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开诗意浓

那年花开诗意浓!(原创)

文/王书海

(2022.9.13)


青春多梦想,少年有疏狂。

诗意年华,难免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年少时总会对未来充满无限向往,激情满怀,并为那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回忆起我做的第一首还能勉强称之为“诗”的诗,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呢。

1986年高考结束后,同村发小兼小学同学英子虽取得了不错的考试成绩,但那成绩只能走个中专校。按她的实际水平,不上个重点大学是很屈才的。

英子从小学到中学,一路绿灯,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秀。她不仅赢得了老师们的青睐,也成为了我们这些发小学习和崇拜的对象。她高考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正常水平,这很令大家意外。

一个“鸡肋一样”的高考分数,的确令人纠结,我能猜测到英子当时的心理。

那一年我刚升入新高三,而且已经开学,我利用课余时间给英子写了一封长信,信里讲了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及建议。我建议她对待升学选择这一问题慎之又慎为好,不妨复读一年,而且改科。给自己一个机会也不错,免得人生留下遗憾。

英子高考参加的是理科,但她的强项是偏文,她语文和英语两科极好。考理科试题不便于发挥她的强项。

虽然改科也要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意味着“历史”和“地理”两科要从零起点开始。但我认为,大凡人第一次学的东西(尤其文科性知识)往往记忆更深刻,少杂乱信息的干扰,不但进步快,考生也很容易发挥出正常的学习水平。英子已有一定的理科性思维,把这个优势要放在学习文科的课程上,就如虎添翼一般,效率会更高。

我那时很善于研究考试,也善于研究不同考生的心理,看问题总喜欢有自己的角度和观点。

给英子的复读建议信中,我还赋“诗”一首呢。

《致同窗》

势拔山宇气吞吴,

壮心未已拥万夫。

大鹏一展征千里,

神州华夏起宏图。

英子接到我的信,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毅然选择了复读,并改学文科。英子的父母明智开通,自然支持她的决定。

英子给我回了一封信,信中讲了她的决定,同时也和诗一首。

《和同窗》

世事茫茫独自忧,

同窗寄语方始休。

为兴华夏同振奋,

鹏鹄齐飞笑明秋。

英子复读文科了,我们一同交流学习,相互鼓舞。在数学、地理、历史学科上我把自己的学习经验交流给她,而她也把自己的强项特别是英语学科的经验传授给我。我们彼此都进步很大。

那时很多同学并不理解我们,因为我们学习特别惜时,特别刻苦,他们就想当然地认为我们之所以学习成绩好,就是因为“死用功”,其实才不是呢,我们学习是很讲究学习方法和效率的。

除了学习方法和勤奋刻苦外,我们还都有强大的“精神支柱”,甚至也可以说一种诗意情怀吧!

比如我个人当时很崇拜“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总理,还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这两个人对我学生时期,以及后来的工作,乃至现在的生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我们高三时的学习生活虽单调枯燥劳乏,但内心却无比地充盈快乐。经过一年紧张的复读生活,英子最终考入了心仪的重点大学,而我本人的理想基本也如愿以偿,我成为了我们西村自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

我们那时并不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和未来。我们也时常心里装着家族、村街,乃至家国的荣光。我们不只一个人在默默追求与奋斗,而是有着很深的乡土情怀,和很强的团队意识。

我入大学后,对于本村的学弟、学妹以及家族晚辈,经常写信鼓励他们勤奋学习,并赠送他们一些在省城购买的学习资料。有几年我们村里(包括我们家族)连续出了好几个大学生呢。

当然我也没有忘记我同窗三年的同学们,对于那些高考失利而又选择复读的同学,时常给他们写信,信中将我各科的学习方法梳理总结一番,当时能有几千字的可供参考的经验资料。我时常关注着他们的学习信息,并为他们的进步与成功感到欣喜。

在我的人生中,初二到高三这五年是我最充实、最快乐、最美好的五年;它也是我人生路途中的高光时刻,是诗意满怀、青春疏狂、永生难忘的时刻。那时候仿佛能听到自己骨骼生长的声音,仿佛能听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呐喊。很多故事就如同青春小说里的灿烂的章节,或是青春电影里永不磨灭的生动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诗意   花开   英语   同窗   强项   学习方法   理科   水平   家族   同学   青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