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妈妈在中秋节猛踹、掐脖儿子,隔代养育如何修复亲子之殇

小孩出生后的前几年,基本奠定了小孩的一生。

这段时间里,父母饰演的是主角、副角或是客串,将影响到小孩整个人生。

昨天晚上在家刷到一条视频:

一家三口正在餐厅用饭,妈妈一直在打小孩。

结果饭吃完了妈妈还在追着小孩打。

只见妈妈蓄着力猛踹小孩,一脚接一脚,每脚都用足了劲

甚至她还捂住小孩的嘴巴并使劲掐脖子。

直到小孩因窒息缺氧,整张脸憋得紫红,也没见妈妈有松手的倾向

最后要不是路人来阻止,无法想象这个疯狂的母亲会做到什么程度。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样猛踢、猛踹、猛掐、猛打,只是由于小孩没有听话,偷偷吃了口辣椒

相信屏幕前的你们,也会像众多网友一样脱口而出:

“这小孩肯定不是她亲生的......否则哪有亲妈对自己小孩下手这么狠。”

有些网友甚至猜测小孩是被拐卖的。

但真相出乎大家的意料,孩子亲爸矢口否认:

“小孩的确是妈妈亲生的,只不过从小是让奶奶带大的。”

网友们茅塞顿开:

妈妈对自己孩子像敌人一样拳脚相向,这或许就是所谓隔代抚育埋下的祸根。

网上曾有个热议:

“小孩如果从小和奶奶亲,长大之后和妈妈还会亲吗?”

最热门的回答,是一个姑娘说了自己的经历。

她从小在奶奶和外婆家轮流着住,7岁后回到妈妈身边但和母亲一点都不亲。

她也能明显感受到母亲也不怎么亲她、爱他。

因为适应了没有女儿的生活,母亲甚至觉得女儿在拖累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妈妈对生病的女儿也显得特别不耐烦:

每次当她一生病,母亲总会异常烦躁,给女儿一种“老是生病,烦死了!”的感觉。

由于不懂如何和女儿相处,所以母亲总觉得是女儿性格有问题,以至经常和别人诉苦:

“这孩子真怪,让人头疼!”

女孩用平静的文字诉说着她和妈妈充满“裂痕”的关系,特别是最后她那句无声的委屈:

“性格比我差的人多了去了,但别人家的父母怎么没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不好。”

看到这里,大家都为她感到心疼。

隔代抚育,毕竟还是隔开了2颗原本应该密不可分的心,最终留下一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妈妈和绝望、伤心的孩子。

而比起父母不知道怎样亲近小孩,很多小孩因隔代抚育,从此疏远、排斥、甚至仇视自己的父母

著名女演员倪虹洁曾在一档节目中哭诉:

她儿子从小是奶奶带大,因此跟奶奶特别亲跟她反而不亲。

在她离婚后和儿子的关系更是如同仇人。

不仅不叫“妈”,甚至还直呼其名地呵斥她。

儿子放她鸽子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而原因只是不想让奶奶生气:

我不吃倪虹洁的饭,我要吃奶奶做的饭。

倪虹洁面对和自己逐渐疏远的儿子,也是无能为力,只能暗自悔恨。

隔代抚育不仅隔开了两代人的空间距离,也隔开了小孩原应对爸妈的依恋。

父母陪伴不够,亲情大打折扣就算是血脉相通、脐带相连也没无济于事

我在没看到这些人的经历之前,从没想过:

隔代抚育的孩子,真的会和爸爸妈妈存在情感上的壁垒

彻底靠隔代抚育的爸妈,这辈子都没办法跟小孩确立亲密关系,基本只能悲痛的悔恨终身。

更恐怖的是隔代抚育为孩子之后教育埋下无法避免的祸根。

曾经有这样一对老夫妻:

老母因暴病身亡,老爷子因无自理能力最终在轮椅上郁郁而终。

两个老人死后多日,竟无人发现,就连遗书,都被灰尘盖满。

令人心寒的是,老人的儿子就住在同一个小区

儿子平时没有一通电话,常年不见,和老人关系疏远。

后来经过调查,才知道儿子从小就让祖父母隔代抚育。

从小就没情感链接,长大之后自然没有感激之心、敬畏之情。

大家都说儿子是白眼狼,却没人关注在孩子小时候,这对夫妻从没注入爱和关切。

还有个故事,是一名少管所的小孩说出了他的经历

1岁的时候,他父母就丢下他出去打工,他是奶奶一手带大。

奶奶只管他吃饱了没,穿的暖不暖,学校生活根本就没管。

胆小自闭的他,平时在学校只有被欺负的份。

后来他认了一个社会上的地痞当“大哥”,从此,变成了他欺负别人。

打人、赌钱、逃课、敲诈......他年纪不大,但没少干违法乱纪的事。

每次学校找他家长,他爸妈只会批评他、骂他。退学的时候,爸妈二话不说打了他一顿。

那次他对拿着皮带抽他的父亲怒吼道:

你算什么?有什么资格教育我?!

老话说得好:隔代抚育,早晚报仇

一点没错。

“白眼狼”和“恶魔”的身后都有类似的成长轨迹。

著名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说过:

“人性,是养出来的。”

教育,是需要良好的亲子关系做基础的。

小时候没有“基础”,孩子长大后你还想教育他?

百因必有果,父母的因就是孩子的果。

李玫瑾曾说,把“教育”改成“养育”,父母不养就没有育的资格

一语道破天机,隔代帮忙不等于隔代抚育。

两者的差别是:

前者,父母“甩手掌柜”,把小孩扔给老人;

后者,虽会把小孩给长辈照看,但仍会陪伴孩子并培养依恋情感。

长辈虽然可以帮忙照看小孩的生存起居,但真正的亲子育儿,是来自爸爸妈妈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

以前在一则新闻中,报道过一个非常睿智的妈妈。

她的工作需要她飞到世界各地出差,所以孩子只能让老人协助照看。

但这个妈妈从没觉得,有了老人自己从此可以当“甩手掌柜”了。

每次出差前,她都会在睡前抽空给小孩写封信留在家里,

通过书信和孩子沟通,从而弥补自己不能在小孩身边的遗憾,也算是陪小孩一起成长。

其中有4年她出差的频率非常高,期间她和孩子的互动信件达到了上千封,而且每封信内都别出心裁地创作了一些亲子的互动小游戏。

就是在这样精心的陪伴下,小孩完全没有因妈妈常出差、见不到妈妈而感到委屈和失望,反而和妈妈的关系更加深厚了。

这里再次想到李玫瑾教授的话:

“你的孩子,你就得自己养。

这个过程,是你得到教育小孩的心理资本的过程。

你要教育小孩、管小孩,你首先得有这个资本。

没有资本?那你就得去挣!怎么挣?当孩子出生时、折腾得你整晚睡不了安稳觉时,作为家长付出的辛劳和汗水,就是资本。”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有些父母总觉得小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扔给老人带也无所谓,不但乐得轻松,自己也有时间做自己的事,却不知:

孩子小时候和爸妈没亲近过,长大后更不会和爸妈亲。

相守的长度,和亲情的厚度成正比。

小时候不“育”,将来就没资格“教”。

抛开亲情,光谈教育只会留下冷漠和消极,这和教育的初衷截然相反。

育儿,就要认真、用心,这样才会培养出一个内心富足、身心健康的人。

记得女儿小时候,只要我一准备出门,她就开始焦虑,接着开始嚎啕大哭

后来长大了一点,她老是会问我,“爸爸我好想你啊,你啥时候下班啊?”

我知道女儿因见不到我而感到害怕。

爸爸妈妈几个小时不在身边,小孩都已无法忍受。

1年、2年,乃至是5年、10年,爸爸妈妈直接消失了,作为孩子会多么的绝望和无助啊。

有些父母会说:孩子嘛哭几天就没事了,过几天说不定就忘了。

的确,很多孩子后来是不哭了,但这并不意味孩子受挫的感情康复了

在孩子的心里,可能要哭上1个月、1年,10年甚至是一生。

入选全国教师阅读推荐书的《解码青春期》里有这么一段话:

作为父母,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真心,你才能获得孩子的真心。

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双向奔赴的。

所以各位父母们,隔代抚育绝对不能成为你们推脱责任的借口。

请记得:

育儿才是我们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

毕竟,你家娃,是投奔你来的,不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共勉!

喜欢的话请点赞、转发、分享,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金秋佳节话家常# #育儿# #0-6岁育儿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儿子   妈妈   中秋节   上海   亲子   奶奶   小时候   小孩   老人   母亲   女儿   父母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