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美国大通胀背后被人忽视的事实:仅靠加息并不能消除滞胀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了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这让当时的经济学家和政府都感觉束手无策。人们将这种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现象称之为“滞胀”。

“滞胀”问题困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近十年,让西方国家在高失业率、低增长、高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中饱受煎熬。“滞胀”在西方国家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政治矛盾,并使经济政策处于极度两难的境地。时至今日,经济学家们仍对“滞胀”谈之色变。去年以来,西方国家出现的高通胀引发了人们对“滞胀”的担忧,使之成为了当前全球市场最热议的话题之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经济一直保持着低通胀和低失业率,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是整个二十世纪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然而从70年代起,通胀率和失业率开始节节上升,失业率从4%以下上升到接近9%,通胀率最高达到了15%以上。当西方国家想采取扩张政策来减少失业时,失业率下降不了多少,但是通货膨胀率却猛升。当西方国家想采取紧缩政策来降低通胀时,通胀还没被有效抑制时,失业率却出现大幅上升。这种情况让当时西方的经济学家和政府感觉左右两难,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在解决滞胀问题上显得无能为力。


宏观经济学之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按照凯恩斯理论,当(非自愿性)失业存在时,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即使出现通货膨胀也是温和的。只有当实现充分就业以后,即失业被消灭以后,通货膨胀才会出现。换言之,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是不可能并存的。传统的凯恩斯理论解释不了滞胀的成因,在政策上也就提不出消除滞胀的举措。由于西方国家长期找不到有效应对滞胀的对策,西方国家经济在滞胀泥潭中越陷越深,直至新自由主义兴起。

“滞胀”的成因是什么?时至今日,经济学家们仍有很多争论,不同的经济学派对滞胀成因的解释不同。有的认为滞胀源于劳动力市场扭曲导致工资上涨,有的认为国家干预导致市场机制扭曲从而导致了滞胀,有的认为滞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供给量变化导致价格机制扭曲,有的认为庞大的财政支出和过高的税率最终导致滞胀,等等,有多种不同说法。当然,对于导致滞胀产生的外因是冷战和石油危机,各派观点还是相同的。这里对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不作过多讨论,不过在后面将尝试作出一些别样的但符合逻辑的解释。

美国经济是如何摆脱滞胀泥潭的呢?

在里根政府上台之前,美国经济深陷滞胀泥潭长达十年之久。面对长期的滞胀,1979年沃尔克出任美联储主席后采取了激进的紧缩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从1979年10月的11.6%上升至1980年4月的接近20%,M1同比增速从8.4%下降到4.1。


前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


沃尔克实施紧缩计划后,美国经济随即陷入了严重的衰退。从1979年9月至1980年5月,美国ISM制造业PMI指数从49.6降至29.4,实际GDP环比增速(年化)从1979年三季度的3%下降至1980年二季度的-8%,失业率从5.9%上升至7.5%,而CPI同比增速仅从二战后最高水平14.8%小幅回落至13.1%。虽然在1980年的三季度开始,美国经济出现了短暂复苏,但在1981年三季度,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制造业PMI从7月的46.7下降至11月的36.1,并于1982年全年保持在40以下。


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

1980年里根政府上台之后,采纳了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应对滞胀,主要政策有:

一、减税,刺激储蓄和投资。里根政府分别于1981年和1986年启动了两轮大规模减税。减税政策主要包括:降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资本利得税,同时还增加了企业所得税的抵扣。同时通过税制改革,减少了税收种类、放宽了税基并且简化了税制。

通过两轮减税后,所得税最高税率从80年代初的70%下调至1986年的28%。美国宏观税赋占GDP的比重在1981年为31.49%,到了1984年下降至30.42%。

二、削减财政支出(不包括军费),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至1984年实现预算收支平衡。里根政府制定了减缓社会福利支出计划,主要涉及失业保障、新生儿家庭补贴、医疗保健、学生营养补贴、住房补贴等200个福利项目。

三、改革社保制度。里根政府对社保制度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削减福利,提高社会保障领取资格,强调个人责任,提倡社会保障地方化,合理划分联邦与各州、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与权力等特征。

四、减少政府管制和行政干预。里根认为,滞胀的直接原因是政府职能过度膨胀,他在总统就职典礼上就明确指出:“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问题所在。”

里根对政府管制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一是停止价格管制。里根政府下令停止对石油价格的管制,以恢复美国在石油生产和勘探领域的市场动力。二是放松行业管制。里根政府先后放松了航空、铁路、汽车、运输、电信、有线电视、经纪业、天然气等诸多行业的管制。

五、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给,抑制通货膨胀。在里根总统力挺下美联储坚持紧缩政策直至改革效果显现、经济开始复苏。


在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美国经济于1982年12月开始走出滞胀泥潭,GDP开始呈正增长,并在80年代中期一度达到8%的高位;同时,失业率于1988年底回落到5.3%,通胀率也下降到3% 4%的较低水平。1982—1999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65个月,被称为“20世纪最持久的繁荣阶段”。


下面从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角度来阐释一下滞胀的成因


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必须相平衡才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生产大于消费或者消费大于生产都会给社会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严重时就会阻碍经济循环,甚至导致发生经济危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生产和投资一般由资本收入所主导,而社会的消费则主要由劳动收入所决定。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大多都用于消费,基本上没有什么储蓄甚至经常负债,只有资本收入较多的富裕阶层才能积累大量资金用于投资生产。对社会工业品的消费起主要影响的是劳动收入,因为每个人消费工业品的数量有限而普通劳动者群体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资本收入所占比重过高,会导致社会经济出现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劳动收入所占比重过高,则会导致社会经济出现消费大于生产的矛盾。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影响下,西方各国大力推进“福利国家”建设。这一时期是西方发达各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快速发展的时期,各国社会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社会贫富差距显著缩小。

这一时期,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得到显著改善,社会经济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因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西方各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率长期要远高于经济增长率,最终导致了福利相对过度,资本收入所占比重过低,从而导致社会经济出现了消费大于生产的矛盾,石油危机的发生使得这一矛盾变得更加尖锐。

福利过度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资本收入所占比重过低导致资本生成不足。生产不足和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高通胀。高失业率正是劳动力供给不足的表现,因过度福利导致许多的人们都不愿意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就表现为高失业率。这种失业无法通过扩大“有效需求”来消除,因而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对此无能为力。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对福利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强调个人责任(导致福利分配不平等),大幅削减了社会公共福利等改革措施,增加了劳动力供给,降低了劳动所得份额。同时实行大规模减税政策,也提高了资本所得份额,因而“滞胀”能够被消除。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地扩大。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西方发达各国的实际工资增长大多都已经趋于停滞,有的甚至在不断下降,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近二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三低”,即低利率、低通胀和低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功能严重弱化,底层劳动者所能享受到的社会福利严重不足,导致资本收入比重过高,资本供给过剩,生产过剩,劳动力供给过剩。资本供给过剩导致低利率,生产过剩和劳动力供给过剩导致低通胀,生产(供给)与消费的矛盾扩大严重阻碍经济内循环运转导致了低增长。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魏加宁《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滞胀的回顾与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通胀   凯恩斯   里根   失业率   劳动力   矛盾   事实   资本   年代   收入   政策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