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 - 从国家队队员到国家队教练


经历四个城市,奔波30余个小时,国家集训队终于抵达外训地,带队教练苏伟直言“松了一口气”。


肯尼亚,埃尔多雷特。这个小镇苏伟来过,不过那已经是十五年前。看着眼前的小镇,他心生感慨。这个熟悉却又告别十五年的小镇,脑海里满满是自己运动员时期的样子。


十五年,从运动员到教练员,不变是身上那抹中国红。作为新周期马拉松国家集训队教练员,苏伟教练与「98跑」隔着五个时区打了一通越洋电话。


重回故地 身份转变

马拉松国家集训队教练:苏伟



“就是这地方,还是这个小镇,2007年1月份,当时是张国伟指导带队,还有我的教练时伟元,我和李有才、邓海洋、陈明付、董俊峰……我们一起待了40多天,为了准备3月份的厦门马拉松。”


苏伟回忆着十五年前的事,对时间、人名的精准描述仿佛在昨天。

2007年国家集训队在肯尼亚,前排右三:苏伟



此次外训,他的身份已经从运动员变成了教练。麾下的队员集结了仁青东知布、何杰、吴向东、赵长虹、杨春龙等共10位每个省份男子马拉松项目的佼佼者。


苏伟称这是自己作为教练员带过最高水平的阵容,套用影视剧《亮剑》中的一句话——这辈子从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每个省最优秀运动员都在这了,其实我压力很大。因为每个人的训练方法、手段、过往经历都不同,大家能不能相互配合是关键。所以我需要判断每个队员的能力水平、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了解过本次马拉松国家集训队历程的跑友深知,这群人集结数月真正达到外训地,这一切并轻松,甚至并不顺利。


“我们甚至为最终去不了肯尼亚做过两手准备,因为不管去不去外训,柏林、芝加哥马拉松等,都是国家队今年的任务目标。”苏伟表示。


7月初,十位运动员在北京延庆陆续集结。在延庆集训一个月后,队伍到市区训练了三周,期间一直在等待签证办妥。这两个月正是北京最热的季节,对耐力项目的训练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由于白天高温,队伍只能在每天日出前出早操训练,下午则安排体能训练和放松跑。气温高消耗会比较大,苏伟不敢贸然安排长距离的训练,担心运动员中暑。此外,在这样的情况下,队员的饮食、心态均面临挑战。


苏伟这样描述在北京情况——“训练完背心能拧出半瓶水。”


8月底,国家集训队一行终于出发,从北京到长沙,再飞往内罗毕,最后到达埃尔多雷特小镇,一共倒了三班飞机。


真正身披中国队队服踏上飞机那一刻,苏伟坦言发自内心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心里迸发而出。


“这些队员都是目前男子马拉松的顶尖运动员,阵容非常强大,承担了国家任务,这是荣誉感;本次集训目的地不是国内(不同往常),由于领队和肖导已经到在肯尼亚,我作为带队教练,需要负责他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这是责任感。”

到达肯尼亚以后,10位队员经过简单调整,加上此前已经在埃尔多雷特的董国建、杨绍辉、彭建华,他们将开启下一周期的训练,其中每周三堂重点课会与基普乔格的团队合练。


苏伟希望这批人,能够将中国马拉松推上全新的高度。


左手事业 右手家庭


在距离肯尼亚埃尔多雷特上万公里的中国青海,那是苏伟的老家,不过在过去的20个月里,他真正在青海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


“与家人的聚少离多,有时候我觉得孩子跟我都不亲了,每次视频好像都是我问一句,他答一句。”苏伟叹息道。


直到几天前与10岁孩子的一次视频通话,让苏伟彻底破防,甚至一度思考做教练员的意义。


“他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当得知我在肯尼亚后开始帮我算时间。那一刻我确确实实有马上回家的冲动。”


从运动员时期到成为教练员,从事竞技体育不能长时间陪伴父母、妻子、孩子。这并非一段时期,而是贯穿于十几年间,这是苏伟最大的心结。因为即便在青海当地,专业队的管理也不能长期与家人团聚。


“教练员也是正常人吧,到了这个年龄还在外奔波,连家人团聚都这么难。累点、苦点我都能忍受,说到家人的话题,确实觉得最大的苦恼。”电话那头的苏伟敞开心扉。


苏伟直言:“如果把教练回归到一份工作,回归到普通人的诉求,干工作不就是为了让家人过的好一些,能够家庭美满吗?如果因为这份工作,都长期无法见面,我在图啥呢?”


与孩子的那次视频通话后,苏伟在心里打了退堂鼓。不过这种念头,仅仅限于听到孩子声音,当时的那个场景下。


他深知身上的责任,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自己毕生的事业。


苏伟向「98跑」复盘他过去的20个月历程。2020年冬天,在云南曲靖外训了5个月;短期回到多巴基地后,又开启夏训;8月回到基地调整,9月比完陕西全运会。2021年11月,国家队集训营在上海集训,之后的冬天又在昆明海埂基地、云南呈贡基地进行的冬训;4月参加杭州选拔赛;选拔赛后回到青海,7月在北京集合,准备外训事宜。


5月初到7月初,这是过去一年多苏伟回到青海真正有一段完整的时间与家人团聚。“这么一算,过去20个月间,我断断续续在青海还不到6个月,而且大部分都在单位(多巴基地),没什么机会回家。”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心理变化,但国家队教练的新身份让苏伟倍感责任和使命。


“不管运动员还是教练员,从我干体育这一刻,能够代表国家就是梦想,我相信也是很多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梦想。”


肩扛青海 肩扛国家


运动员时期,苏伟夺得过全运会铜牌(十运会),那是青海省第一枚全运会马拉松奖牌;教练员时期,他又带出了冠军弟子仁青东知布(十四运),帮助青海在男子长跑、马拉松项目沉寂许久后再迎高光。


这位80后年轻教练的执教生涯始于青海,不过在全新的周期,他多了一个身份——国家队教练。


陕西全运会后至今,苏伟与弟子仁青东知布、马文良、拉先加就一直辗转于各地外训,麾下的20多名年轻队员没有了带队的主教练。


刚开始的日子,苏伟会为不同阶段的运动员远程出训练计划,由曹茉婕负责监管执行。


曹茉婕同样是青海功勋名将,全运会四块奖牌得主。经历产子复出、三个全运会周期的后,如今开始往教练员方向转变。


苏伟说:“老是我远程盯着,这样的日子长了也不行。一方面我不在这些队员身边,对每个人身体、训练的情况掌握不充分,远程安排计划是不尽合理的。另一方面,曹茉婕作为刚刚开始接触教练这个角色,需要历练。应该慢慢放手让她去做,不能老是护着。”


话虽如此,苏伟并未完全放手不管,而是每过一段时间会和曹茉婕沟通队员的训练情况,各方做沟通工作。在他的心里,这批人里说不定就藏着下一个仁青。因为就在四年前,仁青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要不是干体育,仁青现在可能还在青海的草原上。我告诉仁青不能焦躁,要感谢国家、省里的栽培,也感谢体育给他带来改变。”苏伟说。


谈及这位得意弟子,苏伟透露仁青东知布的能力水平相比全运会夺冠时候又涨了一截。“这是训练数据的体现,我才敢自信的这么说,并不是主观判断和猜测。”


当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苏伟不仅要对仁青负责,也要对与仁青一样的国家集训队队员负责。


“世锦赛新标出来以后,作为国家队教练我深感任务重、压力大。说实话,马拉松项目我们在国际上目前确实和强国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也是在一步步追赶。”


苏伟表示,不管是老一辈教练员还是自己,都没有放弃过冲击世锦赛、奥运会的舞台。


“你看上一届奥运会,世锦赛标是2小时11分30秒。当时感觉难度很大,但是到了最后我们也是满额参赛的,对不对。今年新标又出来了,2小时09分40秒,从目前情况来看,没有一个人达到标准,但这不能说明我们没有这个实力。”


苏伟分析道:“根据目前的训练情况分析,国内具备210水平的选手已经有五、六个了,距离2:09:40这个标也不远。只是因为种种因素,没有一场比赛让他们展现出来。”


从对谈中的话语,在任重而道远的言语中,苏伟其实对男子马拉松的现状充满信心。


作为新一代的马拉松教练员,他深知自身背负着的重担。在不止一个场和,他也多次表示希望把中国马拉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从我自身来说,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要加强学习。除了理论,包括和老教练去学习,这次外训同样是与马拉松发展先进的国家学习。”苏伟说。

2007年国家集训队在肯尼亚 苏伟



故事的地点拉回肯尼亚埃尔多雷特。


如果能够穿越时空,回望十五年前奔跑在这个小镇的青年。那个从青海走出,投身竞技体育的青涩年轻人。


十五年后,他还是穿着国家队队服、掐着秒表,有如看着当年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肯尼亚   队员   教练   集训队   全运会   教练员   青海   马拉松   国家队   运动员   国家   苏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