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密林深处的美食

本文转自:美食台

农历八月,暑气尽,湿气在地表凝结成了明显的露珠。正值白露节气,今日一过,天就完全转凉了。

内蒙古根河市,中国最冷的城市,清晨四点,薄雾笼罩着北大兴安岭,久久不散,兴安岭漫长寒冷的季节即将拉开序幕。

生活在这里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兴安岭茫茫林海中,以狩猎为生,与驯鹿为伴。

半月前,部落中最德高望重的传奇百岁老人玛丽亚·索逝世,她是部落的精神图腾,也是迟子建老师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主人公的原型。

索玉兰在林中召唤驯鹿

美食台曾到根河拜访玛利亚·索的小侄女索玉兰,听她讲她的家族、她的驯鹿。原始狩猎文明的荣光已逝,幸运的是,故事还在。

“我不愿睡在没有星星的房子中,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

迟子建笔下这个追逐着星星与驯鹿脚步的部落,就是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鄂温克族的分支“敖鲁古雅鄂温克”,也称“使鹿鄂温克”。

“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三百多年前,鄂温克族最遥远而神秘的一个支系驱使着驯鹿,从贝加尔湖、北室韦等地迁至额尔古纳河流域,最终留在了大兴安岭密林深处、根河最北的敖鲁古雅河畔。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终生生活在大兴安岭茫茫林海中,以狩猎为生,也是中国唯一自然牧养驯鹿的游猎部落。

驯鹿饮清泉,食苔藓,在鄂温克人眼中,它们是最洁净的生灵。鄂温克人循着驯鹿寻找苔藓的脚步,随季节迁徙部落,一年中的搬迁有一、二十次之多。

用桦树皮制作工艺品

密林深处的他们鲜少与外界联系,生活用品取之自然。他们以兽皮制作鞋帽、衣物与被褥,换取人与驯鹿必需的食盐。

他们用桦树皮做皮蒌、皮船、婴儿床、小摆件,以兽骨做首饰。

撮罗子

撮罗子

他们居住在“撮罗子”中,当地也称“仙人柱”。由三五根松木杆搭建出小小的尖顶帐篷,冬被兽皮夏被桦皮,就地取材便于拆搭,粗糙豪放却能保证冬暖夏凉。

撮罗子之上从不封顶,夜间炊烟升腾之处,便是大片星空。

对鄂温克人来说,万物皆有灵。他们仰赖自然为生,同时敬畏自然。祖祖辈辈保留着最原始的游猎生活,世世代代遵循着自然法则。

他们以渔猎为生,却不猎怀孕母兽与幼崽;他们懂得保护林木,用来生火的柈子都是“风倒木”;他们驱使驯鹿,也以驯鹿为伴;他们敬畏火神,营地的火从来不会熄灭,甚至还会把一团火作为嫁妆送给出嫁的女儿。

他们在密林中安居一隅,避开两次工业革命。直到20世纪现代文明的车轮碾进大兴安岭,历经三次迁居,他们离开原始森林,如今生活在根河市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

2003年,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上缴猎枪,“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彻底告别狩猎生活。

如今分布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饮食结构偏向草原民族。生活在嫩江及其支流地区的鄂温克族,仰赖丰沃的水土资源,耕种粮食、培育瓜果,过着狩猎兼事农耕、采集的农猎生活。

而生活在大兴安岭西北森林地区敖鲁古雅鄂温克,保留了最古老的狩猎、渔猎、牧养驯鹿的生活。烤面包、稀奶油、肉干、各种灌肠、烤肉、鹿肉(非驯鹿)构成了他们的日常饮食。

“列巴”也称“格列巴”,即烤面包。方便携带又耐储存,成了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最传统、常备的口粮。

列巴口味有甜有咸,索玉兰做的糖列巴会比咸列巴复杂一些。发酵靠经年使用的一块老面头,取部分老面加温水,搅开泡软。然后拌入盐、鸡蛋液、白糖、小苏打。

驯鹿秋日交配,五月到十月底哺乳,在列巴面团中加入一小杯鹿奶,就成了驯鹿哺乳期特别的礼物。

发酵好的面团放入松木炭火中烘烤,敖鲁古雅人称“打列巴”。

打一只列巴需要大概20分钟,要时不时翻动让每一面都烤到,还要在表面勾几个洞放气。这是索玉兰的姑姑玛利亚·索传授的诀窍。

完美的列巴要有均匀规整的金黄色,中间蓬松,边缘焦脆。打好的列巴能放上很长时间,是索玉兰一家必不可少的主食。

山丁子

稠李子

夏末初秋野果成熟,漫山遍野的“吉特”(蓝莓)、“牙格达”(红豆)、“乌利特”(山丁子)、“音额特”(稠李子),成了鄂温克人食谱中的最佳调剂。

笃斯,生长在大兴安岭地区的野生蓝莓

鄂温克人称“吉特”

鄂温克人口中的“吉特”,不同于我们常见的蓝莓,而是一种更小、更紫的野生果子,当地人也称“笃斯”,白露前后正是收尾季节。

笃斯味酸,空口吃酸倒牙,鄂温克人将采回来的蓝莓放在水里煮沸,细细捣碎,再加进白砂糖熬煮至粘稠做成果酱。

笃斯果酱和列巴一样,可以保存很久,适合频繁迁移。煮好后封在罐中或桦树皮桶内,埋在地下,待天冷取出,不仅酸甜味美,还有酒的醇香味道。

列巴搭配野果做的果酱,或是涂抹上自己调制的稀奶油,便是鄂温克族常吃的主食。

罕达犴(驼鹿)也曾是鄂温克人的狩猎对象

与驯鹿并非同种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不事农耕,以狩猎为生。山中野物如罕达犴(驼鹿)、鹿、狍子、野猪、熊、飞龙(花尾榛鸡)、灰鼠(松鼠),都是他们狩猎的对象。

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被用来生食,这是为了保护眼睛。其他部位的鲜肉或煮食,或烤食,有剩余便晒成肉干储存。

鄂温克人晾晒肉干

五月下旬到九月份,山中温度较高,阳光充足,正是做肉干的好时候。鄂温克人会在篝火上方搭起横杆,用烟熏肉,不招蚊虫。

肉干分熟肉干与生肉干两种。将肉煮至七、八分熟,切成小段,放在桦树皮上摊开晾晒,是熟肉干。鲜肉切成长条,加盐搅拌揉搓,腌透后挂在松杆上风干半个月,生肉干就做好了。

沿河迁徙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记录了这样一个片段:“我们把狗鱼喂给猎犬,将大个的蛰罗鱼切成段,撒上盐,用桦树枝穿上,放到篝火中旋转着。很快,烤鱼的香味就飘散出来了。”

鄂温克族保留了最初的渔猎传统,捕来的鱼除了借篝火烤食,还会用来清炖,一点葱一点盐,原汁原味。

敖鲁古雅鄂温克是最接近神明的部落。有人说,“有鄂温克人的山岭,从来没有发生过火灾。在鄂温克猎民的枪口下,大兴安岭的野生动物也从来没有一样绝迹。无论出走多么遥远的驯鹿,在鄂温克人的召唤下,总能平安归来。”

白露过后,候鸟开始南飞避寒,迁徙是这个时节自然界最突出的生命景观。但是对于鄂温克人来说,有森林和驯鹿的地方,才是永远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鄂温克族   额尔古纳   大兴安岭   鄂温克   玉兰   部落   驯鹿   肉干   古雅   桦树   密林   中国   深处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