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今探古旅行记(东行记)-游山东曲阜孔子故里(3)

八思巴又译“发思巴”、“帕克思巴”,八思巴是尊称。生于南宋理宗赵昀端平二年(1235),元太祖窝阔台在位七年,逝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80),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本名“罗古洛哲坚赞”,意为"圣者慧幢"。南宋理宗赵昀淳祐七年(1247),八思巴随其伯父萨班.贡噶坚赞至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见蒙古窝台汗第二子阔端皇太子(成吉思汗之孙)。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忽必烈闻其名,召置左右,从受佛戒。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尊之为国师,赐玉印;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领总制院事,管理全国佛教及藏族地区事务;至元六年(1269),献所制蒙古新字,颁行全国,即“八思巴文”;次年,升号“帝师”,进封“大宝法王”,统领西藏13万户;于京师聚大法会,为各族僧众讲授《彰所知论》(由沙啰巴译为汉文);至元十三年(1276)返藏,聚卫藏僧徒7万众,兴曲弥法会,自任萨迦寺第一代法王,同时任命“本勒”统领西藏13万户,僧俗并用、军民兼摄,是为西藏实行贵族僧侣统治之始。有著述30余种,以《萨迦五祖集》传世;并将内地印刷术,戏剧艺术传至西藏,将藏族建筑技巧、雕塑艺术,引至内地,促进了文化交流。

元代八思巴文“大成至圣文宣王碑”是研究我国蒙汉文字的重要资料。

孔庙藏历代碑石两千余块,诸碑文皆从不同角度记载孔孟之说在历史上受到重视的地位及演变和孔庙修建史实;在书法艺术上,楷、草、隶、篆各有千秋,可谓集历代书法流派之大成。

碑亭院内,古柏蓊郁葱茏,多为金、元时多植。

十三碑亭北第七道门是孔庙最后一道门,为大成门,系明代建筑。门名即取至《孟子.万章》:“孔子之谓集大成也者”语意。大成门始建于宋代,明代重修。

门面5间,黄瓦飞檐,彩绘斗栱,下有石雕须弥座台基。门前后台阶中央均为浮雕龙陛。檐下龙柱8根为平雕,四根为深浮雕。旧时此门只逢祭孔大典时开启,平时均从东侧右边腋门和西侧左边腋门出入。右东腋门名“金声”,左西腋门名“玉振”,二门与金声玉振石坊遥相对应,三门皆由孟子之语命名。孔庙由大成门起分左、中、右三路,均可进后面大成殿。三门与通往西路的启圣门和通往东路的承圣门并列,大成门则屹立正中。

孔庙东路承圣门内有孔子故宅,又称阙里故宅,相传孔子曾居住于此,现存遗迹有故宅井,进中周绕以雕花石栏,旁立“孔宅故井”石碑。西侧建四角黄瓦方亭,亭中立乾隆御书《故宅井赞》碑。另有鲁壁、诗礼堂以及崇圣祠。祠内祀孔子以上五世祖先,故又称五代祠。祠前东西阶下有孔氏世系碑两块。东房9间为礼器库,在放祭孔礼器。

诗礼堂在故宅井前。孔子曾教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鲤字伯鱼、伯鱼生。适鲁昭公以鲤赐,孔子荣君之赐,故因以名子曾趋庭受诗礼之训,年50先孔子卒。传说,孔子死后,正在下葬时欲击鼓,锤未落,有乌鸦飞来嘴衔鲤鱼恰掉鼓上敲响,世称“鲤鱼击鼓”。后世孔门子孙忌吃鲤鱼由此始。如真以此孔门子孙不吃鲤鱼,或与孔子之子孔鲤名有关矣!后人因建此堂,以为学习诗礼之所。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七年(1504)重修,门面5门,绿瓦朱甍,彩绘斗拱。清初,文学家孔尚任曾于此为康熙帝讲经。堂前有一唐槐,根柯蟠结,枝繁叶茂,一宋代银杏,亦千年之物,至今仍结实累累。

孔尚任字聘之,曲阜人,清康熙间授国子监博士,累官户部员外郎,博学有文名,通音律;撰有《阙里新志》《岸塘文集》《湖海诗集》《会心录》《节序同风录》。

鲁壁在故宅井之后。史书记载,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典简册砌于墙壁中,得以幸免。汉景帝刘启时,鲁恭王刘余扩建宫室苑圃,拆毁孔子故宅,始发现这批简册。称“古文经书”,亦即所谓“鲁壁藏书”。后人为纪念此事,于院中另砌一壁,称“鲁壁”,并勒石以志。

孔鲋字子鱼,亦字甲,博通经史;秦始皇并天下,召为鲁国文通君,迁少傅。李斯始议焚书,鲋闻之,收其家《论语》《尚书》《孝经》等书藏于旧宅壁中,隐居嵩山,教弟子百余人,后陈涉起义为楚王,聘为太傅,寻托疾而退,卒于陈(今河南淮阳县,陈涉建都于此);著书《孔丛子》20篇。

刘余,汉景帝刘启五子,立为淮阳王,徙王鲁,好治宫室苑囿狗马,季年好音,不喜辞,为人口吃难言,卒谥恭。余初欲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复毁,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

进入大成门左侧西路启承门内有金丝堂,正殿5间,始建于金代,明时倾圮;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九年(1434),重建于右侧东路鲁壁旁,明孝宗朱祐樘弘治(1488——1505)年间移于现址;后世即以此作为演习《大成乐》之处。院内西厢房9间,为存放乐器的库房。

大成门内石阶下,有一石栏围护的合抱古桧,高达20米,挺拔苍翠,旁立一碑,刻有5个朱红大字:“先师手植桧”。传为孔子亲手所植桧树。据记载,原树“几经荣枯”。或称此树乃清世宗胤禛雍正十年(1732)所萌新条长成。

大成门向北大成殿前通道即神道正中有“杏坛”。《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这便是杏坛的来历。宋代以前此处是大成殿基址,宋真宗赵恒天禧(1017——1021)殿北移重建,宋仁宗赵禛天圣二年(1024),于原址筑坛植杏,以纪念孔子杏坛讲学。金代大学士、大书法家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石碑立其上。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三年(1569)重修,并筑方亭,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黄瓦飞檐二层,斗栱双重。亭内细雕藻井,彩色绚烂。内有清高宗弘历乾隆帝手书《杏坛赞》御碑。亭前石香炉为宋代遗物,高约1米,形制古朴;再前即“先师手植桧”了。

由大成门过杏坛北上即大成殿,两侧东西二庑,原供孔门弟子及儒家历代先贤,现辟为汉魏六朝碑刻、《玉虹楼法帖》石刻和汉画像石陈列室。

汉魏六朝碑刻在东庑:汉代著名碑刻有汉中宗宣帝刘询五凤二年(前56)刻石史晨碑、乙瑛碑、孔宙碑、礼器碑、孔谦碑、孔君墓碑、孔彪碑、孔褒碑、谒孔庙残碑等17块。汉碑按一地集中保存数量计,此处居全国第一位。

史晨字伯时,东汉河南(今内蒙古河套地区)人,东汉灵帝刘宏建宁(168——171)间拜鲁相,善书,有孔子庙碑二。

乙瑛字仲卿,东汉鲁相,威宗桓帝刘志元嘉(151——152)时于孔子庙置百石卒史,掌庙中礼器,为瑛所首请,有《孔子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纪其事甚详;碑为东汉钟繇书,为汉碑之最完好者。

孔宙字季将,鲁国(今山东曲阜县东古城,鲁县)人,东汉泰山都尉,三国时孔融之父;东汉威宗刘志延熹(158——166)中,卒。门生故吏为立碑,存于贡阜孔庙。宙书法精妙,习隶书者多以为范。孔宙名多载史书,《后汉书.孔融传》称孔伷,《泰山都尉碑》称孔宙,《续汉书》作宙——《三国志》注有引,《韩敕碑》阴刻郎中鲁孔宙季将。

孔谦,后唐魏州(今河北冀县)人,庄宗李存勖同光(923——926)时,由孔目官为度支使。谦自为吏,工书篆。但孔庙孔谦碑乃汉碑,则非此人之碑。

孔褒,东汉孔融之兄,有旧友张俭于东汉威宗刘志延禧(158——166)中,太守翟超请为东部都邮,尝劾中常侍侯览不轨,览怒,诬俭以党事,下州郡名捕俭,俭遁去,望门投止,人重其名而知亡非其罪,皆破家相容。俭亡抵于褒,不遇,弟融留舍之。后事泄,俭得脱走,因收褒兄弟。融自承舍纳当坐;褒言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甘其罪。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从长,妾当其辜。”则一门争死。郡县上其谳,竟坐褒罪。

魏晋南北朝碑:黄初碑、贾使君碑、张猛碑、李仲璇碑、夫子庙碑等。

黄初为曹魏文帝曹丕年号,在位7年(220——226)。

李仲旋,顺族人,后魏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东北故函谷关城)太守,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534——537)初迁都于邺(今河南安阳市),为营构将作,后除将作大匠,所历并清勒有声。此外有隋世祖炀帝杨广大业(605——618)《孔颜赞碑》,唐玄宗李隆基天宝(742——756)《兖公颂碑》等。

余碑不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孔子   至元   孝经   曲阜   故宅   大成   礼器   杏坛   孔庙   西藏   东汉   故里   旅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