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人均5台智能设备,就是还没连上

人们发现了想要解决的问题,当你为这个问题想出对策、评估这个对策的时候,才是创新出现的时候。——物联网之父凯文·阿什顿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01.量变接近


学界有一个术语——“人工智能效应”,又名“十年之后又十年”效应。

自1941年“发展人工智能”被科学家们提上日程后,人们似乎永远都在说“真正的人工智能时代会在十年后到来”,但截至目前已经是第七个十年了,都算是个古稀老人了,但这个时代的到达时刻依然不太明确。

未来可期但又可遇而不可求,这种磨人的状态也在“物联网”身上发生着。

199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阿什顿教授第一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开启了第一个十年。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走入第二个十年。

2013—2015年,互联网大公司纷纷入局物联网赛道,智能家居产品兴起,工业互联蓬勃发展,这是第三个十年。

如今,第四个十年开始了。

学界认为,当下的人工智能浪潮第一次大规模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预示着这次“是真的要来了”。与此同时,物联网世界也频传好消息。

专门研究物联网的市场观察公司IoT Analytics,这两年给出的数据就挺振奋人心的:

① 2020年的两个“首次”。

2020年,物联网(指联网汽车、智能家居设备、联网工业设备)数量首次超过非物联网(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脑);而全球217亿个活跃连接设备中,有54%(117亿)的物联网(IoT)设备连接,这在业界尚属首次。

补充一下,2021年,这个括弧里的数字已经是122亿台,预计2025年会到270亿台。作为对比,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是39亿(来自Newzoo)。


图源:IoT Analytics


② 然后是有很多钱涌入。

2022年第一季度,为物联网公司提供的全球风险投资资金增至创纪录的12亿美元,而2021年第一季度仅为2.66亿美元。

而思科的表述最赛博朋克:到2023年,地球上的连网设备数量将是人类数量的三倍多,全球约有一半的连接将是机器对机器(M2M)连接。

QuestMobile数据统计,2022年1季度,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已接近12亿,人均拥有5台智能设备。



尽管如此,我们环顾四周,看着手里的5台智能设备,感觉手边它们似乎依然很“孤单”。即使有连接,智能设备也只是连成了一个个“线段”,与被描绘的那个像毛线球一样绵延千里的“万物互联”世界,还有很大很大的差距。

问题出在哪里?第四个十年,我们又可以关注哪些机会?


02.消费犹豫


类似的疑问在“物联网的第三个十年”已经出现。

2014年,人们被告知——给日常物品加上传感器和互联网功能的“物联网”将像手机普及一样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

不信你看,像谷歌、亚马逊、苹果、小米,以及大家电公司,都斥巨资往这个赛道里投放筹码。

国内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13年诞生的乐视超级电视。一时间,电视机被当做智能家居的入口,担负起振兴消费级物联网的重任。

2014年,小米和美的联姻做智能家居,小米生态链开始成为行业鲶鱼。

在国外,谷歌2014年最大一笔收购意向给了智能温控器厂商Nest;亚马逊搞的智能音响Echo成为硅谷谈资,并开启了人类与机器对话的“新纪元”。

然而,2016年《经济学人》发表文章《智能所在》却指出,与企业的热烈相比,消费者的表现则实在“冷淡”:2015年,全球消费者在智能家居硬件和服务上总共花费了600亿美元,只占到家居用品总开支的一小部分。

文章认为形成“冰与火”的原因,主要在于:

① 企业有动力去拥抱物联网——通过在设备和工厂嵌入传感器,分析由此产生的数据并提高效率以节约开支。相比之下,很多家用智能设备仍然只是“好玩但并非必需”。

智能手机已经让用户习惯于期待较好的质量且使用顺畅便捷的设备,而智能家居设备很难达到这个水平。

价格依然过于昂贵。拥有一台5000美元的冰箱的人,或许不需要机器来提醒去买菜。

不同公司的设备之间无法连接。

家居产品中有不少是耐用品,这延缓了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步伐。

而这几点,放到现在依然适用,科技观察家卓克分享的一个情况就挺实际:

一般花七八千块钱买的电视,用上个6—10年都是很正常的,它不会像手机那样两三年就换掉。(设备周期不同)


于是智能电视就会产生一个矛盾,哪怕那台电视刚刚上市的时候使用的是当前较好的硬件配置,但三年后,性能其实就已经沦落到中端机的水平了,再过三年,不管运行什么软件都很吃力了。(无法做到智能手机般便捷)


也就是说,六年后,这台智能电视的智能部分就算是瘫痪了,只适合当一个传统电视屏幕用。

把这些痛点再合并同类项,能得出两点:

1. 设备,尤其是不同公司的设备不能连起来,怎么办?

2. 设备连起来以后,又该怎么办?

按照硅谷教父杰弗里·摩尔探索出的规律,任何一项新兴技术,都会遭遇生命周期中的“峡谷”——一项技术能不能走向大众,创业者到底是做先锋还是先烈,就看能不能穿越这个峡谷。


技术的鸿沟 图源:简书


科技观察家王煜全认为早期使用者对穿越峡谷有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早期使用者积累了这项技术最多的痛点和问题,如果有创业者能针对早期使用者的痛点下功夫,就有可能带来模式创新,推动技术跨越峡谷。

物联网的第四个十年,这两个痛点的解决,是穿越峡谷的关键。


03.穿越峡谷


创业者们近期“提交”的方案,是实现智能设备的“去中心化”。

这个解决方案不再以单一品牌的设备为落脚点,而是将中心放在人及其需求上。

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打网约车。

一般司机接单以后,我们最频繁的操作就是看车辆距离、车牌号等等信息。

如果这天恰好下雨了,这时候我们一只手拿着伞,另一只手好巧不巧还拎个东西,那看手机这件事就会变得异常局促。

这个时候,物联网系统需要做出“任务分配”,比如让智能手表来替代手机负责显示信息,以合适的用户界面显示出车辆和人的距离、车牌号、颜色等,只需要抬一下手腕就能掌握一切。

在这个场景下,手表是当下的C位。

再比如,手机和笔记本电脑。

一般而言,同一款软件,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是两种存在——手机里是App,电脑上会有个对应的电脑版。

而在一个无缝连接的物联网环境下,可以没有两种版本的界限。当需要电脑来承担聊天功能或其他功能时,两者一碰或一推,直接在电脑上操作即可。


手机与汽车的跨端互联 图源:OPPO


这和投屏不太一样,投屏是单向联系,而这种连接,完全是双向的。

同理,车上、电视里,都可以这么玩。而且就好比同一首歌,由不同的歌手来演绎、翻唱,听歌的人会感受到完全不同的体验。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操作,会更符合直觉。

任何一个技术时代,都有过类似的过渡期:电脑上的软件曾经各行其是,直到微软把它们统一起来;手机上网曾经是电脑界面的“微缩版”,直到苹果用iOS系统把它们都统一了起来。


上个时代的手机上网 图源:搜狐


智能设备的互联也一样,要实现刚才那种跨端的甚至不同品牌设备的丝滑流转,必须在操作系统上动手术。

刚放下手术刀的是OPPO。

2022 OPPO开发者大会(ODC2022)上,OPPO正式对外推出了自研的、面向万物互融、以人为中心的智慧跨端系统——潘塔纳尔系统。

它强调,过去物联网生态讲求“万物互联”,但OPPO会把重点放在“万物互融”上,一字之差,前者更重设备连接,后者更重连接后迸发出的创新服务。

对于上面提到的一些案例,OPPO把它们比喻为,把服务像乐高积木一样“组装”起来:

组装是解决服务、设备数量激增和用户诉求多样的核心。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场景是千变万化的,导致组装关系随场景随时变化。组装引擎就像服务的乐高工厂,动态地将小服务转化为一个个乐高标准件,组合出千变万化的大服务,而这过程中,标准件是自动打磨出来的,不需要小服务生产者过多介入。


04.商业互惠


此外,当物联网跨入第四个十年,既要跨越技术普及的峡谷,同时也在组建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文明。

经济学人写文章的时候,把生意模式分为了两种:卖设备赚钱或者先亏本卖设备,然后收取服务费。

未来跨端系统的运作,会给软件开发者、设备制造商以及一些应用软件的增长带来新的机会。

OPPO在大会上给开发者们的“招商”方案里就提到:与美团合作实验了两个月:

通过内容种草、服务直达、强提醒等合作方案,达到单日182万点击量,新增日活105万。

为了吸引开发者们,OPPO还强调,会承诺给开发者更自如的开发空间,会保持开放性,不搞封闭作业;本分生意,只铺路搭桥、不抢饭碗等。

这在OPPO Carlink车机互融解决方案中能够得到佐证。OPPO提出的方案强调手机厂商与车企的双向奔赴,既弥补智能座舱生态中互联网服务资源稀缺的短板,同时车企无须舍弃“灵魂”,对车机依旧保持自主可控。

相对于痛点的解决,商业模式的创新,或许是第四个十年里还不够清晰的一点,对此我们只好借用入门级商业教科书《认识商业》中的一句话,来作为观察的准绳:

让更多的人,以更低的价格、更方便的方式买到更丰富的商品或服务。

这四个“更”字,随便突破其中一点,那就是伟大的创新。

包括OPPO在内,已经入局的企业们,尤其是手机厂商,或多或少都曾在这四个“更”上有过出色的表现。

不过,连接,作为一件你情我愿才能有结果的事,在新商业模式和商业文明组建过程中,每个企业都要回答,如何才能赢得彼此的信任。

到了第四个十年,大家的起跑线虽然略不一样,但从大的尺度上来看,尚未拉开一个致命的身位。

好消息是,大家都有机会。

坏消息是,大家都有机会。


参考资料

1.《智能所在》,经济学人

2.卓克《卓克科技参考》,得到App

3.王煜全《是时候做全球化布局了》,“半程2022 风往哪里吹”年中产业经济论坛演讲

4.《State of IoT 2022: Number of connected IoT devices growing 18% to 14.4 billion globally》

5.《人工智能浪潮,这次能走多远》,得到App


本篇作者 | 和风月半 | 当值编辑 | 沈徐玮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 主编 | 郑媛眉 | 图源 | VCG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智能   设备   人工智能   开发者   峡谷   智能家居   国内   电视   电脑   手机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