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稻盛和夫-显而易见的人生哲学

如果市场上出现这样一本书,里面都是心灵鸡汤式的成功学口号,很多人都会厌恶摒弃不屑一顾。因为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什么利他、为善、诚实、精进,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现代人们需要的是立竿见影式的行为学准则,需要有人明确地告诉我,现实生活中我应该一二三亦步亦趋的怎么做,而不是告诉我高屋建瓴的要义。

但如果这本书冠以稻盛和夫的作者之名,那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并不是说现代读者有多么功利,非名人之言不闻,而是他的人生本就是这本书最生动形象的案例。

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可能很多人都耳闻其名。世界上唯一一个创立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在古稀之年临危受命将濒临破产的航空公司重新引上正轨。这些事任取一件都是极其非凡的成就。所以我们有何理由不相信他所说的都是金玉良言。

其实我初读此书是在十年前,在国外无法买书时用电子版打印的A4纸读本。篇幅并不算多,然而读到一半倍感难以名状,我觉得那不是我需要的东西,实在牵动不了内心的共鸣,中途搁置。前一段日子,听闻稻盛和夫先生去世,我才重新拾起这本书。

仍记得十年前他对于人生的回答:“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迎接死亡。”

这句话时常被人引用。但在更多人看来这几乎是唾手可得的必然结果,谁还能不比出生时懂得更多呢,从而对此不屑一顾。然而果真如此么?懂得更多、财富更多并非更美好、更崇高,这就像物质和灵魂必然不能划等号一样。当然其中的判定标准只在自身,而非他人之盖棺定论。

通篇读下来,我的脑海中始终回响着稻盛和夫先生开篇的一句话:“作为人,何为正确?”

提纲挈领,振聋发聩。旨在提醒世人“回归到做人最基本的原理原则,用它来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便是最简单也最艰深的人生哲学,是一个正直的人赖以生存的人生观。

书中提到一个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热情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它可负可正,正可宏图大展负则万丈深渊,决定了人生的结果。我认为这个思维方式便可归结为上述“作为人,何为正确”的原理原则上。

很多人会觉得这种人生观太过笼统,无法消化。我认为一个德字,就可以概括大部分的原则原则。稻盛和夫先生说道:“今天还有多少大人能够真诚坦荡地向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呢?”确实如此,我自己也自惭形秽,很多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身也未能做到。

他更提出了国家层面的“富国有德”。

在从军慰安妇和南京大屠杀问题上,稻盛和夫先生认为应该谢罪。他说:“向受伤害的对方道歉谢罪——这是作为人应有的、普遍的正义感,应该超越所谓的常识和道理。这是一个在谈论国家利益和体面之前的问题,是必须遵循的理所当然的规范。”

难得在日本有这样考虑问题的人,深表钦佩。

对于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和辩才,而是基于明确哲学的深沉厚重的人格——谦虚之心、内省之心、抑制自我的克己之心、坚持正义的勇气、持续自我磨练的慈悲之心——用一句话说,必须牢记并坚持“正确的为人之道”。

老子

书中引用老子的话:“知足者富”。这就是“知足”的人生态度。还有一句格言:“当你想要的东西无法到手时,就珍惜你手中已有的东西吧”。“满足是贤者之宝”,知足带来人心的安定,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去实践。

至于精进,诚实,感谢,控制欲望、利他等,因为这些德行的有无,而分出了地狱和天堂。

当然仅凭一个人生观、一个德字尚不足以取得巨大的成就,所以稻盛和夫先生还为我们提供了修炼自身的方法论。我且摘抄原文以供参详。

“所谓精进,就是拼命努力心无旁骛埋头眼前的工作,这是提高心性、磨练人格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

“你心中描画怎样的蓝图,决定了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强烈的意念,将作为现象显现。但愿望要变成现实,必须是非同寻常的、强烈的愿望。如果你祈愿要做成某件事,你要把它变成强烈的愿望,一直思索到你能清晰地看见这件事成功时的印象为止。”

“怎样才能打开宝库之门获取智慧呢?除了倾注燃烧般的热情、持续付出真挚的努力之外别无他法。”

“乐观构想、悲观实施、乐观实行。”

他引用冒险家大场满郎的话加以解释:“我并没有那么神勇。正好相反,我是一个胆小怕死的人。正因为胆怯,我就不能不作细心周到的准备,恐怕这才是我成功的原因。如果冒险家一味大胆,我认为那就是他直接的死因。”

“心相就是现实本身。”

“说持续重要,并不是说反复做相同的事情。持续和重复是两回事。不是漫不经心地去重复与昨天一样的事情。而是今天胜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哪怕是微不足道,必须不断地改良、改善。”

“答案永远在现场。要有意注意,有意识地去注意。“会”和“知”中间有一条鸿沟,只有靠现场的经验才能填补。”

“人真正的能力,应该包括抑制欲望、全力投入工作的克己心在内。不管你有多大的能力,但不能战胜自己贪图安逸之心,不肯努力奋斗,不能发挥自己天赋之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缺乏发挥自己能力的能力。”

“要做出公正、准确的判断,关键是有一双纯净的不带偏见的眼睛,不被细枝末节所蒙蔽,直奔问题的根源。改变观察的角度,或者提高一个层次重新审视问题,答案往往简单明了。”

当然,除了人生观、方法论,稻盛和夫先生还为我们表达了更为深邃的世界观、宇宙观。虽然在科学的时代,这样的观点总会使人觉得有些迷信奇幻的色彩。但对我而言,直到读至此处,我才觉内心激动不已汹涌澎湃,仿佛生活中的一时失意、烦恼都变得不值一提。突然就想到苏东坡的《定风波》,这种豁达的心境不外如是。

苏东坡

“命运和因果,这两项重大的原则支配了所有人的人生。命运是经纱,因果报应法则是纬纱,两者交织而成人生之布。”

“因果的力量多少要超过命运的力量。正因为如此,我们运用因果报应法则,甚至可以扭转我们与生俱来的命运。”

稻盛和夫先生引用中国明代《菜根谭》的话:“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暗应长。”因果必报,但需要时间。记住这句话,不要因一时不见效果而焦躁,重要的是平日里不弛不倦,行善积德,坚持不懈。

菜根谭

“在宇宙间存在着某种沉静而强韧的意识、思想、爱、力、能量——肉眼虽然看不到它,但它却客观存在着。是它让物质看起来就像一个生命体,是它让万物生机盎然。”

这让我想起了刚读过的《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中的良质一词,竟有异曲同工之妙。最让我感同身受、深以为然的是这个观点:“人的心灵呈现多重结构,由多个同心圆组成,从外向内依次是:知性、感性、本能、灵魂、真我。人在出生、成长过程中,心灵会从中央向外拓展,形成多层结构。相反,随着年龄逐渐衰老,由外向内一层层剥落。把构成生物属性的东西——肉体和精神、意识和知觉——全部除去之后,就出现只能以‘存在’命名的东西。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同样的分量。”

“灾难能把长期以来依附在灵魂上的业障消除。”这句话岂不就是我们时常背诵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同样道理,古今中外大同小异。

我们一直在谈心灵美。或惊服于人之博闻强识,即知性;或感动于人之深情流露,即感性;或折服于人之冲动欲望,即本能;或感叹于人之思想意念,即灵魂。我们往往忽视的是真我,即宇宙的智慧、万物的真理、事物的本质,它完美至极,充满着爱、诚以及协调和谐,它兼具真、善、美。这或许是稻盛和夫先生遁入佛门后的体会,但与我们而言不失为醍醐灌顶之言。就算目前难以尽识,也可作为一种自省的方式存在。

稻盛和夫先生最后说道:“勤奋工作,满怀感恩之心,思善行善,真挚的反省,严格的自律,在日常生活中不懈地磨炼心态、提升人格。这就是人活着的意义之所在。”

我想我们都需要一种活法,可能不会如教科书般千篇一律,但只要根植沃土、主干向上,便终可枝叶葳蕤、繁花似锦,各有春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菜根谭   方法论   活法   人生哲学   显而易见   人生观   因果   灵魂   命运   事情   东西   能力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