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美国留学如何度过心理压抑期

美国为什么强大?这是我们脑子里时尔出现的问题。几年前美国谷歌公司收购的英国人设计的智能机器人击败韩国围棋名将引起轰动后,又引发了社会大讨论,甚至还出现了美国谷歌机器人最终可能控制人类的阴谋论。


其实,美国或西方在科技前沿的持续领先是源于他们如何从小教育他们的孩子的,我们应该不断思考那些不怕失败的美国孩子的创造力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你们观察一些美国家庭在餐馆里用餐时的举止就会有所体会,他们是通过与十岁以下的孩子讨论的方式来决定如何点菜的,他们之间有个相互交流的过程,而不是父母单方面为孩子做主的


另一个导致美国如此拥有活力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是,美国人办出了几乎垄断现今世界的超一流大学。我不喜欢专注排名,因为它们很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左右,这次我也俗一回吧:比较靠谱的世界著名大学的排名中,前20名顶尖的学校大概17所为美国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学生如何能适应美国的学习环境并且最终在美国成功?读美国名牌大学重要还是选择一般大学的好专业更重要?这也是我常被问到的问题,我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这么长时间,看过很多本校的和外面来的人物或风景,那么就从这里的所见点滴谈些亲历的人和事。


我这次专挑北大一所学校来说事,也冒充一次清华人来“黑”北大一番,谁要它树大招风呢,况且我们与清华的理工科学生共事的机会不多。

先说说北大毕业生中好的例子。我去听过一场邀请的学术报告,报告者为北大毕业生。整个报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他在哈佛做博后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然后把该课程带到他正在做副教授的安娜堡密西根大学继续做,他自己也成长为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他还透露了一个信息,他们相当规模的系的教授群体里有四分之一是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接受的科学训练,中西部似乎是一家亲。


报告开始前,主持人说报告人是亚特兰大的Georgia State University(佐治亚州立大学)博士毕业的,大家如果读过我的从校名辨别美国大学的层次的博文就知道,Georgia State应该是比位于雅典的University of Georgia(UGA,佐治亚大学雅典分校)低一个层次的州立大学,他从那里去哈佛做博后当然是一个跳跃,我们还应该考虑具体博士项目的质量。


另外,现在哈佛做到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两位北大校友吴皓(北京协和)和谢晓亮分别是普度和加州大学圣第亚哥分校博士毕业的;北大校友数学家张益唐也是普度拿的博士,他从普度毕业后的故事更传奇,长期在临时职位和失业之间轮回。这三位北大的学术成功人士都是在不错的州立大学开始的学术生涯,他们在州大拥有了自信,然后逐级爬学术阶梯。

大家不要误会了,北大有不少的学生是来美国读哈佛,麻省理工或耶鲁这样的超级名牌的,那么他们怎样了呢?恐怕北大自己都不知道具体的数据,但是我们见到的是不少北大学生进入美国名牌大学后放弃了学术追求。


这里必须说明,美国最为优秀的博士还是以在大学当教授为首选的职业追求。美国研究生院的申请越来越看重国内本科院校的牌子了,各学校都会安排华裔教授参与评审后才会做出录取中国大陆学生的决定。我刚来美国时,北大和北京第二医学院在美国一样著名,因为美国人根本不懂中国大学的区别。

圣路易斯华大医学院最高排过第二,它的生物博士项目排第九,也算是相当级别的学校了。华大有个传统就是录取时必须要面试,现在中国富裕了可以飞来美国,当年华大每年派二位教授去中国面试学生。有段时间因为中国禁止美国教授去中国面试学生,华大还不得不中止过在中国大陆招生物方面的博士生。


这么辛苦招来的大陆学生,90年代就有北大来的博士生从华大退学去学电脑了,后来又有两位北大人从华大博士退学干脆去做以技术员为生涯的职位,也有北大人从华大博士毕业去做全职房地产主了。这在大陆学生本来就少的相当著名的美国博士项目里是个不小的数字,还仅是我知道的有限的信息源。


我曾经当面询问过一位北大来的博士退学生:你这样做当然是你的自由,但是你也要为后来申请的中国学生想想啊,他们将更难申请华大了;该同学的回答却是非常直接,他说他就是在传递大家想好了才能申请读美国博士的信息。他这样的辨词自有它的道理,那么美国招生的教授以后读到中国的博士申请书时看见他们“如何热爱科学”的陈述怎么去评判呢?

北大教授饶毅在美国的学术轨迹从旧金山加大,哈佛到圣路易斯华大都是美国的超级名牌大学,他曾经著文分析为什么读了麻省理工或哈佛的中国学生鲜少成为著名教授,他认为中国学生面对美国极其优秀的学生的竞争时, 自信心受到损伤,然后自己放弃了。我也有同样的感触,曾在微信朋友圈写过下面的文字给新到的中国莘莘学子们,希望他们比改革开放期间留美的学生更有自信。在华大完成博后训练的冯国平教授是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拿到的博士学位,进入麻省理工成为华裔教授,将来的学生可能机会会更多,比如博士就能从耶鲁起步。

"你开始来美国时,应该有充分的准备你可能(暂时)学不过美国的学生,因为要适应文化差异。中国学生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是在美国的小课堂里,那些特别需要短兵相接的讨论课。语言只是一个方面,reasoning的习惯与能力也要训练。当场交流的缺陷最容易伤及到自尊心,因为自己的知识面和逻辑等思辨的能力都会随即暴露出来。

你开始与美国文化在课堂上直接碰撞时,脸皮一定要足够厚,才能有反超的自信心。人的生涯的关健阶段如果打退堂鼓,那带来的可能是安逸的日子,但是注定会是平庸的人生。
作者 吴晓波 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麻省理工   哈佛   美国   中国   中国学生   北大   教授   博士   心理   学生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