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蒲扇,一个夏天卖出20万把

通讯员 李康

在湘西凤凰县吉信镇喧闹的集市上,黄明芳是当地苗族村民最为熟络的面孔,迎面而来的村民通常都会热情地叫一声“师傅”。

吉信镇距离凤凰古城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当下正值暑期的旅游旺季,凤凰古城的吊脚楼、老水车吸引了国内游客前来一睹湘西风情。但与古城人民热衷于开民宿、卖特产相比,镇上的苗族村民却另辟蹊径,靠着勤劳双手为自己编织出了一条新的产业——蒲编。

苗族人家一直以心灵手巧著称,擅长制作各种手工艺品,苗绣、银饰、竹编在古城随处可见,但在20公里外的吉信镇,蒲编则是最兴旺的手艺活。

2016年,从广东打工回来的黄明芳,因照顾孩子留在了老家,开始在镇上做一些手工零活,也成了当地最早从事蒲编的师傅之一。

最近两年,吉信镇的手工蒲扇通过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走出了大山,也意外地带红了当地的蒲编产业,学习蒲编的村民也越来越多。“他们跟我打招呼,一口一个师傅,好些都认不全。”黄明芳说,“前前后后培训过几十位,都是附近村子里的老乡。”

(在吉信镇的苗族村子里,黄明芳与老人们一起编织蒲扇。摄影 王鑫)

失传40年的手艺

凤凰县气候温热,多山川河谷,吉信周遭的山上就盛产一种亚热带植物——棕树,这正是编织蒲扇的主要原材料。

当地的苗家也一直都有竹编、蒲编的传统,在沈从文《边城》《萧萧》等名篇中就多次出现过关于“蒲扇、背篓”描述,很多村民直到现在还是习惯于背着一个背篓去镇上赶集。但在黄明芳返乡之前,蒲扇的编织手艺在当地几乎绝迹了。

今年40岁出头的舒立俊是镇上一家蒲编工厂的负责人,也是当地的行业带头人。在2015年之前,舒立俊还在深圳打工,同样因为家庭原因,舒立俊决定返乡创业:“结婚有了孩子就不能在外漂着了”。

几经尝试之后,舒立俊还是决定从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寻找突破口。为了调研市场,他还专门去了一趟义乌小商品市场,发现传统的手工蒲扇在义乌很受客商们欢迎,于是就决定专门做蒲扇。

从义乌回来之后,舒立俊很快被浇了一盆冷水,因为蒲扇的编织手艺在当地基本失传了。

“吉信处于山区,交通不便,蒲扇打不开销路,大家就没有动力,慢慢就没人编了。”舒立俊说,老一辈手艺人都上了年纪,普遍都60多岁了,手艺失传差不多有40年了。

为了把蒲编的手艺找回来,舒立俊前后多次深入苗族村寨,拜访请教当地的老手艺人,才把蒲编的手艺重新拼凑了出来。

“这些老师傅年龄最大的已经82岁了,过去太久了,他们也记不清蒲扇该怎么编了,只会起头不会收尾。”舒立俊说,这个过程中唯一找到的一把样品,还是从老师傅的床底下翻出来的。

十几次改良创新

蒲编手艺找回来之后,舒立俊立刻开始招募年轻的手工艺人,黄明芳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舒立俊的团队。

“最初只有两三个师傅,产量不算多,但是压力很大。”舒立俊说,最头疼的还是销路,到底能不能卖出去,心里没底。

因为紧邻凤凰古城,舒立俊首先盯上的就是景区市场。为了开拓客户,他先后跑遍了乌镇、婺源、张家界、黄山等一众景区,但一直没有太大突破。景区客户的订单量都很小,每次进货只有10把、20把,最多100把,凤凰古城一年到头也就卖个几百把,最多能保证不亏钱。

线下的销路跑不通,舒立俊想到了电商,一开始也做得不顺利,直到2019年,舒立俊辗转认识了在义乌做电商的赵磊。赵磊是拼多多商家“悦小七”的创始人,从事电商创业十几年,主要经营各种手工艺品。

在拼多多上线之后,吉信蒲扇的销量迎来了突破,单日的销量很快达到数百把,黄明芳和几位师傅即使连轴转还是供不应求,以至于有时不得不紧急撤掉产品链接。

稳定的销路也让舒立俊有了底气,他与合伙人一口气贷款了30万,打算扩大培训提高产能。村民们一开始并不买账,因为当地从来没有人做过电商,都觉得不靠谱。

为了吸引村民参与培训,舒立俊承诺只要来听课就管饭,但很多村民只是饭点的时候来蹭一碗米粉,吃完就走了,搞得舒立俊哭笑不得。

随着订单量的持续增加,村民的态度开始发生了转变,因为蒲扇给黄明芳们带来了肉眼可见的不菲收入,再加上当地政府的鼓励,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参与其中,并出现“亲戚带亲戚,村民带村民”的现象。

蒲编队伍拉起来之后,新的挑战又接踵而来。由于失传太久,当地蒲编手艺的手法和设计都远远滞后于市场。经过最初的快速增长之后,蒲扇订单量很快触达了瓶颈期。

“从店铺的消费数据来看,蒲扇的用户普遍集中在北上广深,而且大都是年轻人。”悦小七的店铺负责人刘俊鹏表示,年轻群体更追求新潮,传统手工艺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年轻人的喜好。

在悦小七的拼多多店铺中,一款采用靛青棉布制作的香包一直卖得很好,刘俊鹏从这款产品中汲取了灵感,建议舒立俊可以在蒲扇的包边中加入靛青、蓝染的元素,没想到大获成功。

除了包边上的设计创新,舒立俊还会定期采购市场上的新式蒲扇,与师傅们一一拆解,探索新的编织手法,前前后后迭代了十余次,才确定了如今的样式。

“从来没想过,蒲扇还能这么编。”黄明芳也对改良之后的手艺大为肯定,“现在的扇面更光滑,包边用了织锦,手柄增添了平安扣,真的很时尚。”

一个夏天卖出20万把

现在,舒立俊最怕的就是接到刘俊鹏的催货电话,7月中旬就承诺给“悦小七”的订单,到月底还没有备齐。

最近两年,受疫情影响,舒立俊此前开拓的景区客户陆续停止了进货,“现在只有一位客户还在订货”。但电商的订单不降反升,去年一个夏天就卖出了20万把,今年受高温影响,仅6月份的订单就增长了三成左右。

“我们现在是全年都在干,冬天备货,夏天卖货。”舒立俊介绍,蒲编师傅有80人左右,初学者还有20多人,培训班也一直都没停过,但人手还是不够。

村民们还在市场导向下形成了不同分工,有的专门上山采摘棕树叶,有的负责棕树叶的蒸煮晾晒,有的负责蒲扇包边的加工,已经形成了一条集采摘、蒸煮、晾晒、编织和包边等工艺于一体的产业链,整个镇上参与进来的村民可以达到数百人。

这些村民大都是村里的宝妈和阿婆,因为需要照顾孩子才留守在家。“编蒲扇不仅可以挣一份收入,还不会耽误家务和农活。”黄明芳说。

虽然是日常的兼职,但村民的收入却不错,一个熟练工的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左右,而收入最高的则是黄明芳同村的一位姐妹,月收入最高超过5000元。另外,黄明芳还专门为当地的残疾人办了培训班,前后培训了20多位残疾人,也帮助他们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吉信蒲扇的手艺前后迭代了10余次,图舒立俊为村民讲解新的编织手法。摄影 王鑫)

今年以来,刘俊鹏运营的拼多多店铺也多了一些新变化,“悦小七”被赋予了“品牌”黑标,成了平台认定的品牌店,这也意味着吉信蒲扇有了更多被消费者认知的机会。“入夏以来,店内手工蒲扇、麦秸扇等订单增幅非常明显,今年扇子的销售额预计可以破千万。”刘俊鹏表示。

据了解,此前不久,拼多多启动“2022多多新匠造”行动,重点聚焦乡村手工产业,通过流量扶持、品牌打造、电商培训等一揽子措施,推动乡村好物实力“出圈”,带动村民创富增收。

(一审:周月桂 二审:李志林 三审:金中基)

[责编:王亮]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蒲扇   凤凰县   湘西   苗族   义乌   镇上   手艺   笔下   村民   师傅   手工   订单   夏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