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北京撞道口城,二道关城,穹顶下的沧桑和沧桑中永恒的至尊

在北京的长城里,黄花城水长城不是那种名扬四海的长城典范,它又叫西水峪长城,但在北京人眼里,水长城可比八达岭要诱人得多,不仅是尊仰伟大建筑,还有幸福的休闲时光,那里的民俗旅游成熟度,可以说在北京郊区名列前茅。

行驶在连接几个小山村的乡道上,脚下有涓涓流淌的怀九河,山脊上有绵延起伏的宏伟建筑。值得欣慰的是,这里的敌楼大多比较完整,且相当密集,敌楼间隔100多米。目光穿过安四路,可以清晰地看到黄花城长城段飘逸的“几”字形图案,如此洒脱的古建筑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撞道口

我今天要去的地方是水长城东段的撞道口城堡。位于安四路与怀黄路交叉路口的黄花镇村,是九渡河镇中心,也是史上的黄花镇城一带军事防线的指挥中心,北有二道关城堡,西有撞道口城堡。这座撞道口城堡主做屯兵养马之用,辅助黄花镇城拱卫京师和守护皇陵。

撞道口

只有110户人家的撞道口村,是真真切切地坐落在长城脚下,也是曾经的古城堡所在,北高南低的城堡现在只剩比较完整的北城墙,城堡两侧连接飞檐走壁的墙体。

撞道口城堡

我把车停在了长城文保碑的西边空地上,这里有大树荫遮盖,十分凉爽。村里的长者正在此乘凉,旁边就是怀九河的一个源头支流,发源于延庆大庄科乡,由于被灏明湖截流,这里水流很小,但也绿草茵茵。

怀九河西沟


文保碑

顺着栈道往村里走。撞道口村依据长城文化,正在开发民俗休闲旅游,沿路也正修建特色民宿。自我感觉,比起西水峪村和石湖峪村,这里还是差了不少。

撞道口村


撞道口村

转入村中水泥路,静悄悄的小村庄里,耳畔只有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还有偶尔路上的汽车发动机声,一眼“咕嘟嘟”冒水的水井声音很大,不知做何用途,也不知为何冒水。

水井

路中的一对大油松十分醒目,是几百年前的古树,想必是当年守军兵士所植,有个好听的名字“龙凤松”,凤松枝丫搭在龙松上,两棵树间是数百年来必经之道,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龙凤松

我在村里左瞧瞧,右望望,寻找是否有城堡遗迹。经过一家民宿院落,发现对面墙体似是古城墙,人工开凿的花岗岩条石搭砌的基座,现代人绝不会花功夫做这些耗时的工作,如今上面又垒砌了毛石。我反复观看,确定无疑。

残留古城墙

想起在柳沟看到的土长城,在村中断断续续的,有的仅存两三米,被村民依旧当“墙”用,两端也得到了加固。这种展现给游人的方式,我十分喜欢,既修复加固,又利用起来,还成为特色景观,真是一举三得哦。

柳沟土边长城(2022年8月23日)

这小山村真是占尽了地理优势,出村往北经过一大片果园,如盘山公路般七拐八拐,大概约300米,经过最后一拐,猛抬头,城关口鹤立眼前,这“撞道口”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城如其名啊。

撞道口城堡北城门南侧

撞道口城堡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东西宽100米,南北长80米。这个北城门高5米,宽3米,洞深6.6米。城门上清晰可见“撞道口”。

“撞道口”

穿城而过,城门北侧城门上,依稀能够辨认出“镇虏关”字样。

撞道口城堡北城门北侧


“镇虏关”

据记载,有一次北方外族人进犯中原,当军队夜行至这个长城关口时,由于关口两侧漫山遍野都是松树,松涛阵阵,神秘莫测,他们误以为千军万马埋伏于此,吓得不敢前行,退兵50里,“镇虏关”由此得名。

撞道口城堡

远观这个中间洼,两头翘的关城,有人说像马鞍,感觉也像个船,更像“元宝” ,哈哈!预示着给撞道口村带来幸福和吉祥。

撞道口城堡西侧敌楼

远远望去,城堡西侧的第一个敌楼已经变成“镂空”。只登上了东侧一个敌楼,算是长城对我的最大宽容了,很荣幸能够触摸这里的一砖一石。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古城垣,就掩饰不住地激动。

撞道口东侧敌楼

这个敌楼明显被修复过,条石基座,灰砖墙体,有的箭窗是双层,外为长方形,内为拱形,这样修建,不知出于何种考虑。

撞道口东侧敌楼


双层箭窗

敌楼内十分整洁,只长了几棵杂草,及时地修葺,延缓了强大植物对古老建筑的侵蚀。

敌楼券门向西望


敌楼内

敌楼东侧的台阶比较残破,我忍不住又爬了上去,这魅力无穷的长城啊!

撞道口东侧

没准备爬长城,所以两手空空而来,中秋的日头还是那么猛烈,光秃秃的城墙上就剩下了暴晒。

撞道口东侧

在烈日下,我还是坐在了长城上,这百无聊赖的荒山野岭,这无欲无求的古老长城,还有我这身闲气静的孤家寡人,三者合一,天然浑成。在无尽的万籁天际下,我和长城在一起,长城孤独着,我也孤独着,不知道长城是不是喜欢,反正我是,谁让它不会说话呢。

俯瞰撞道口关城

瞭望西侧远处,出没于苍松翠柏中的山脊线上的密集敌楼群,敬畏之感顿涌心头。万顷碧空下的那条灰龙,万代传承的不是她的古老和沧桑,是她在寂寞野岭、荒郊大漠的隐忍和不屈。

撞道口西侧长城蜿蜒远去

回到村口,小山村大批收获果实的季节快要到了,板栗和柿子正沉甸甸的几乎压弯了枝条的老腰,核桃已经下树,看见村口有人在集中收核桃,估计价格会便宜些,但收获的果子能全销,果农们肯定心里踏实得多。

核桃


柿子树叶子已红

过道关水库2公里,就是二道关村,先有二道关,后有二道关村。名字是针对黄花镇城叫起的,层层防御,足以显示关口的重要性。

安四路西侧镇北台

一条让摩托骑手们乐此不疲的安四路,把二道关城从中切断,一边是身残志坚,一边是飘落崖边。

安四路东侧断墙

沿安四路盘旋的河是怀九河的另一个源头,来自北边几公里外的杏树台村,这里属道关水库上游,所以,水量比较丰沛。河西岸的二道关村沿河而居,峭壁上高高矗立的是经过修缮的镇河楼。

镇北台和镇河楼,隔河相望

走进二道河村,河边正在建特色民俗小楼,也许是镇河楼太秀美了,除去靠水一端,其余三面皆被各色咖啡、餐饮、民宿团团包围。

镇河楼(2022年7月26日)

在现代建筑的小山村屋舍间,我找到了上镇河楼的入口,落叶飘散在灰色古城墙上,格外萧瑟。

镇河楼

楼内好像正在修葺,只我一个人站在空旷的空间里,幽静加寂寞,仿佛穿越到了几百年前。

镇河楼内

透过券门隔河相望对面山脊上的长城,标准的“之”字走势,远端高点一座敌楼,而后洋洋洒洒远去,不知所踪。我没有查到说明这段长城的去向,二道关长城的西口连接在石湖峪段,我想这段有可能去往十八蹬方向。还有说法,就是去了三道关,那这三道关在哪里,无从知晓。

东侧二道关长城

北侧俯瞰二道关村,远端孤独厚重的山峰就是鳞龙山。

镇河楼北望

镇河楼四面都有刻字,我在村里围着敌楼转圈,最终总算把这些字照全了,有些离得太远,只能模糊辨认。

“镇河楼”


“金汤”


“固若”


“二道关”

随着岁月的慢慢流逝,这一道道曾经耀眼的旷世雄伟建筑,能否还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呢!年轻人是先行时代的倡导者,但我相信,总会有一大批年轻人仍在中国古老建筑中专业探索着,证明着那一段璀璨的历史文化。

古长城(2022年4月9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道口   水井   黄花   敌楼   穹顶   山脊   长城   城门   村里   北京   至尊   城堡   沧桑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