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中的脚步

2021年12月,由美国宇航局,欧洲航空航天局和加拿大航天局联合研发的詹姆斯·韦伯红外深空望远镜正式起航,历经半年多的时间抵达拉格朗日点2号并展开调试完毕,于2022年7月11日,由NASA发布了其拍摄的第一张全彩图像,展示了46亿年前的星系团SMACS0723的红外影像,标志着人类探测宇宙的脚步踏上了新的阶段。詹姆斯韦伯望远镜也将代替为人熟知的哈勃望远镜为我们带来更清晰,更炫酷的宇宙照片。

而一件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的事情同样发生在46亿年前,那就是太阳的诞生。太阳的巨大质量作用下,周围的物质随之运动,慢慢形成了以八大行星为主,参杂小行星,彗星,尘埃等共同组成的太阳系。虽然太阳系之于宇宙甚至之于银河系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星系,但太阳对于这些行星来说,已经足够庞大。

太阳的质量越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5%,巨大引力吸引着行星们的围绕。八大行星形态各异,颇有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感觉。总的来说,分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岩石星球。土星,木星两个气体星球。天王星,海王星两个冰星球。其实天王星和海王星也属于气体星球,只不过太冷了,气体都凝结成了冰,就像二氧化碳凝结成干冰的状态。由此排列我们可以看出,距离太阳近的内四行星都是岩石为主,距离远的外四行星都是以气体为主,因为质量越大,引力越大。

人们对太阳系的记录很早就已经开始了。最古老的苏美儿文明的泥板中就有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记载,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也频频出现各个行星的身影。然而人们真正派遣探测器去近距离观测,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这本《行星》便记录了人类探测太阳系的全过程,为我们人类了解这个宇宙,了解起源,了解未来,都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和震撼。


一段人类探测宇宙的历史


400年前,伽利略通过自制的33倍望远镜看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人们逐渐意识到原来有星球不绕着地球转,由此验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地球平庸理论。直到上世纪哈勃望远镜的升空,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人们才真正知道,太阳也不过是茫茫宇宙的微小尘埃而已。

1977年旅行者计划在先锋号探测器的探路之后进入太空,向着土星和木星进发。旅行者2号一路探测了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并拍下了由39张照片组成的太阳系全家福,人们才发现,地球,不过是一颗白蓝色的小圆点。该项目的首席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也因此写下了《黯淡蓝点》这一经典著作。

水手号,先锋号,旅行者号,卡西尼惠更斯两“兄弟”,一个一个的探测器接连不断的出发,到各个行星周围环绕拍摄,分析大气,验证着人们在地面上的猜想。《行星》中记录了大量行星探测器的工作过程,直到目前,旅行者2号仍然在工作,经过计算,它已经飞出了太阳系,尽管NASA为了让它飞的更远而永久关闭了它的镜头,但旅行者携带的金唱盘将随着它一同前往宇宙深处,走向未知,在无际之中,留下属于人类的痕迹。


一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展示


随着探测器的接连发出,人们之前的很多猜想成为幻灭。金星,人类眼中的富饶肥沃的第二家园,已经被证实为有毒的高温大气所笼罩。旅行者1号去往木星的卫星之一泰坦,也基本是同样的状况。但卡西尼号对土卫二的探测也为人们带来了惊喜,被认为是太阳系中首次发现地球之外可供生命存在的环境。

对于岩石星球来说,再怎么观察,再怎么猜想,都不及真正登陆这个星球来的直接。而火星,正是其中的最佳选择。火星的距离很近,自转周期25小时,公转周期两年,从这些基本数据判断,火星是相对更适合人类移住的星球。火星上大量的水蚀痕迹也让人们充满期待,机遇号,好奇号,毅力号火星车相继出发,火星漫步,收集了大量火星的地表信息,模拟火星气候演变,为火星的兴衰历史理出来龙去脉,也为我们探索行星的宿命提供了样本。

我们对于宇宙的探测仅仅迈出了一小步,虽然我们看到了各不相同的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卫星,但其中的一些奥妙我们至今也无法解释。木星上的大红斑是木星自观测以来就从未停歇的巨大风暴,它是如何形成的?它将何时停止?都是未知。

2020年,中东,中国,美国相继发射了各自的火星探测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进程中必将越走越快,越来越稳,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加刷新认知的信息传到地面,为我们揭示更多的宇宙奥秘。


一个哲学三问的思辨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哲学三问的课题是我们探索世界的内驱动力。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意识的起源,似乎都隐藏在星际之中。“如果想知道我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就要了解地球的历史以及孕育地球的太阳系”。于是我们观测恒星,我们探测行星,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能观测它们?

因为我们地球拥有透明的大气,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比例刚好协调成了透明的效果,让我们即受到大气的保护,又能无遮挡的看到宇宙。当夜空升起,繁星闪烁,这是浑浊大气下看不到的景象。如果我们生活在浑浊大气的星球,也许永远也不会产生探索宇宙的念头,因为地面观测这一基础都不具备。


一种资源获取的方式


我们探索宇宙并非仅仅为了哲学思考,也不是吃饱了撑的消耗能量。当人类数目发展到一个程度,仅靠地球的资源必然会有满足不了的一天。化石能源的危机已经初露端倪,粮食危机也时刻紧绷着弦。生态环境更是饱受破坏。人类从其他方向获取资源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宇宙中飘荡着各种富含铁,砖石等物资的小行星,这对地球资源的补充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项。

通过探测器的探路,我们知道了太阳中哪里冷,哪里热,哪里有超强的辐射,这样在后续的动作中,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来规避风险,用更适合的方式加以应对。也许我们最终哪也去不了,只是呆在地球上,但这些方向的确立,可以让我们在极端状况下多一条路。


一本图文并茂的科普


《行星》一书精美的展示了各个行星的图片影像,各种探测器拍摄的和通过观测模拟合成的。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行星的风采。珍贵的历史图片,实验室中的测试图片,让我们了解了观测历史中标志性的时刻。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加之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BBC鸿篇巨制纪录片宇宙恢弘史诗《行星》同名图书,厚重的纸张全彩印刷,更完美的展示着以上的一切。

千奇百怪的星球,有的有大气,有的有星环,有的全是火山,有的全是冰雪,还有的全是风暴。还有太阳那样始终如一的沸腾。当看过这本书,感觉宇宙中地球的存在真的独一无二,条件太苛刻。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在宇宙诞生的138亿年里,人类的出现至今不过一瞬。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更是短短几十年。且不说宇宙,就连地球本身我们都并不了解。千年智慧的传承在百亿年的长河中相形见绌,只是窥其一二。但幸运的是,我们已经知其一二。

有幸在这样一个时代,见证人类探索的脚步,人们永远不会停止前进,去猜想,去幻灭,去探索,去验证,这是整个人类共同的目标,也或许,这正是人类存在的意义。

#每天读点好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旅行者   火星   木星   太阳系   探测器   行星   星球   宇宙   脚步   星空   地球   人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