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方案引领者,汉威科技:车载及柔性传感器业务牵引新边际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国元证券 杨为敩

1.以传感器为核心,物联网解决方案引领者

1.1 深耕行业二十载,产品应用领域广泛

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耕行业 20 余年,是国内知名的气体传感器及仪表制造商、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成为以传感器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引领者,创造安全、环保、健康、智慧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公司成立于1998年,2009年于深交所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是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2011 年建立以传感器为核心,以智能仪器仪表为支柱、以系统解决方案的物联网为导向的三大版块,致力为万物赋灵,让生产和生活不断涌现新价值。

公司目前主要业务包括传感器、仪器仪表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物联网综合服务。

公司注重“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发展战略,主要是以传感器为核心,将传感技术、智能仪表技术、数据采集技术、地理信息和云计算等物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传感器+监测终端+数据采集+空间信息技术+云应用+AI”的系统解决方案,产品与服务覆盖传感器、工业安全、市政监控监测、环境监测、交通安全、智能家居与健康、软件系统及系统集成等多个领域,在所涉及的产业领域中形成了相对领先的优势。

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

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郑州、西安、重庆、沈阳、石家庄、哈尔滨、鞍山、苏州、济南、南京、福州、乌鲁木齐等三十余个城市设立客户服务中心或分子公司,构建全面的网格化客户服务网络,能够及时向客户提供技术领先、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坚持交流合作,打造技术领先优势。

公司建设了以汉威研究院为核心,涵盖北京、上海、深圳国内研发中心和美国、德国、新加坡海外研发中心在内的全球研发创新体系,并始终坚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了全面互动的科技创新生态圈。

1.2 股权结构稳定,为公司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任红军和钟超,两人为夫妻关系,分别持有公司 16.30%和 4.67%的股份,此外钟克创与钟超系姐弟关系,持有公司 0.95%的股份,公司股权相对集中。

股权激励稳定核心队伍。

公司于2021年9月17日召开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和第五届监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向激励对象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议案》,确定以 2021 年 9 月 17 日为授予日,以 11.95 元/股的授予价格向符合授予条件的 102 名激励对象首次授予 530.00 万股限制性股票,占公司股本总额的 1.63%。

实施股票激励计划,有利于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经营者个人利益结合,稳定核心队伍,为公司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公司领导技术能力显著。

公司董事长任红军是汉威科技集团的创始人,高级工程师,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多门类传感技术、探测器及系统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主持了 11 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项目的实施,开发的气体传感器产品或填补了国内空白,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知名的气体传感器研究及应用专家,也是我国气体传感器研发生产的开创者之一,将带领公司朝以传感器为核心、国内领先的物联网企业的目标持续奋进。

1.3 营收稳步增长,三费管理得当

收入稳步提升,净利润扭转盈亏。

公司近年来营收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实现营收 23.16 亿元,同比增加 19.32%,2022H1 实现营收 11.81 亿元,同比增加 7.22%。

2020年以来,热电堆事件结束后公司调结构、塑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内生增长动力强劲,整体业务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归母净利润由亏转盈,2021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26318.68 万元,同比增长 28.05%,2022H1实现归母净利润 14425.32 万元,同比增长 3.83%。

盈利水平较为稳定,三费管控得当。

2020年以来公司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较为稳定,2022H1 销售毛利率为 32.95%,销售净利率为 14.33%,公司盈利能力较为稳固。

从三费率看,公司费用率管控水平较好,2017年三费总体占总营收的26.70%,2022H1三费总体占总营收的 14.87%,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财务费用率变化明显主要系公司融资结构及规模变化所致。

三大业务板块毛利率保持高位,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为主要收入来源,智能仪表有望成为业绩增长新动力。

2022H1公司的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和公用事业业务受到疫情影响,项目施工、验收滞后,业绩有所下降,分别实现营收 2.79 亿元和 3.32 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 23.62%和 28.11%,由于公司的公用事业业务旨在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通过投资、建设、运营供水及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为民众提供质优、经济、便捷的公用事业服务,所以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仍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此外,公司三大业务毛利率常年保持高位,2022H1智能仪表毛利率上升明显,为 35.14%,随着国产替代的机遇到来,有望支撑公司业绩继续增长。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公司近年来研发支出保持较高水平,2022H1 研发支出 7760.53 万元,占总营收的 6.57%。研发人员持续增加,由 2017 年的 520 人增加至 2021 年的 842 人,研发人员占比由 25.97%上升至 32.26%。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和研发投入保持稳定上升趋势,体现出公司对于研发创新的重视。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公司共有专利总数 671 项(其中发明专利 108 项),软件著作权 668 项,商标 103 项,产品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42 项,其中 17 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5 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传感器业务优势突出,客户合作助力长期发展

2.1 传感器市场持续增长,公司稳居国内气体传感器市场龙头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具有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的特点。

从传感器的产业链构成来看:传感器的上游为各种原材料,包括芯片、电路、电源等不同类型的元件;中游为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包括电容式气压传感器、红外气体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等;下游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电子、通信电子等领域。

根据 CCID 数据,目前中国传感器在汽车电子、工业制造、网络通信、消费电子及医疗电子中应用较为广泛,其中,汽车电子占比最高,占比达 24.2%。

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将超 2000 亿美元。

全球传感器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18 年全球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为 1393.2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将增长至 2032.2 亿美元,2018-2023 实现 7.84%的 CAGR。

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

根据亿渡数据显示,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从 2017 年的 1687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2953 亿元,2017-2021 实现约为 15%的 CAGR,并且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和人工智能、物联网、5G 等前沿科技的不断发展,预计 2026 年将达到 5942 亿元,持续高速增长。

目前,国内传感器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型向新一代智能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也标志着国内传感器产业正在向 MEMS 传感器、柔性传感器等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领域发力,为行业发展创造新的广阔空间。

市场格局日趋成熟,公司领跑气体传感器市场。

从竞争格局来看,我国传感器行业 TOP5 占据了国内传感器市场 40%以上的份额,行业竞争格局逐渐成熟。

而从气体传感器市场竞争格局看,根据赛迪顾问 2022 年十大气体传感器企业评选数据,依 据业务规模、创新能力、应用领域三大指标,及十余项二级指标,按权重分配评分排名,汉威科技公司稳居国内气体传感器领域龙头地位,将持续保持自身优势。

2.2 政策利好行业发展,智能汽车推动需求快速增长

国家政策持续助力,传感器国产替代迎来机遇。

2021年 1 月,工信部发布《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提出,“重点发展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高灵敏度的敏感元件,温度、气体、位移、速度、光电、生化等类别的高端传感器”。

2021年 12 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增强传感器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能力。

传感器作为物联网各大场景感知层的重要一环将会进一步走向高端路线,在政策加持下迎来国产替代的新机遇,掌握核心技术、产业链自主可控的传感器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下游应用带动需求增长,汽车传感器应用市场广阔。

随着以人工智能、5G 通信、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智能化时代到来,传感器作为重要的元件,在智能家居、汽车电子、智慧医疗、智慧工业等物联网各细分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其中,传感器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最为瞩目。

“双碳”政策叠加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汽车电动化趋势明显,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根据中汽协数据,截止 2022 年 4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 20%,带动汽车传感器整体需求持续扩张。

此外,根据亿渡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从 2017 年的 157.3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263.9 亿元,CAGR 为 13.8%,预计 2026 年将达到 496.5 亿元。

2.3 产品布局丰富,客户合作深化

传感器是公司旗下最具成长性和价值的核心业务板块之一,形成了领先的传感器技术平台。

公司集传感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掌握厚膜、薄膜、MEMS、陶瓷等核心工艺,产品覆盖气体、压力、流量、温度、湿度、光电、加速度等门类,主要由公司旗下子公司炜盛科技、山西腾星、苏州能斯达、深圳汉威等组成。

通过二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围绕敏感材料的制备技术、生产的工艺流程、芯片的设计研发以及后端的封测形成了公司的传感器技术平台。

公司作为国内最早能够生产六大门类气体传感器的企业,多年来利用技术平台优势不断进行原有产品的升级迭代和新产品的技术研发,为下游的仪表和物联网技术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推动传感器板块业务的快速发展。

多种产品与大客户建立合作联系。

安防领域,公司产品延伸至智能安防等高附加值领域,实现向华为、小米等头部客户批量供货;家电领域,公司持续深化与美的、海尔的合作,并成功入围格力、海信等重点客户的供应商体系;

汽车领域,公司通过发挥气体、压力、温湿度、光电等传感器产品的技术及组合优势,陆续取得部分车企定点,并积极推进更多车企的交流与定点合作,加快车载业务发展速度;

新能源领域,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的热失控安全监测领域能够提供成熟的技术产品,目前已实现批量稳定供货。

拓展柔性传感器应用场景,与小米等知名企业展开良好合作。

公司控股子公司苏州能斯达积极拓展柔性微纳传感器的应用场景,不断优化“柔性感知技术+采集系统+人机交互”的解决方案。

2022 年,苏州能斯达将与小米科技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积极拓展柔性微纳传感技术与消费电子、AIOT 的应用融合,将柔性感知技术与小米科技的智能物联网终端产品相结合。

目前,苏州能斯达销售收入大幅增长,订单饱满,柔性微纳传感器已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有明确的应用,并与小米科技、九号科技、科大讯飞、深圳科易机器人等积极开展业务合作,后续发展空间广阔。

深化布局汽车电子领域。

2021 年公司通过车规级 16949 体系认证,陆续取得部分车企定点。此外,2022 年公司增资新立汽车电子(台州)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展汽车电子空气类传感器业务,丰富公司产业生态圈,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促进公司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3.智能仪表迎来快速发展期,优势产品市占率加快提升

3.1 仪器仪表行业迎来国产替代契机,智能化需求带来市场规模增量

智能仪表是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检测与控制的基础手段和设备,是用来检出、测量、观察、计算各种物理量、物质成分、物性参数等的器具或设备,是国家重大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智能仪器仪表行业产业链分为三个环节,上游参与者为金属材料、电子元器件供应商,中游为智能仪器仪表制造商,下游应用领域包含传统行业(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等)和新兴行业(新能源、轨道交通、环保与节能减排)。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通信技术、测量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智能仪表的科技含量与创新水平将持续提升。

智能化需求带来市场规模增量。

2017-2019 年,全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营业收入逐年下降,2020 年有所回升,实现 7660 亿元,同比增长 5.76%,2021 年增幅较大,实现 9101.4 亿元,同比增长 18.82%。

未来随着下游新能源、污染治理、轨道交通、智慧农业等产业向智能化转型,仪器仪表智能化需求有望大幅增长,将为中国智能仪器仪表行业创造新的市场空间。

图 20:全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营业收入逐年下降,2020 年起有所回升

系列政策出台,助力国产替代进程。

2020 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强我国企业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在此背景下,仪器仪表行业迎来了广阔的国产替代契机。

近年来,我国密集出台涉及仪器仪表行业及相关应用领域的产业政策,根据 2020 年发布的《加强“从 0 到 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我国将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端通用科学仪器的设计研发,培育具有原创性学术思想的探索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聚焦高端通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研究,推动高端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快速发展。在政策支持下,我国本土企业有望突出重围,实现国产替代。

3.2 新《安全生产法》带来业务契机,产品需求持续走高

新《安全生产法》推动智能仪表业务增长,公司优势领域市场占有率有望加快提升。

安全成为各行各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刚需,2021 年颁布的新《安全生产法》也对新发展阶段的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燃气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推动燃气行业、餐饮业等用气的生产经营企业对安全仪表的需求度快速提升。

公司在气体传感器、燃气监测传感器、安全类智能仪表领域处于市场龙头地位,市场占有率有望加快提升,预计未来 2-3 年公司安全相关产品和方案将延续需求旺盛的趋势。

公司智能仪表品类多样,持续推进工商业安全仪表业务。

公司依托传感器核心技术,研发生产了多样化且种类齐全的智能仪表,主要产品包括探测器、报警控制器、便携式检测仪、家用检测仪及酒精检测仪等门类,广泛应用于工业安全、市政监测、环境监测、燃气安全、智能家居与健康等领域,客户基础广泛。

此外,公司紧抓国产替代机遇,基于领先的技术产品优势,加快业务生态整合,持续推进工商业安全仪表的全景产品链升级迭代。

目前,公司工业安全仪表产品成功入围中海油三年框架,并中标海上平台招标项目,实现“三桶油”全覆盖,彰显了公司的技术实力和品质水平。

4.打造物联网产业链生态,消费升级提升市场需求

4.1 物联网未来市场空间广阔,解决方案和产业生态为重点目标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是在互联网和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将日常用品、设施、设备、车辆和其他物品互相连通的网络。

物联网可以催生芯片、传感器、远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技术集成以及创新应用等方面的价值创造,通过传感器、嵌入式芯片、RFID 标签、广域传输网络的布设实现生产线上的智能感知与决策,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助推消费升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及人民生活质量。

目前物联网产业链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组成。感知层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识别、信息采集处理和自动控制,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递、路由和控制,包括延伸网、接入网和核心网;平台层包括软件、全栈性能管理、开发者工具、分析工具、传感器分布网络、网络连接、信息安全、开源平台。

随着产业不断发展,玩家持续增多,角色界限开始模糊。

全球物联网连接数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根 据 GSMA 发布的 《Themobileeconomy2022》报告显示,2021 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达到 151 亿,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规模将达到233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45%。其中,2021 年全球蜂窝物联网总连接数达到 20.99 万亿,预计到 2025 年,全球蜂窝物联网总连接数规模将达到 40.75 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8.04%,物联网领域仍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未来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2016 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为 9420 亿元,2021 年增长至 18500 亿元,实现 14.6%的 CAGR,预计 2022 年突破 2.1 万亿元。此外,物联网连接数从 2016 年的 9.1 亿个增长至 2021 年的 47.3 亿个,实现 39.0%的 CAGR,预计 2022 年达到 53.9 亿个。

随着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下游应用场景的持续推进,物联网行业市场空间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解决方案和产业生态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目标。

2021 年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指出,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家居等重点领域,加快部署感知终端、网络和平台,形成一批基于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具有大规模推广价值的行业解决方案,有力支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还指出,鼓励龙头企业围绕感知终端和平台开发通用化、系列化软硬件产品,从单点发力转向生态体系构建,推动物联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由此可见,成熟的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和完善的物联网产业生态,将成为当前以及未来物联网行业发展的重点。

4.2 政策加码物联网发展,消费升级提振需求

政策推动物联网产业升级。

物联网近年获得了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工信部、国务院等多部门持续发布支持物联网发展相关政策,2016 年《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指出,要积极推进物联网发展,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2020 年《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指出,要围绕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大方向推动移动物联网创新发展,深化移动物联网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领域应用,助力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增强城市韧性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并推广移动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儿童及老人照看、宠物追踪等产品中的应用。

消费升级持续提升产品需求。

消费升级带来的智能化需求正在赋予家电、家居、汽车等领域更大的创新升级空间,车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领域需求激增,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带来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1)智慧城市:我国智慧城市市场支出规模持续增长。智慧城市是我国物联网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2020 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支出规模达 25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1%,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 5G、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智慧城市规模将不断扩大。

2)智能家居:预计 2023 年全球智能家庭消费支出总额为 1550 亿美元。近年来,智能家居以其智能化、便捷化的家居体验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作为物联网应用落地较为成熟的领域,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市场规模迅速扩张。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预计 2023 年全球智能家庭消费支出总额为 1550 亿美元。

图 25:2023 年全球智能家庭消费支出总额达到 1550 亿美元

3)车联网: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

车联网是物联网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重要应用场景,根据亿欧智库的数据显示,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高速增长。2015 年车联网市场规模达到 442 亿元,2020 年车联网市场规模达到 1637 亿元,CAGR 达到 29.91%。

4)可穿戴设备: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保持增长趋势。

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对人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IDC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2021 年中国可穿戴市场出货量近 1.4 亿台,同比增长 25.4%。

4.3 打造三大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生态

公司祥云物联网平台为物联网行业应用客户提供设备接入、应用管理、设备管理、数据挖掘等全方位平台服务。

以传感器技术为核心,公司研发生产了多样化的智能仪表作为不同场景的感知硬件终端,将感知信息通过 NB-IoT 等多种通讯手段传输至公司研发的物联网监控系统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形成可视化展现和智慧化应用。

目前,公司在智慧安全、智慧城市、智慧环保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物联网下游行业有充分的理解。

1)智慧安全系统解决方案:

智慧安全系统解决方案主要面向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矿山、制药、食品等领域,致力于为各类工业客户提供安全管理监控一体化解决方案,由硬件监控设备和系统软件共同构成完整的安全管理监控平台。

近年来,公司构建并优化了 HSSE 安全防控与应急管理一体化平台、智慧园区综合信息化共享平台等系统的建设,形成了 toB 和 toG 业务生态圈,同时,公司持续加大集团化客户开拓力度,不断提升安全系统集成类业务比重,“三桶油”等集团化客户订单量明显增长,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业绩取得显著提升。

2)智慧城市系统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系统解决方案业务综合了多门类物联网技术,依托“传感器+监测终端+数据采集+空间信息技术+云应用”系统,面向燃气、水务、热力、市政、园区、楼宇等领域,提供集管网 GIS、信息采集、运营管理为一体、垂直贯通的“感知+应用+云平台”物联网解决方案。

近年来,公司建立起以智慧运营、SCADA 系统、管网安全监管平台、IoT 全生命周期维保平台等为主的燃气信息化解决方案,不断打磨优化智慧水务、智慧热力管控一体化平台,努力推动从水务、热力信息化到水务、热力智慧化能力的提质换挡。

3)智慧环保系统解决方案:智慧环保系统解决方案致力为客户提供“第三方检测

在线监测-废气废水处理-智慧环保系统运维”闭环业务生态的环保系统解决方案,为企业、政府提供大气监测、污水及垃圾渗滤液处理、有机废气治理等一体化的环保服务。

近年来,公司运营服务业务中标邵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 3 年运营服务合同,实现了在生活垃圾填埋场全量化治理技术上的突破,有利于公司在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治理的集中期获取更多订单;VOCs 治理业务中标了鲁南制药、以岭药业二期等项目,进一步巩固了在制药废气治理行业的地位。

打造物联网产业生态圈。

整体来看,公司基于传感器核心技术优势,赋能仪表产品不断升级迭代,仪表产品能够发挥传感器创新优势同时产生数据上传到物联网平台,仪表和物联网的发展又能够滋养传感器,助力传感器产品的研发,所以传感器、智能仪表、物联网三大业务之间彼此赋能,打造形成了公司完整的物联网产业生态圈及核心技术平台硬实力。

未来,公司将紧跟数字经济时代步伐,加快传感器、智能仪表等物联网关键产业、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纵深发展,实现发展质量和速度的双提升。

5.盈利预测与估值分析

5.1 核心假设

公司以“成为传感器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引领者”为产业愿景,形成以传感器为核心、扩展到下游仪器仪表、物联网平台和行业应用的完整物联网生态圈,各业务品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赋能。

未来随着国产替代进程的持续推进和汽车电子等应用场景落地,公司将稳固行业领军地位,持续提升自身盈利能力。

我们预测公司 2022-2024 年仪器仪表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25.05%、26.85%和 25.88%;公 用事业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3.90%、27.02%和26.68%;传感器业务同比增长50.00%、40.00%、35%。

5.2 盈利预测

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收入分别为 28.69 亿、36.40 亿、46.00 亿,实现归母利润 3.30 亿、4.35 亿和 5.68 亿,对应 PE17.75、13.47 和 10.32。

因为四方光电和大立科技的产品及战略与汉威科技具有相似性,所以被选为可比公司。四方光电也是专业从事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布局车载传感器业务,与汉威科技相比具有较大相似性。

大立科技专业从事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红外热像仪、红外热成像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部分产品应用与汉威科技产品应用相似。相较可比公司,存在一定估值优势。

6.风险提示

疫情反复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业务拓展不及预期风险。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精选报告来自【远瞻智库】或点击: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战略报告|管理文档|行业研报|精选报告|远瞻智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传感器   业务   柔性   边际   气体   解决方案   智慧   领域   方案   行业   产品   技术   科技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