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的美好时代

  一、霍顿时代
  97年世界杯预选赛兵败,戚务生下课,英国人霍顿成为了中国足球队主教练。此前,霍顿是国际足联的讲师,对中国队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霍顿可能是唯一一个让中国球员真正心悦诚服的教练,球员承认霍顿讲的许多东西是以前不曾接触过的。别看这些人能耐不大、水平不高,但一个个嚣张跋扈惯了,想让他们服气还真的不太容易。垃圾球媒对霍顿的评价所谓只懂个442平行站位完全是脑补出来不懂装懂的胡说八道,当年金州负伊朗的那场比赛就是以霍顿为主的国际足联讲师们专为中国足球设计的圣诞树阵型,可能这也是中国足协选择霍顿做国家队主教练的主要原因。霍顿主讲442 应该是他认为中国队更适合这样的阵型,这个也是足球的最基本阵型。
  作为国际足联的讲师,霍顿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基础理论更是中国足球所欠缺的,而且这个东西很多大牌教练懂归懂,但想讲的清楚就不一定了。霍顿的到来正是补足中国足球最大的短板,给中国队带来实质性进步的,可惜时间太短了。后来因为临时带队国奥队没能出线,霍顿下课了,他带来的很多东西因为时间关系也有很多被遗忘了。
  本来国奥队不出线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时间不对,所有人都明白01年是进军世界杯机会最好的一次。国奥队的失利暴露了霍顿最大的弱项-对临场局面以及整体形势不够敏感,这人足协对霍顿带国家队进军世界杯的前景产生了怀疑,加上垃圾媒体的有心鼓动下,于是霍顿下课了。
  霍顿与其说是一位教练还不如说是一位教授,不仅体现在知识丰富上,而且还有个小毛病-护犊子。霍顿不喜欢别人批评自己的队员,常常找各种理由顶回去,有时候甚至有点儿比烂的意思;霍顿也没有特别地去改变中国足球许多固有的东西,而是交给球员知识,让球员学会自己去思考问题,自然地转变。这些都让中国球员更愿意接受霍顿。霍顿带队也和老师对学生差不多,必要的考察肯定是有的,但基本挑拣不大,所以才会接受临时带队国奥,为自己的下课埋下了隐患。
  其实霍顿不只是通过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提高了球员对足球的认识、提升了中国足球的基础,带队成绩也还是不错的,战胜了已经多年不曾战胜的日本队、第一次赢得了中韩对抗赛。为了提高01年出线的把握就换掉了霍顿,这样做是不是值得,还是有疑问的。

  二留学匈牙利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曾派出一整支青年队去当时的足球强国匈牙利留学。从而开启了新中国足球的新篇章。
  同为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匈牙利人教的认真,中国人学的努力。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中国足球无论是实力还是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培养了一批后来赫赫有名的球员,这些球员后来又转岗为教练在国内开枝散叶。可以说,中国足球关于技战术的理论基础都是在那时打下的,并且时至今日也没有多少改变和进步。
  对那支球队成绩的记录,包括可以和欧洲青年强队一较短长,战胜过当时的亚洲强队印度队,世界杯预选赛惜败于印度尼西亚等。这些在那支球队留学以前肯定是难以达到的。其中,后来执掌中国足球多年被戏称为“老佛爷”的年维泗创造的单场跑动距离8940米的记录直到甲A伊始尚未被打破。
  这一时代,是中国足球第一个美好时代,也是唯一从实质上改变了中国足球实力和水平的时代,是中国足球发展的最重要时代。从匈牙利学来的足球知识加上后来从来指导女排的日本人大松博文身上总结的“三从一大”,就成了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基础。
  但由于当初球员以及教练员足球和文化水平都不高,能学到多少、掌握并能传承下去的又有多少,都不太好估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停滞的匈牙利足球都已经落后于现代足球的发展,同样基本原地踏步的中国足球的落后就可想而知了。


  三、施拉普纳时代
  随着高丰文89年带队冲击90年世界杯失利、90年国庆主场无缘亚运会四强,徐根宝带队冲击92年奥运会失利。中国足球首次把选帅的目光伸向了国外,并圈定了90年世界杯冠军西德德人选。在这种情况下,顶着德国年度十佳教练光环的施拉普纳于92年上任了。
  由于自身足球水平较低,国内对施拉普纳带来的很多很基础的东西都很新奇,而对于施拉普纳对于球队的改造又看不太懂。就像我们中国人理解不了为什么施拉普纳的年度十佳教练排名还在贝肯鲍尔之前一样(尽管这个是贝肯鲍尔亲口证实的)。施拉普纳在下课后一度被很多人称为水货、骗子,但多年后一位叫罗德里格斯的巴西教练却对那支球队的战术能力给予了很高评价。
  由于信息环境的闭塞,国内球媒完全是一群更注重花边的球盲,施拉普纳究竟为中国足球带来了哪些实质性东西我们并不清楚。当然也不再重要了,因为啥也没留下。关于施拉普纳中国球迷可能记住更多的是他的两句句话“豹子精神”、“如果你不知道往哪里踢,那就往对方门里踢”,这些在上任之初被媒体广泛吹捧的言论,随着施拉普纳的下课统统成为了笑柄。但我认为中国足球更应该记住的是施拉普纳的另外一句话“赵发庆和吴群立是球队的队长,只有他们有权力在场上批评其他球员。”
  那一届的国家队基本上可以说是上世纪牌面实力最弱的国家队,当年的国内足坛非常奇怪,23、4岁的都叫年轻球员而28、9岁的就已经是老队员。造成这种现象1运动医疗保健水平低,很多运动员身体损伤积累2从实战出发的训练思想实际应用成了靠实战训练。由于奥运会男足突然限制年龄,使得实战资源向更年轻的队员倾斜,造成最后球队主力阵容只有三人处在黄金年龄其中还包括一个多年替补的徐弢。
  即便如此,施拉普纳对于建队还是有自己的考量的,而不是简单地把一些好队友召集起来,至少他没有招入自己本身也评价很高的贾秀全和魏克兴,而这两人特别是魏克兴的位置球队也确实缺人。
  那个时代之所以是一个美好时代,因为那时候我们还知道自己水平低,应该向人家学习。而那以后,得力于球媒们的大肆鼓噪,中国足球圈的水平变得已经低到看不出自己水平比别人低的程度了:面对国际足联派来的讲师,国内的教练员已经大言不惭地说水平也不比自己强啥了;国内的球评更是恬不知耻地可以指导米卢、里皮了。继519、恐韩症之后,中国球媒再次向中国足球释放了强大的负能量。

  四、健力宝时代
  健力宝赴巴西留学的青少年足球队的组建是都是轰动足球界的大事,这代表着中国足球在筹备职业联赛的同时,继请进来之后又开始走出去了。似乎中国足球的发展由此进入了快车道,振兴指日可待。细心的球迷可能会发现日本足球的崛起基本就是这样的路线。
  尽管这支球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成材率并不高,除了个好粘球的张效瑞也没见比国内培养的球员控球能力强啥,即便张效瑞技术也不比当年的容志行等更好;再比如健力宝在组建球队时就存了把队员留下了组建球队参加联赛的私心。尤其是同龄人中有许多优秀球员张玉宁、孙继海、王鹏、陈东以及稍小一点儿的肇俊哲、郑智和所谓国安三少并没有入选,以健力宝队为班底组建的00届国奥队近半的主力不是来自巴西集训。但哪怕有当年这些被球媒吵得沸沸扬扬的问题,这毕竟还是走出了关键的一步,与此相比上述问题也不算什么。真正严重的问题被忽略了,并没有通过总结为后来的走出去留下宝贵经验。


  五、米卢蒂诺维奇时代
  米卢是接手英国绅士霍顿执教中国队的,也留下了中国男足难得的值得回忆的高光时刻。
  米卢在短短的执教时间内,向国人展示了他出众的球队管理整合能力和临场指挥艺术,这也是米卢多年来成功的经验。然而仅有这些想要在中国男足获得成功是不够的,米卢同样展示了其高超的应对外界环境的能力,尽管这些本不应该由主教练来做。
  当然 与其他教练不同的是,米卢并不是在男足刚挨了顿暴揍,老实眯着的至暗时刻接手的。当时在霍顿指导下男足成绩不错、心气正高,很多问题都有所暴露,为米卢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便利。

  小结、以上时代可以统称为依托于体委青训的时代

  虽然体委搞的青训规模较小,但是毕竟是接近免费的,可以让一些真正有天赋的孩子投入。后来产业化之后,各地体委抛弃了男足。青训靠私人足校,每年开销10-30万,就成了贵族运动,青训规模依然小不说。

  留学巴西也算培养了一些球员,但巴西先进的技术训练的方法我们并没有学会。就像这些年我请进了大牌的球员只是为了提高球队的实力,却没在他们身上学到如何训练和比赛;请了许多大牌教练,只是让他们去指导比赛,却没能学到他们对战术的理解。也没人系统总结这些东西。

  本身联赛的职业化与国家大规模长期的培训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国内教练带队不能放手交给外教去教且重复着国内以赛代练的落后训练方式。再次中国足球界存在认识的误区,认为实战了就会有经验,而实际上经验不只需要实战还需要总结。国内球员和教练最大问题就是缺乏总结能力,实际上就是缺乏学习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中国足球   国奥队   国际足联   匈牙利   时代   球员   中国   球队   教练   美好   水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