲慢的人。通过索求,我们有时候确实能够找到“前进的可能性”

不断索求却总感到不满足,这就是人心

过多的心灵的反应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烦恼的真相在于承认欲

思考法的第一步就是理解。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原来如此,我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因为承认欲的原因这样的不满是来自承认欲的不满

承认欲就是人们在意他人的看法、嫉妒心、喜欢和他人攀比、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等各种烦恼的根源所在。如果无法理解“烦恼的根源就是承认欲”,人生就会陷入在意他人的看法、被嫉妒心驱使、喜欢和人攀比、情绪起起伏伏,以及心灵时常动摇的恶性循环。首先我们要谨记,“存在”的事物始终是“存在”的。当我们坦诚地接受自己有承认欲的时候,这些不满、愤懑、空虚、寂寞等负面情绪竟然不可思议地消失了。

如果不清楚烦恼产生的根由,那就会一直为烦恼所扰

需要正确地理解。正确地理解才是解决人生苦恼的最有效的‘智慧’

如果人生能够重来,大多数人都希望将“不断苦恼的人生”变成“充满希望的人生”。掌握“正确理解的能力”,我们就能实现这样的“重生”

“审视内心的状态”究竟是指什么呢?在此我将介绍三种方法:1.语言确认;2.意识到身体的感觉;3.进行分类。任何一种方法都能非常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反应”,请务必加以实践

内心的状态基本上可以分为①贪欲、②愤怒、③妄想这三类。

被贪欲驱使而过度索求的人,会被原本虚无的烦恼打败,陷入无尽的苦恼之中。就宛如自己亲手在船上凿了一个洞,让河水涌入船内

妄想,是指想象、思考、在头脑中不明确地构想某个事物的状态。“脑子里总是想些多余的事”“无法冷静地集中于眼前的工作”,这样的烦恼就是由妄想所致

请注意,那些冷静沉着的人,总是有意识地防止发怒,戒除言行举止和思维上的浮躁。他们这样做便保持了心灵的自由

“妄想”可以说是某些人最擅长、最喜欢,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在重复的、排名第一的烦恼

想要摆脱这些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消除不必要的妄想”。消除妄想的基本方法就是用语言客观地确认“此刻,自己正在妄想”

因为妄想本身就是一种在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想法,基本上我们对于“妄想本身”都是在“妄想之后”才意识到的

将“妄想”和“妄想以外的状态”清楚地区分开来是非常重要的。妄想和视觉的对立,就是妄想和身体感觉的对立。然后我们需要明确“身体的感觉”和“妄想”之间的巨大差异,就如同在呼吸的时候我们能够意识到“鼻腔空气出入的感觉”或者是“腹部收缩的感觉”一样。当我们有意识地区分“妄想”和“感觉”,通过不断练习“将意识集中于感觉上”的操作方法,便能顺利地消除妄想

如果你希望摆脱烦恼、度过充实的人生,那就应该减少这些不必要的反应和妄想,养成“意识到身体的感觉”的好习惯

烦恼总是产生于内心深处,因此摆脱烦恼的最好方法就是将意识集中于心灵外部的身体的感觉。连续坚持几个月后,你就会发现头脑变得明晰而敏锐,心情变得更加放松和喜悦

在“反应”之前,首先要“理解”:

烦恼的原因是“心灵的反应”。

“心灵的反应”的根源在于“索求之心”和“七大欲望”(特别是承认欲)。

正视自己的内心状态:①用语言确认;②意识到身体的感觉;③贪欲、愤怒和妄想的分类。

正确理解并不是自己觉得正确,并不是按照自己的看法或思考方法进行理解,而是要将自己的思考、判断、解释和对事物的看法彻底抛弃,承认存在的事物确实存在,以客观的、中立的眼光来理解和分析事物。我们的内心不会对“正确的理解”做出“反应”,这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审视,不会引起心灵的动摇和思考。只有一动不动地注视着事物,以单纯的心来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才能称为正确的理解。“正确的理解”才是超越痛苦的有效方式

觉醒的人,不会被他人的见解、意见、知识、决定所左右。他们不会妄断善恶,不会因为判断而蒙蔽心灵

人们烦恼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过度判断的心。“判断”是指权衡某个工作是否有意义、自己的人生是否有价值、和他人相比自己是更优秀还是更差劲等等,类似这样的思考方法。“我觉得自己没资格”之类的自卑感即属于判断。“我失败了”“真糟糕”“真不走运”之类的失望和胆怯也属于判断。担心“事情进展不顺利的话该如何是好”“我讨厌那个人,不知道该怎么和他交往”之类对他人的评价等,全都属于判断。这些判断会导致不满、忧郁、担心等各种各样的烦恼。

停止妄加判断好、坏”“喜、恶

判断对人的性格也会产生影响,会导致人们患上强迫症、洁癖,或形成完美主义、拼命三郎之类的性格

好坏、正误等判断会给人一种“自己什么都懂”的错觉,觉得自己总算得出了一个结论,因而感到安心。(当人类还没进化成人的时候,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他们就会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判断,比如这里有吃的,或者这里有天敌。或许这样的判断就是一种本能。)而另一个理由则是,通过判断,感觉自己得到了认可

做出判断的心理包括“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的心情”和“觉得自己肯定没错(满足承认欲)的快感”。正因为如此,人们总是热衷于做出判断。

人们因为三种执着而痛苦:

①想要得到某种事物的执着——但是却无法实现。

②希望能够永远拥有已经得到的事物——但是过不了多久就会失去。

③希望抛弃让人苦痛的事物——但却常常事与愿违。那么,当这些痛苦都停止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那是一种对“痛苦根源的执着”彻底停止的状态,并不是痛苦的现实本身停止了。

当人们感到痛苦的时候,必然是因为内心有所执着

我们可以对照思考法来这样思考:

由于“无法实现过去的愿望”产生了痛苦。

由于“搞砸了”(原本不应该失败的)的判断产生了痛苦。

由于“对方必须这样做”的期待和要求产生了痛苦。

必须放手这些“执着”,否则只会永远让自己和对方陷入苦痛的泥沼。

判断——判定、偏执、单方面的期待和要求——就是一种执着。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心理疾病

希望自己一定要过上某种生活,或者希望他人一定要做某件事,这就是一种“判断”。但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只存在于自己的头脑中,所以它又是一种“妄想”。执着于妄想的判断,反而让自己和对方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

认为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是“存在”的想法被称为“颠倒”,也就是“错觉”。一定要让他人做某事的强迫症和期待就是一种错觉。我们必须摆脱“错觉”。我们应当更专注于眼前的现实,尽全力去理解现实,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下定决心,放下会带来痛苦的判断,并实践这样的方法,这才是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

活在当下的人,就如同举着火把走入暗室,唯有光明能驱散人生的阴暗。活在当下,是因为他获得了智慧之光——正确的理解方式和思考方法。

让人苦恼的“判断”也包括“自大”“觉得自己正确”“觉得自己(应该更)优秀”等过于自我肯定的想法。这样的心理称为“慢”。“慢”在短时间内是对自我的肯定,让人心情舒畅,但是高傲、傲慢、自尊和优越感等想法有时却可能由于不满和自负而招致失败。既不随意判断自己,也不随意判断他人,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觉得自己如何”“觉得他人如何”之类的想法,就如同“扎入内心的箭”,但是人们却未曾注意其存在。有正见者,皆无重复苦痛的偏执。

“慢”也可以理解为“对自己价值观的偏执”。实际上,傲慢、自尊、虚荣,甚至是自卑感和“没有自信”等想法都属于“慢”。人心深处永远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没有错

如果周围有傲慢的人,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对方的心理,这是来自判断的快感,以及希望得到承认的欲望。这样的人,内心已经干涸

某个国家的国王让盲人们聚集在一起摸象,每个盲人只触摸大象的一部分,一个人摸鼻子,一个人摸腿,一个人摸尾巴。国王问:“那你们觉得大象长什么样子呢?”于是一个人回答:“好像是长得像锄头的长杆一样的动物。”一个人说:“好像是长得像石柱一样的动物。”一个人说:“好像是长得像扫帚一样的动物。”其他盲人也争先恐后地回答:“大象是一种长得像某种东西的动物!”大家都觉得自己说得对,互不相让,最后竟然打起架来。看到这样的场景,国王大笑起来。

人类永远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原本我们站的位置、看到的内容都是完全不同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人和人交往的时候,一定会出现看法上的分歧。有时候我们“不论怎么想,始终觉得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确的”,但是“不论怎么想”都是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的思考,“不论怎么想”都只是自己的想法而已。在自己的头脑中思考,想到的一切都只可能是自己的想法(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说这个思考本身不存在正确或错误,因为思考的前提、立场、体验、头脑都是独一无二的。

能够正确理解的人,内心没有“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之类的想法(慢),因此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落入产生痛苦的“执着的洞窟”(偏执)之中。

人们无法整理自己的内心,对周围的一切妄加判断,失去了自己的心。眼睛追随着周围的一切,究竟有什么益处呢?抑制自己的偏执,停止对他人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看清内心。

判断就是一种“内心的习惯”。人世间有不少人喜欢对各种事物进行比较、评价和讨论,造谣可以理解为一场“判断的盛大游行”

重点在于,无论他人怎么思考,一定要坚守自我。我是我,他人是他人

烦恼的根源并不在于周围的环境,觉得自己没错的心理才是痛苦的根源所在。对于傲慢的人来说,觉得自己有错这种想法就等同于自我否定(自杀行为),因此这样的人很难学会坦诚地做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用到“方向性”这个观点。

比起完美无缺的自我,或许坦诚的自我更有魅力。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话语、体谅他人、和人推心置腹地沟通,笔者认为只有如此坦诚的人才能获得幸福。一旦变得坦诚,幸福就会随之而来。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他人的敬意,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也会变得无比轻松

以不论在怎样的情境下,都别轻易“做出判断”(避免自我否定)。

关于如何停止判断,之前我们已经谈到“马上意识到做出了判断”等三种方法。但是对于“不知不觉间就开始自我否定”的人,还有一些新的建议。同样也是三种方法:1.去外面走走;2.了解世界的广袤;3.通过自我暗示来实现自我肯定。

“避免自我否定”的另一个方法就是不断重复“我相信我自己”这句话。这里所说的自我肯定和人们常说的“Positive Thinking(积极思维)是不同的。我们常常在一些成功学里听到这样的内容:对自己不断重复“我能行”或者“每天都会越来越好”之类的话语,人生就会越来越美好。

重点在于如何让自己停止自我否定的判断,因此能够停止判断的简单话语或许更有效。这句话就是:我相信我自己。

不论你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都请停止自我否定的判断

沉溺于过往——以过去发生的事为理由而否定现在——的人只会被内心的烦恼、邪念和杂念所占据。人生永远无法避免错误和失败,重点在于该如何应对错误和失败。不要沮丧,不要气馁,不要自责,不要回忆,不要悲观,将视线集中在当下,集中在这一瞬间,做出正确的理解,明确“今后自己能做些什么”。当然,如果自己的行为给他人添了麻烦,也需要正确地理解事态,坦率地向人道歉。

舍弃过往的污秽,不再沾染新的污秽。

明智之人从迷思中解脱,他们不会责备自我。

人们应当正确地理解内心和整个世界。

但是不要因为这样的理解而妄测自己的价值,

因为这样的想法不会带来喜悦。

“觉得自己更优秀”“觉得自己技不如人”

或者“觉得自己和他人差不多”之类的判断都是不可取的。

不论听到怎样的评论,都不要对自己的价值妄加判断。

抛却了所有烦恼(评价和判断)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喜悦之地。

这样的人才是胜者。

这样的人不会被任何困难打倒。

渴望变得自信的人通常会在最初的妄想之上再叠加新的妄想。从一开始就觉得(妄想)“自己能成功、自己会很了不起”的人,会开始想象“自己一定能做得更好”。相反,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人,大多都会想象“自己一定能做到”,也就是思考如何克服最初的妄想。两者都是从一种妄想中产生出另一种新的妄想,这就彻底地进入了所谓的思维误区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一件事能够让人充满自信,那一定就是:我们可以根据经验,预见到相应的成果。当然,这样的自信必须通过反复行动和体验、在时间上有所积累之后才能获得

变得自信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尝试;

②积累经验;

③能够做出一定的成果;

④开始得到周围人的认可;

⑤根据经验,能够预见相应的成果。

财产和容貌无法亘古不变,越是索求,越是得不到。唯有眼前的路能够指引你的心加以实践,自是百益无一害

我从未主张过某件事一定是正确的。他人的错误始终是他人的错误。我只是注视着自己的内心,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澄明。

“和情绪相关的烦恼”可以分为两大类:①防止产生不快的情绪,一旦产生,能够迅速消除。②思考如何与他人相处。①和情绪有关;②和交往有关

不做出任何反应就是最终的胜利

胜利,并不是指战胜他人,而是指对他人不做出任何反应,不迷失自己的心

将“他人的反应”和“自己的反应”分开来思考,对于他人的反应听之任之,做到这一点便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对他人的反应听之任之时,烦恼就会减半。同时坚持“不做出任何反应”,就能彻底摆脱因情绪动摇所带来的烦恼

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于多余的反应,只有修炼出一颗不反应的心,才能避免不愉快的情绪产生。通过反复练习,最终你也能获取不做出多余反应的心灵“不动心”

面对“容易做出反应”的情形,可以先深呼吸,保持冷静,竭尽全力去“理解对方的话语”,让向内的心不断观察自己此刻的反应。这绝不是简单的事。但是为了不失去自己的心,为了能和对方相互理解,这是必不可少的尝试。将一半的心用于和他人交流,将另一半的心用于观察自己的反应,这也是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与人相处时的方法和原则:

①避免“判断”对方。

②“忘记”过去。

③将对方当作“新朋友”。

④以“相互理解”为目的。

⑤审视“相处的目标”。

希望人们注视自己的内心,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要做出“任何不必要的判断”。人类最高境界的幸福就是让心灵远离苦恼,因为再多的幸福感都抵不过小小的苦恼(反应)。因此当我们对沉溺于苦恼之中的他人做出判断,觉得“这个人真靠不住”或者“他这样的性格,将来一定会吃大亏”的时候,其实我们自身也正在被负面情绪所笼罩

判断本身包含了大量的负面情绪,越是对自己亲近的人,越要注意减少不必要的判断。

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别沉溺于过往,要学会忘掉过去。人们往往容易执着于曾经发生过的事,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也会通过曾经发生的事来做判断

“沉溺于过往”是指“对记忆做出了反应”的状态。请务必理解这一点

记忆始终是记忆。即使回想起往事,也无法改变任何现实。

人与人心都是不断变化的存在,也就是“无常”。

人类平均每天会有7万个想法(念头)涌入大脑,大约每1.2秒就会涌现一个。人们的心,就如同走马灯一般不断变幻,这就是人心无常的例证之一。人心无常,当然人也是无常的

人心发生改变时,很难再说这就是同一个人。当我们永远记住对方曾经是个怎样怎样的人”“曾经做过怎样怎样的事时,我们和对方的交往就只是在和彼此的回忆打交道而已。这样的想法根深蒂固,就如同看不见的规则一般束缚彼此,但实际上对方的内心已经发生了变化,对方现在是“另一个人”了。哪怕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也在随时随地发生变化,所以这一点也适用于他人。人心始终在变化,那么我们的每一次相遇都可以理解为初次见面。一旦理解了这一点,不论是多么熟悉的朋友,都可以当成新朋友来相处。

将“相互理解”作为最终目的。另一个重要的前提则是相互理解,加深沟通,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情绪、想法、思考方式

相互理解是一件很耗费时间的事,但也不需要着急,要保持“总有一天能够相互理解”的乐观和信任心态。

和对方相处这件事属于“方向性”,让对方理解自己的心情也属于“方向性”。“方向性”的禁忌则包括与他人相互折磨,相互怨恨,这样的关系绝对不是人际交往的终极目的

满足欲望便能够带来幸福”这件事仅限于本人感到快乐的时候,相反,假如欲望过度膨胀,变成了“焦虑”“不安”“没有进展”或者“努力之后也得不到认可”之类的不满时,我们就必须放下这样的欲望

人的一生永远处于“被欲望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之中。将欲望转化为自己的能量,去感受快乐的生活方式,这些是非常合理的;对多余的欲望伸出双手,一旦得不到满足便感到不快乐的生活方式则是不合理的。任何人都想要幸福地度过一生,所以我们可以多观察自己的心

心灵的反应取决于“用心”,有时候强烈,有时候微弱。

人际关系产生爱,爱产生苦恼。如果能理解爱就是苦恼的根源,那就能像犀牛角一般独自前行

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真实的一面,我们不应当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

过多的妄想就会变成胡思乱想。

从一开始就应该清楚意识到:妄想绝对不能信以为真,妄想始终只是妄想,不论浮想起什么内容,都别做出反应

妄想始终只是妄想,妄想可以无限大,没有任何根据

不再追随任何妄想,这才是正确的思考方式。

远离那些让你烦恼的人。特别在意他人看法的心理,有可能是由某个特定的人造成的。所谓“他人的看法”,有时候是指“某个特定的人的看法”,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就能解开许多常年困扰着你的烦恼

当人处于无明(未理解)的状态时,心灵就会做出反应。心灵对任何刺激都会做出反应,产生情绪、欲望和妄想。当我们对于这些不切实际的事物过于执着时,就会形成某种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会产生新的反应。无穷无尽的反应就构成了烦恼

也就是说,发生接触,做出反应,产生情绪、欲望、妄想和记忆等强烈反应的能量,这样的强烈反应被称为结生(巴利语Sankhara、英语中被译为“心理形成”,即Mental Formation)。这就是留存在记忆中、体现在表情和行动上的强烈反应。随后这些反应会对新的刺激,产生类似的反应,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人际关系产生爱,爱产生苦恼。如果能理解爱就是苦恼的根源,那就能像犀牛角一般独自前行。

停止比较,专注于眼前的工作!任何人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但是我们常常被别人影响,甚至忘掉自己手头的工作,尤其是爱和他人进行比较这一点,绝对是产生烦恼的根源。请问各位读者能否真正停止比较、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呢?如果遵循佛陀的思考法,这是完全能做到的。

妄想是易如反掌的事,人们习惯于妄想。虽然无法改变现实,但是可以轻易地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偶尔也能找到一些优越感,因此人们便不由自主地开始比较。换句话说,人们热衷于比较的状态,和热衷于妄想时的状态没有任何区别,都属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

满足自己的“承认欲”,需要采用正确的努力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①将想要得到认可的想法转化为动力,改善现在的工作和生活。

②在任何时候,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③将自己的理解作为基准。

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所谓自己的工作,是指对自己来说有必要、有用、能够自己完成的任何事情。这些事和他人的意见以及周围的环境没有任何关系。所谓正确的努力方式就是指,忘掉外部世界,沉浸于自己的工作之中,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积极的思考方式。

不要因为外界的因素而舍弃自己该做的事。要了解自己该做什么事,专注于自己该做的事

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在欲望的驱使下生存,生物的大脑将满足自己的欲望当作生存的终极目的

人们总是无法满足,总是贪婪祈求,总是争强好胜。这是一种被欲望吞噬、内心饥渴的状态

在竞争的世界里,满足自我绝对不是最终目标,人们热衷于通过各种形式来满足自尊心,并乐此不疲。该念哪所大学,该找怎样的工作,这些选择的前提都是如何在维护自尊的竞争中取胜。就算工作几十年,就算迎来了退休,这些人也还是执着于维护自尊心

这个世界充满了斗争、争吵、担忧、悲伤、吝啬、自我存在感、傲慢和诽谤中伤。然而这一切终将逝去,皆是一场幻梦。

对于这些念头,首先需要正确地理解。

①每个人都有索求之心。

②每个人都有想要获胜的欲望。

③对于胜负的判断,和他人进行对比的意识,被竞争所驱使而无法停下的脚步,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内心。

因此,刚才眼前所浮现的杂念全都属于妄想。“想要获胜”“已经获胜”“不想输”“已经输了”……这些念头都是妄想

认清竞争的实质,让人们思考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竞争,这种思考方法与世俗的思维方式有本质上的不同。无论外界如何,首先要做到的一点是认清自己的心,清楚理解自己的内心是以怎样的状态和外界相接触的。闭上双眼时,过度的求胜欲望所带来的只是一阵妄想。意识到这种妄想,并从中清醒过来,这就是从过度竞争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

能见者,亦可不见;能闻者,亦可不闻。大智若愚。

对内心置若罔闻,沉迷于外界反应的人,只会陷入欲望的泥沼。能够充分理解自己的内心和外部世界,才能远离烦恼,从欲望中解脱

欲望等于欲求加上妄想。因为欲求不满而开始追逐妄想的那一刻,人们就已经迷失了自我,忘却了原本该有的生活方式和良好心态。现代社会,许多人早已忘记什么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

观察自己心灵的反应,意识到自己的心灵做出了反应,然后从自我折磨中解脱出来

世人的心中都充满了迷惘,这样的迷惘是由五种障碍造成的,它们分别是①追求快感的心;②愤怒;③无精打采;④浮躁;⑤怀疑。如果内心充满这样的迷惘,便会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而苦恼也会接踵而至。

三种偏执而苦恼:

①求而不得的偏执——但是最终还是得不到。

②奢望永恒的偏执——但是终将失去。

③想要摆脱痛苦的偏执——但是痛苦却伴随一生。

嫉妒中包含了上述三种偏执中的两种。

第一,希望获取他人认可的偏执。但是当无法得到认可时,便会陷入苦恼。这是产生于承认欲的偏执。

第二,觉得受到认可的他人看起来特别碍眼的偏执。这是将自己心中的愤怒转嫁给他人的状态。

也就是说,嫉妒的本质是将无法满足承认欲的愤怒转嫁到他人身上的一种状态

人生最终极的目的是奉献。只要能够为他人奉献自己的能力那就是最出色的人生。将奉献作为人生目标,首先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事,在日常生活中体会那些细微的喜悦和人间烟火,这样的人生其实已经十分圆满。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人际关系、性格、能力、运气(时机)都有所不同,每个人的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心灵的反应”也千差万别。我们无法去比较百态人生,因此当执着于胜负、优劣、人有我无等情绪的时候,就会陷入偏执和妄想的泥沼

万事万物皆在燃烧。我们所见到的和所想到的一切都在燃烧。贪欲、愤怒和妄想的熊熊火焰点燃了一切。人心永远都因为苦恼、衰老、失去、忧郁、悲伤、痛苦和烦闷的火焰而备受煎熬。这里的“燃烧”是指心灵做出的反应。欲望、愤怒和妄想都表明心灵已被“点燃”。“燃烧的内心”让世人无止境地挣扎苦痛,只要心灵不断做出反应,这些不满和苦恼就会永远伴随左右

当我们向自身以外的世界寻求答案时,终究也只是对欲望、愤怒和妄想做出了反应。然后求而不得,周而复始,内心的轮回永无止境,却忘记了自我的本色

汝无须寄托于任何外力。除此以外的一切变幻,人们的迷思和话语,皆不可信。

当你感觉找回些许自我的时候,再回到现实世界中。真正的人生就是这样“归、去、来”的重复。每时、每刻、每分,回归自己的内心。只有回归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地重生。而我们的心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

人生始终与苦痛相伴,解脱自我才是正道

【书名】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作者】[日]草薙龙瞬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年出版
副标题】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读书笔记声明】再极致的总结,都会有喜好、偏差、支见、歧义,因为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不同,不要迷在所知障中。请有时间的读者,看原作!以原作为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谢谢 感恩


我们在一个没有战火的时空,无比地感恩这和平年代,但我们遇见了画地为牢的疫,情。任何遭遇都是我们觉醒成长的最佳当下。好好地一起阅读吧!让知识陪我们成长!宇宙爱你公司非常开心能遇见醒来的你 谢谢你 宇宙爱你公司将持续猛烈地爱着你


【本司名】宇宙爱你

【本司打工妹】九吉吉祥

【本司口号】让我们一起爱裂苍穹

【本司愿景】助力全宇宙中国人心灵成长


宇宙爱你 宇宙愿您富贵一生 圆融圆满

谢谢你 我爱你 感恩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偏执   妄想   苦恼   内心   烦恼   痛苦   欲望   状态   心灵   人生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