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村落再不和孩子去看,就要消失了……

这几年,我们比以往更渴望接近大自然,一到假期,就想带着孩子往山里、村里跑。大自然的风光、质朴的村落生活,总能给到孩子在城市里无法获得的感知和体验。

可我们不知道的是,因为年轻人的流失,生活方式的落后,中国很多村落都面临着消失的困境。最近十年里,中国就有近90万个村落已经消失,也就是说,几乎每天就有将近100个村落在消失。

这些收藏着最质朴的村落生活和未经雕琢的自然风光的村落,它们承载着丰盛的民俗记忆和历史文化,却要以如此快的速度、如此沉默的方式退出人们的视线,我非常担心,它们消失时,我们和孩子们都还没来得及感受过它们。

刚巧前阵子过的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讲述的就是这些中国即将消失的村落。很推荐大家带娃一起看看。

纪录片里用镜头记录下了不同村落完全不同的自然风光和特色,


也记录下了很多发生在小村落中触动内心的人和事有舍不得离开故乡上学的孩子、有为手艺失传而无奈的老师傅、还有一群自得其乐的老孩子们……

目前这部纪录片已经出了两季,第一季10集,第二季12集,一集就十几分钟,非常适合和孩子一起看。

纪录片虽然短,但制作精良,每一集的内容都很饱满,文案也非常优美,随便摘抄一句都是孩子作文里的佳句:

“新与旧,在这片水墨画里晕染交融,传统与未来,也不再是互相对抗的力量,幽蓝清澈的富春江边,东梓关,还是旧时江南的样子。”

“将所有心绪奉献给音乐,将一切歌声还予土地,在句法与准则之外的空气里,孕育着自然、跳脱的生灵,亦是如歌的行板。”

……

接下来节选一些纪录片中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如果想要获得片子的资源,那还是老规矩,私信回复“村落”获取。

漂浮在海上的渔排小木屋

海南陵水的黎族自治县,有一个漂浮在海上的村子,名为新村港。

这里的房子无比有特色,是渔民用泡沫、木板和毛竹做成的渔排,上面有小木屋和用来水产养殖的方格网。600多家渔排连起来,组成了一片独有的海上村落。

然而,随着村民们一户户离开渔排到岸上生活,再过不久,这个海上村落或将成为历史。

在很多离开渔排的人看来,这里的生活是落后和不便的。但对从小生活在这里的阿德叔和他的小女儿秋菊来说,渔排却是舍不得离开的地方。

阿德叔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到了结婚的年纪,便离开了渔排,在岸上组建了家庭,只有小女儿秋菊和阿德叔生活在渔排上。

一次,阿德叔生病做完胃穿孔手术,儿子们为了照顾他,把他接到了岸上生活,结果没住了几天,阿德叔就趁儿子不在家,偷偷溜回了海上的渔排小木屋。

他很享受和小女儿在渔排小屋自由悠闲的时光,他和女儿抱怨:“岸上的房子住不惯,没有海的味道,在岸上想吃东西还要去店里买,而在渔排只需要下海抓几只鱼就行。”

可是随着小女儿秋菊的长大,这样的日子也所剩不多了,秋菊很快就要离开渔排去岸上读中学,阿德叔也将面临一个人在渔排上的生活。

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阿德叔和秋菊心里都有各自的心思。有次他俩一起在海边抓螃蟹,秋菊和阿德叔闲聊起未来的生活,聊考不考得起大学,聊看到电视上说大学生出来也不好找工作……

聊来聊去,秋菊终于问出她一直担心的问题:“我要是去陵水读书了,以后就没有人陪你说话了,你会不会觉得寂寞?”

阿德叔没有回答。

女儿对自己的不舍和对大海的留恋,阿德叔都看在眼里。但做父母的,哪个不希望孩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过上更好的生活?

落后的渔排生活,可能注定要让父女两分开,但系在阿德叔和女儿秋菊之间的父女情,却不会轻易冲淡。

有一次阿德叔看到女儿把自己的理想,写在一张纸条上:以后自己长大挣钱了,不管自己挣多少,每月都要给爸爸3000块。

而阿德叔则在渔排小屋上独自呆着,因为他想在渔村消失之前,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片载满女儿童年回忆的小天地,他希望女儿无论什么时候回来,都能在这肆意地吹吹海风、发发呆。

用陶瓷垒墙的村子

陕西的陈炉镇,坐落在黄土之上,生活在这里的人,千年来都以制陶为生,用陶瓷垒墙是这里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手工陶瓷品的需求越来越少,这座昔日的不夜城逐渐落在了时代的身后,祖辈们赖以谋生的制陶手艺也几近失传。

孟武成是现在陈炉镇手艺最好的陶工,也是陈炉镇唯一一个还在带徒弟的师傅,他其中一个徒弟张嘉耿,因为对制陶特别感兴趣,大学一毕业就选择回到老家学习。

但对于一个本科毕业生来说,学制陶并不是什么体面的工作,在学的过程中不仅没有一分钱,学出来也不是啥挣钱的职业,未来有着各种不确定。

时间一长,现实的种种困难开始让徒弟张嘉耿有些退缩,他开始迷茫,到底是否要坚持。

但师傅孟武成深知能遇到一个既热爱又有悟性的徒弟,实在是太难了。

于是为了让徒弟安心学艺,他想尽了办法,又是找徒弟谈心,又是默默给徒弟找对象,向各种收陶瓷的人“推销”徒弟的手工品。

甚至厚着脸皮和厂里争取给徒弟发工资。

在向厂长争取的时候,孟武成极力用笑容掩饰自己的紧张和不安,双手来回揉搓不停,他知道自己的提议确实太难为情。

要知道,在过去徒弟来学艺,是要给师傅钱的,厂里也从来没有给学徒发工资的先例。

好在最后厂长答应了孟武成的请求,在徒弟半工半学的前提下,每个月给到1000元的生活补助。

即使孟武成做了他能做到的所有努力,但是最后徒弟还会坚持多久,无人能知。

我们只知道,陈炉镇陶瓷厂原来有2000多人,但是眼下仍然在坚持搞陶瓷的只有15户人家。过往的辉煌也许只能永久留在老一代人的记忆中,刻在镇上的一砖一陶之上。

石头城上的“老孩子们”

这些即将消失的村子里,最少不了的就是老人。可是谁说老人就要一副安详、毫无生气的样子?

在距丽江110公里的金沙江峡谷中,有一个建在巨石上的村落,宝山石头城,这里的老年人活得比年轻人更有活力 。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每天下地喂草喂猪,打理庄稼,在这里司空见惯。

平时忙的时候,大家各自忙着自己的农活,闲下来,这群老孩子们就围在一起打跳(当地的一种民间舞蹈):

夏至时节,农耕变少,宝山石头城的老人们商量着举办一场打跳比赛,来抵抗这多出的闲暇时光。

别看一群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嘴上说着重在参与,但心里一个比一个认真。争抢队员的过程“烟火味十足”,各个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和小计谋。

为了抢一名会吹葫芦笙的队员,75岁的和善豪和另外一位队长,决定开启一场乒乓球PK赛,谁赢谁获得队员。

没想到结局有点失算,和善豪最后还是输给了更加年轻的对手。

痛失一名得力队友,和善豪也不善罢甘休,赶紧另做打算,把眼光盯在最会唱古调子的大妈昌身上。结果正面热情的邀请,大妈昌却不从,还嫌弃和善豪队柔柔弱弱不够强。

和善豪意识到直面游说不行,开始用激将法,给大妈昌分析:“你看,其他队伍都是年纪小一点的,你的年纪只能来我们队了,其他队不要你的,你到我们古稀队来正好,你好好唱,我们好好跳,冠军肯定是我们的。”听完这一分析,大妈昌觉得也是,就这么答应了。

除了争抢队员,也有奋力想参与其中的村民,92岁的和先成就是其中一位,高龄是一道避不开的坎,但他还是想到古稀队试试。

和先成一副势在必得的气势:“我喜欢打跳,也能吃苦,在家干家务活,我为什么不能参加?我一定要参加的呢!

他用一场尬舞证明自己还宝刀未老,还能跳:

争取下了比赛名额的和先成开心的不得了,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组完队后,每个队员都聚在一起讨论服装、舞步等各种编排工作,大家都铆足了劲卖力准备:

一个个的精神状态就像20几岁的姑娘和小伙儿:

比赛当天,村民们早早围坐在一起,比赛现场好不热闹!

总共三个参赛队伍。

老帅哥队,是纯正的男子组合,他们穿着统一的草帽、白衬衫、黑裤子和皮鞋,在葫芦笙的动感节奏下,欢快地跳动着:

彩云队,是纯正的女子组合,她们穿着自己亲手编织的草鞋、披风,模仿农耕劳作的样子,跟着伴奏简单的舞动:

而古稀队全是80岁以上老人组成的,男女混合,唱着最地道的古调歌曲,配合简单的舞步:

最后,和善豪带领的古稀队还是和第一名失之交臂,第一名被老帅哥队拿下了:

但是,他清楚地知道,在这场比赛中,名次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对于75岁的他来说,能参与到比赛当中,就已经特别特别的开心了。

这是一场老年人的狂欢,在宝山石头城中,年龄不是门槛,不论何时,这里的老人都能自寻欢喜,肆意变老,自在地栖居在石头城上。

如果你想带孩子感受喧嚣后的自然宁静,或者想让孩子了解一些不同于现代文明的传统习俗,又或者仅仅是想找个人不多却有美景的地方旅行,不妨趁着它们还没消失前,带娃去探访一下!

如果想要获得片子的资源,那还是老规矩,私信回复“村落”获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1-27

标签:石头城   村落   秋菊   宝山   孩子   古稀   岸上   和善   徒弟   女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