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影单:武侠电影看什么(一)

武侠片是难得的中国电影独创的商业类型片。

早期的默片和黑白片时期,现在能看的资源太少了,要看还是从1960年代中期的港产武侠片开始吧。

武侠片是根植于中国古代历史和古代文化中的,所以只要是华人,不管是港澳台,还是东南亚,不管是大陆,还是海外,都能看懂。因为对华人来说,祖宗是统一的,这个谁也改不了。

所以,对于港产片来说,要尽最大可能地实现观众的最大化,武侠片是最好的类型,可以行销整个华人世界。

在邵氏决心复兴武侠片时,他并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开始他的故事。于是他做得很保险的第一步就是向历史上成功的例子学习。他觉得不如更保险一点,干脆复制吧。



1965年,从日本学习电影回来的邵氏导演徐增宏,制作了两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之江湖奇侠》和《鸳鸯剑侠》,正式开启武侠片新世代。



这是翻拍自二十年代上海轰动一时的武侠片开山之作《火烧红莲寺》,当时这部电影是以电影特效奇观取胜,走的是电影祖师法国梅里爱的路线。

好比如今的《泰坦尼克》和《星球大战》等电影。

邵氏对这两部电影下足了本钱,从电影里布景和红莲寺机关的设计,从服装到道具,最后火烧时还是用了模型来替代。邵氏一向精打细算,一分钱掰两半花,这种作风是无法制作大成本大投入的奇观电影的。

当时使用彩色胶片都是港产电影的一大卖点,可见电影水平比外国落后多少,我记得好莱坞的优秀彩色故事片《绿野仙踪》是1939年出品的。

那你打算用视觉特效和外国电影竞争,这不是鸡蛋碰石头吗。

这条路看来不行。于是1966年,邵氏开始做新的尝试。1966年邵氏的三部武侠片分别是薛群的《文素臣》,胡金铨的《大醉侠》,张彻的《边城三侠》。




像邵氏这种保守主义风格的老板,也只有在试水阶段才会给导演一定的创作主权。于是才有胡金铨这种作者个性的导演发挥一下的机会。

张彻的《边城三侠》是自己编的明末故事,故事以贪官和老百姓的对立为背景,主旨还在体现侠士救民反贪官的古典主义。说实话,看过黑泽明的《七武士》。再看这种电影,老感觉太肤浅了。

张彻将故事重心放在三位侠士的人物塑造上,每位侠士都有完整的人物性格和情感构成,在武侠电影人物发展上算是有所建树。

《文素臣》是取材清朝小说,也是古典主义侠士救民的题材。电影完全用上一年《火烧红莲寺》的布景和设计。可见邵氏上一年制作上花了多少钱,恨不得所有电影都用上这些布景和设计。


邵氏电影和TVB电视剧如果你看得够多的话,就会发现许多场景,服装甚至器物都是一样的。比如那个画着大公鸡的碗,从六十年代《边城三侠》里王羽用它喝稀饭到九十年代《白面包青天》周星驰是它吃干饭。这么多年,这碗经历了多少血雨腥风,刀光剑影,多少演员都不在人世了,它还在。咱自己家的碗有多少能用三十年的,邵氏厉害吧。

这一年,最好的电影是胡金铨的《大醉侠》。

《边城三侠》里,那些吃不上饭的村民,穿得衣着光鲜,白白嫩嫩,王羽对白里直接说县太爷搜刮民脂民膏。这种制作上的假大空,立马让人出戏。所以我说看了黑泽明的《七武士》,再看这些制作粗糙的是真难入戏。

《大醉侠》就克服了这些毛病。刚出场的每一个匪徒都能让人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匪气,起码衣服一看不是刚从洗衣店拿回来的。

这种真实感的经营,还是在于导演个人水平。在面上都粗粗拉拉的制作风气下,勇于革旧布新的,实在是要有点个性才行。也得有权威才行,要不没人听话,什么也干不成。具体胡金铨是怎么办到的,咱就不得而知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红莲   侠士   古典主义   武侠片   电影   边城   布景   影迷   火烧   导演   故事   武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