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最善用臀的拳术

学拳之初,和一帮师兄总跟师父抱怨,哎呀,这星期大腿抖,下星期大腿酸,要不就是忍不住的这膝盖痛。


师父没理会,说,这是正常。


其实,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平日里,咱坐车坐办公室,哪有机会这么用腿力,哪有机会以这个角度用腿力。


抖,酸,当然,正常。


[腿酸——屁股尖酸]


关于练拳的酸抖,都是过程。


以我经验来说,这会有往复几个过程。


刚开始摆造型时,一个酸抖过程。


纠正一次姿势,酸抖一次;


再纠正,再酸抖,直至姿势定型。


毕竟,腿部有不同的表层深层肌肉,以前都没怎么用过,现在一点点的,以变换姿势后一一刺激到,这真是一个过程。


这里要Ps一下的是:刺激到深浅层肌肉和不同角度肌肉外,同时膝盖筋骨也会有反应。在有师父指导下,练到膝盖酸痛也是正常。但这个前提是,你的膝盖没有超过90度,没有超过脚面,在这个前提下酸痛就不会损伤膝盖(当然我说的是常人,原本膝盖严重受损的就另当别论了。)


不过,在克服了腿脚酸抖期后,还不意味着你能入门。


我还记得当在抱怨膝腿酸痛时,师父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哪天,你们觉得屁股尖酸了,那就出来东西了。


天哪!屁股尖酸,多不可能的一件事!在漫长的一年多训练中,始终就是大腿的酸嘛。


不过,事情总是在坚持练习和不断纠正的过程中量变产生了质变。


某一天,我突然发现,臀部,用上力了。


而那些天,也正是我琢磨整劲的日子。


[撮谷道]


说起这个名词,很多武功书站桩法门中都会提到这一点。说白了就是提肛,收缩括约肌。


但这个括约肌,并不是有意收缩,以物理学原理来说,双膝有个向外的力,形成圆裆之势,臀大肌必定向里收缩,形成撮谷道。


但实施起来却有量和角度的问题。


要以多大的力,收缩,角度如何都是有待实践琢磨的事儿。


这个问题,我也是前些天才明白过来的。


形意拳,合天理,合人理。按理说,一切拳术都属自然,只不过练习过程是你在纷繁角度力度中寻找这个自然而已。


所以,它一定是个中庸。不过,不及。


以什么为度?


1、 打拳时形体不因发现“撮谷道”而在打拳形体上有所改变,特别是不能因此而身形往上拱。


2、 把住中线。因为人有左右气血不平衡一说,当“撮谷道”左右不平衡,容易带动腿脚向左或向右偏,当然一偏,就没了整劲。搓谷道的最佳角度,是把住中线,劲力往一个方向使。这个也是整劲的一大要素。


[撮谷道的意义]


尝试过撮谷道后,更慢慢体会撮谷道意义重大。


1、 屁股夹督脉,可知其督脉生发的重要性。


2、 动物,特别是虎的发力都从尾巴起,虎形时常以虎尾带全身 。


3、 徐文兵老师说过,屁股翘的人气足,这回真心明白了。


4、 古书上说:人上吊绝气抢救时,第一步塞屁眼,以防元气脱泻。现代医学似乎也承认这么一说。


由此,撮谷道的意义便出来了。


夹臀敛气,夹臀通督脉,夹臀或者说让丹田蓄气更足,换而言之,经常这么做的医理是,有助于督脉气通,有助于治疗痔疮,有助于治疗脏器脱垂,更有助于全身卫气的充足。


[那么如何练呢?]


这个便有赖于腰松胯收尾骨向里收的练习了。


以我的经验来说:


1、 脊椎到尾椎处往里收(这个在摆拳时容易做到,但在行拳时往往会忽略)


2、 以较小的幅度贴着人体“中脉”发出。贴近距离越短,发力越省力。


3、 两胯以摩擦式,正前方发力。切忌在中途为了让胯摆起来而让臀的发力歪了方向。怎么检验是否歪了方向,只要在一次无意思出拳后,发现脚尖向里扣或者向外扣,便知道发力并非一直线。


[臀力]


有时候比较有意思。


在我学中医前,并不觉得臀是个大问题,就算天天跑步也练不到那儿。


但是学形意拳,说拳就必须说那儿,并且是初学者容易忽略的地方(因为我们不用臀已经好久。)


这时候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


常常蹶着屁股的人,不一定屁股结实能翘起来;


而常常练尾骨内收的人,屁股往往能自然上翘。


[参考]


以下是我些《臀劲》的灵感出发点。源自《道士下山》篇章节选。


其中说到了形意拳臀的重要性,说道了臀是人体最大的肌肉,说道了臀力的能量。


而这些正是,应了师父所说:什么时候,屁股尖酸了,才算出来东西了。


写的很形象,很好,也是我恍然悟到的文字。


节选如下:


两人走近一匹拉车之马,马臀的线条圆满刚健,如天地间的神器。段远晨将手按于马臀上,道:“这个马臀要在人身上练出来,臀是人身最有力的肌肉,却往往被闲置。”


何安下:“臀肌的力量可能传到手上么?”段远晨:“这个道理,练拳的人不懂,不练拳的人却懂。”


段远晨曾陪一位官员去云南游玩,当地少数民族热爱大鼓,一个七十三岁的老人被称为“鼓王”。鼓王矮小枯干,已驼了背,腰缠一片虎皮,抡着两只瘦如鸡爪的胳膊击鼓。鼓不是平置,而是鼓面竖立,三个鼓叠在鼓架上。


他打最上面的鼓时,需要跳起。以他的佝偻身形,蹦跳着击鼓,显得格外滑稽,然而打出的鼓音深邃辽远,那是壮年男子也望尘莫及的力量。


段远晨一听鼓音,知他是位无意中修成了武功的高手,便让官员吩咐鼓王去掉腰际的虎皮。虎皮撤掉,鼓王的裤子厚重宽大,布面的皱褶上,有着奔马的动势。


何安下:“老人的敲鼓之法,暗合形意拳拳理?”段远晨敬畏地点头,道:“马是天下最善于用臀的动物,形意拳是最善于用臀的拳术。本以为是独有的秘密,不料一个荒蛮之地的半死老头却参悟出这一道理,王者总有超拔绝卓之处。”


何安下:“如何练出这个马臀。”段远晨:“就是骑马的姿势。看马术高手的骑姿,脚不落马蹬、臀不落马鞍——脚不会完全插进脚蹬子中,而是虚点着;臀不会真坐在鞍子上,而是虚坐着。”


何安下平地做出骑马之姿,感到大腿内侧的一条肌肉弹簧般蹦起,臀肌中顿时有了痛感,如被狠狠扎上一刀。段远晨:“脚能虚点,是两大腿有夹裹之力;臀能虚坐,是裆部有兜卷之力。做到这两点,臀肌就调动起来了,里面的筋膜会腾起,肌肉纤维会如一地庄稼般重生重长。”


建房劳工将马赶走,去拉又一车木料。马臀一鼓一缩地远去,段远晨盯着看,道:“臀是通过调整两腿练出来的,等臀练好了,反过来以臀运腿,你便能在一步间迈出奔马的狂劲。那时,拳头才能真正重起来。”


何安下:“难道骑马的人,都是武功高手?”段远晨:“不会,因为真骑在马上,人和马相互配合,太容易达到效果,练不出武功。我们脚踏实地,却可出功夫。”


段远晨不再说话,何安下体会着他话中之意,随他一路行去。行了半个时辰,穿过几重荆棘灌木,眼前展现一片水塘。段远晨说高人注重饮食,这是为养红鳟鱼开掘的,除他之外无人知道。他靠着偷高人的各种东西,在山中过得相当幸福。


何安下泛起笑意,段远晨在水塘边坐下,脱去鞋袜,将脚踩于水面,道:“给你看看以臀运腿的效果。”


他的脚贴在水面上不动,然而水面却起了涟漪,这涟漪越扩越大,最后竟遮蔽了整个水面,何安下看到他小腿的肌肉在上下抽动。


段远晨对何安下一笑,将脚离开水面,两腿高高翘起,道:“奥妙不在小腿。”何安下看着他,等待下文,却突然身子一斜,坐不稳了,因为臀下的土地振颤了一下。


段远晨两腿高翘,仅臀部着地,难道他以臀肌向地面发了一个暗力?何安下不解地看着他,段远晨却跳起,脱去衣服,背对何安下,张开了两膀。


他的后背两侧各挺起一纵肌肉条,从臀部顶端延伸到腋下,如两根枪杆。他转动肩头,何安下看到肌肉条又得到了延伸,在胳膊上挺起,直到食指。


他侧过脚,背部的肌肉条穿过臀部,在大腿上挺出,直延伸到脚踝。何安下:“这两根肌肉条,就是人身上隐藏的枪杆?”段远晨眯眼:“游个泳吧。”纵身跃出两丈,无声落入水中。学拳中,我总奇怪,为什么明明费了劲,拳落时却绵绵软无杀伤力。


最无奈是,劈拳。


师父常让我们练一段时间劈拳后,再用崩拳、钻拳来找劈拳。


拳头一攥就有力,掌,不一样。


除却手到脚到三心并以及内外三合,还有重要的一点——在落拳霎那如何“撑上劲”?师父常在我们练拳时喊号子:“后手撑着点”,“手指撑着点”,“膝盖往前,这样就撑上劲了”。


以为细节?真传也!


所谓原地炸开,不撑,不炸。


[小楷和撑劲]


明白撑劲的重要,是在写小楷时。


初学小楷发现两大难题。


1、 为什么写的小楷字如纸片无立体感?


2、 为什么无法控制笔尖走向,虽说握笔很用力,到A4纸时严重打滑?


发现问题答案,是我看到一本叫《道士下山》的书中这么描述:


毛笔的执笔法,是食指、中指自外,拇指自内,夹住笔杆。食指、中指用力,可写出竖线,拇指用力,可写出横线。而无名指自下抵在笔杆上,无名指用力,写出的是斜线。


启发瞬间,恍然大悟:


1、字如纸片是因为没有中锋。


2、要让横竖撇捺折钩不同方向的笔画都不离中锋,每个方向有两个手指控制力的走向,而另两个手指控制这一笔在一平滑轨道中运行。


3、平时握笔时,常忽略那藏在笔后无名指的力量。力不平衡,当然打滑。


4、而写字一部分技巧,就在灵活运用四根手指的平衡转换力。


原来如此。


瞬间明白林糊糊老师说的写字要带着阻力字不发飘,瞬间明白师父说的打拳要撑住的撑劲。打拳若似写字,形正前提下,打出的每一拳其实都是中锋劲,不同角度两力相争的结果,所谓拳说八面劲。


再看王羲之的《笔法诀》中写到: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书法,武功,果然。


撑不住?


就到每个关节中找到不平衡的关系。


[消息全凭后脚蹬]


脚的撑,关系胯度,膝度,脚度,和两脚幅度。在这几样都符合后,需要注意的是稍加用意的力度。


前脚是后脚,后脚也是前脚。


关键是蹬住了。


检验方法,就是细细的找姿势,每打一拳,停一下,感受两腿是否同时有推力有阻力。


虽说,在初学时重心是五五等份,但数字上的精确在人体时,还会有细微的不同。


试一试,如果调整后腿的推力,是否两腿更有支撑。


或者,调整前膝的角度,是否更有支撑。


在细微中,找到自己最佳的两腿撑劲角度,然后在练习中固定它。


不过在我练拳时,还会有另一个得意忘后腿的阶段。有时候打顺溜了,越打越快,后脚还没蹬住踩稳便开始另一个上步,慢点慢点,提醒自己每一拳都是一笔中锋,滑出去的,不算。


说到“滑”。又想起师父说,他曾在冰上练拳。嗯?这个不就像在A4纸上写毛笔字,共同点都是“滑”。A4纸能将笔锋的所有不稳定性毫无保留的暴露,除了不稳定的笔法,更暴露不稳定的心性。冰上打拳,应该也是如此。


撑住没?上冰遛遛。


[消息在后脚也在后手]


后手,是掩手,是护手,是防手。藏着被对手忽略,也常被自己忽略。


以劈拳为例。


后手同后脚一样,消息在蹬,蹬在掌。


中医常用掌根大陵穴治足跟痛,大陵穴一用力,腕一压,肘护肋而不夹肋,顺势往下一拉,后手就撑上劲了。


拳经有说:手法,其劲在腕。


关于两手交错的掌,想想腿的撑劲,也蛮有借鉴的。


[撑的真是手脚嘛?]


说完以上撑劲,似乎觉得哪儿有问题。


虽然以上解释的手脚撑劲在打五行拳上管用,那么它对于形意拳的广泛实用性在哪儿呢


恩……


比如:虎形时,双手向前,哪有什么后手?


再比如:五行连环时,钻拳压根是单腿着地,哪有后腿之说?


看师父打拳,双手向前的拳,照样炸开,单腿着地的拳,还是能炸开。


于是反思,撑劲真的是手脚吗?


从末梢还原到根节。


这时候,形意拳经上的几句名言又能冒出来了。


以四肢来说“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


若四肢是梢,寻到躯干又是这么说的“头为根节,在外为头,在内为泥丸是也。脊背为中节,在外为脊背,在内为心是也。腰为梢节,在外为腰,在内为丹田是也。”


那么撑劲从手脚寻根,撑的时肩、胯。


如果以躯干为根,在形的层次,撑的是丹田,因为丹田才说“运”。


在意的层次,撑住的是“心”。


再进一步,便是形意拳经那句“形无形,意无意,无形无意是真谛”。目前对这话只能高山仰止。


山山水水水又山,习拳的人,每个阶段都会对“拳经”不同的解释和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形意拳   谷道   武功   后手   拳术   后脚   师父   膝盖   肌肉   屁股   角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