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一世”的冯小刚,也走到了今天

一般来说,不论导演还是演员,都是拍网剧的想着要拍上星剧,拍上星剧的努力奔着电影去。

却少有百亿票房大导演倒退二十年,跑去拍网剧的。

一部叫《北辙南辕》的电视剧,尽管主演王珞丹、金晨也算是叫得上名号的小花,可导演竟然是冯小刚。

作为一手打造出贺岁档概念的大陆商业导演先驱的冯小刚,拿到了人生第一个豆瓣评分5以下的作品。

口碑跌落低谷,收视率也起不来。

冯导杀回小荧幕的首站糊得悄无声息。

这还不算什么,侮辱性更强的是。

有作品即有热搜的冯导,也有无热搜,无讨论度的今天。

曾经怼天怼地怼观众老爷的小钢炮,这次却悄无声息地成了小哑炮。

那个“聪明绝顶”“不可一世”的冯小刚,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一、

冯小刚注定是一个,要靠自己徒手往上爬的人。

1958年3月,冯小刚出生在北京。

1959年,冯小刚的父母离异,母亲带着姐姐和年仅1岁的冯小刚相依为命。

期间吃过多少苦,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也许,幼年时期的贫苦经历,让他下定决心不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获得成功。

幼年时期的艰苦生活,让冯小刚饱尝底层人民的艰辛。

也为他最初的作品基调做好了铺垫。

对于冯小刚来说,礼堂是最有仪式感的地方。

墙外的爬山虎,高高的穹顶,还有高高耸立的巨大的罗马柱。

机关食堂每周六中午售卖的电影票,5分钱,对于年幼的冯小刚来说,却是一笔极大的开销。

冯小刚从小就爱画画,电影票他也尝试画过。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特点,从小就展露无疑。

70年代当兵最光荣,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高中毕业的冯小刚进入部队文工团。

作为一名文艺兵,冯小刚从来不露脸,他的主要工作是设计与绘画舞台布景,以及拆装舞台。

差不多7、8年的时间里,每次有表演冯小刚就会站在剧院舞台上方。

当幕间曲奏起,大幕关上后,冯小刚和战友们就会拼命的拉吊杆,为下一幕做准备。

因为长相不佳以及家庭的关系,冯小刚那时非常的自卑。

用后来一段时间流行过的话说,就是一屌丝。

他所在的美术组宿舍在一楼,楼上住的就是“部队之花”舞蹈队。

舞蹈队的女兵每天上午练完功,中午回去洗澡。

冯小刚每天计算着时间去食堂打饭,为了能与散发着洗发水香味的女兵擦肩而过。

又是一次遇不到,他会来回走两三次。

他深知没有女兵看得上自己,更多的,是对这个群体产生的向往。

冯小刚十分留恋部队的生活,以至于多年后拍《芳华》时,有很多自己在部队生活的影子。

离开部队的前一晚,他将军装穿在身上,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脱下。

二、

1948到1985年期间,冯小刚专业离开部队,去了一家建筑公司,担任工会干事。

那时冯小刚并不知道自己以后究竟要做什么,可是他往上爬的目的十分明确。

既然离开了部队,又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那就先干着再说。

那段时间,冯小刚过着朝九晚五的日子。

每天早上8点准时去公司报道,工会主席就挺着大肚子在办公室睡觉,他也没事干,就跑到阳台上,和隔壁办公室的人聊天。

下午5点下班后,他叫上隔壁设计院的人一起喝酒画画。

换做别人,也许一辈子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去了。

对于不按常理出牌,又不安于现状的冯小刚来说,这种定时定点的坐班制度简直太痛苦了。

冯小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当名人。

上班无事可做,下班喝酒画画。

不甘于这么混日子的冯小刚,认识了郑晓龙。

要说冯小刚也算是有运气的人,他转业后去医院遇见一个女生。

觉得对方长得好看,一打听,是郑晓龙的夫人。

就是后来拍出宫斗剧巅峰《甄嬛传》的郑晓龙。

爱情幻灭了,却迎来了事业。

经由郑晓龙的介绍,1985年,冯小刚认识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王朔。

大院子弟标杆之一的王朔,很快成为了冯小刚仰望和攀附的对象。

二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算得上是朋友。

冯小刚参与的第一部电影是《生死树》,在其中担任美术助理,算是半只脚踏入了影视圈。

看中了影视行业的发展前景,之后,他彻底离开建筑公司,进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担任美工师。

冯小刚还是有些才华的,仅仅2年的时间,他已经在电视剧中担任美术设计师了。

然而,国内美工千千万,只出了一个当上导演的冯小刚。

世人都以为冯小刚是抱了王朔的大腿,才有了今天。

其实他的成功还少不了另一个大导演的提携。

此时的郑晓龙,已经拍出了轰动全国,感动千万人的现象级电视剧《渴望》。

抓住郑晓龙,与其一起参与电视剧的编剧,是冯小刚向上社交的第一步。

于是,冯小刚成为了电视剧《遭遇激情》的编剧之一,名字甚至排在郑晓龙之前。

同年,他进入《编辑部的故事》剧组,担任美工。

身为美工的冯小刚,最开始并不在《编辑部的故事》核心策划组中。

由于最初的17集故事,郑晓龙觉得不行。

冯小刚很善于抓住机会,他不想当一辈子美工。

也许他自己也没想到将来能成为导演,但是相较于美工,编剧绝对是剧组的核心人物。

得知需要修改剧本后,他主动找到郑晓龙,提出参与编辑策划。

剧组里有人认为冯小刚一个画画的,没资格参与剧本编写。

最后还是郑晓龙拍板说:“就让他试试,能用就用。”

总之就是给你机会,行就用,不行咱也不亏。

然后冯小刚就跟着王朔一起,进行剧本创作。

朔爷当时可是京圈的大红人,仅1988年就有四部电影是由他的小说改编的。

姜文紧抱他的大腿,就连马未都都称他为“北京城的人尖儿”。

李成儒演的《侵权之争》,就是王朔和冯小刚用亲身经历改编的。

也不知当时是谁总看冯小刚不爽,没事就扎他摩托车的轮胎。

扎一次还不够,连续扎了三次。

后来导演赵宝刚实在没办法,只好托“成语运用大师”李成儒将他带回城里。

《编辑部的故事》在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国,成为国内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情景喜剧。

冯小刚也凭着这部剧打响了名号,正式踏足影视行业。

这部剧的大爆,让冯小刚更加坚定了跟着朔爷有肉吃的信念。

王朔也带冯小刚进入了自己的圈子,马未都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冯小刚。


而喜剧成为冯小刚职业生涯的起点,很难说是出自热爱和兴趣。

更多的是一种抓住什么,就是什么的投机行为。

三、

可以说,没有王朔就没有后来的冯小刚。

冯小刚的作品几乎是在模仿王朔的语言,几乎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

当时,冯小刚经常在外人面前复述王朔的作品,因为说得多了,有时他说的甚至比原作还要精彩。

而他后期的电影基本上就是在模仿王朔的基础上形成的。

1993年,冯小刚趁热打铁,在郑晓龙的引荐下,共同指导了他的处女作《北京人在纽约》。

这就有了多年后,冯小刚几乎闭口不谈王朔,却说郑导才是他的恩人。

冯王二人关系最要好的时候,再加上一个彭晓林,开了一家叫“好梦”的影视公司。

三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喝酒、吹牛、做梦、攒剧本。

《一地鸡毛》、《永失我爱》都是那个时候整出来的。

可惜好景不长,曾经在业内“封神”的王朔的作品,却成了业内的“毒药”。

很多作品因为内容原因,不是被禁播就是拿不到放映许可证。

投资方的资金全部打水漂,王朔远走美国,冯小刚陷入无剧可拍的尴尬境地。

直到1997年,时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的韩三平找到冯小刚。

提出冯小刚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拍一部喜剧片。

冯小刚起初有些不情愿,后来电影局承诺拍够3部,就让他拍《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

而第一部《甲方乙方》改编自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俗人》。

不过当年要是在编剧一栏挂上王朔的大名,肯定无法过审。

最终编剧一栏挂的是冯小刚的大名。

谁知《甲方乙方》开启了贺岁片的先河。

这部将几个小品故事串联在一起的电影形式,不一定受业内人士待见,却成功地让国人走进电影院。

这种过年全家出动去电影院看一部合家欢式电影的形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贺岁档。

而《甲方乙方》也包揽了当年百花奖的最佳影片,和最佳男女主角。

再加上1998年的《不见不散》。

和1999年凑数的《没完没了》。

冯小刚的“贺岁三部曲”算是齐活了。

2000年,中整个电影市场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只有冯小刚的电影在挣钱。

于是中影集团的内部会议,请冯小刚做经验分享。

在一众科班出身,拍文艺片导演的审视下。

冯小刚一边接受同行对他的批判,一边分享自己拍商业片迎合市场的经验。

对于同行们的不屑一顾,他只是笑得一脸憨厚。

此时的冯小刚还没有和同行叫板的底气,心中却也存了要拍艺术片的心愿。

最后的最后,他还再三恳请韩三平帮忙发行他用3部喜剧片换来的《一声叹息》。

只能说,这种说话水平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他不成谁成。

难怪马未都见冯小刚的第一印象是:会说话,会来事,对谁都自来熟。

冯小刚十分清楚,自己的路是只能靠自己真刀真枪地去砍杀。

想要什么,全得靠自己。

贺岁片的成功,让冯小刚充分意识到,只要放下身段,迎合观众,自然财源滚滚。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这种明星加盟贺岁片的形式。

冯小刚也也成为了投资方眼中的票房灵药,国人心目中的名导演。

而这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基本上使用的都是以王朔为首的一套京味语言体系。

也许冯小刚受够了“取悦别人”,有了口碑票房都不错的作品后,在题材的选择上他也掌握了一定话语权。

就有了2007年的《集结号》。

这部电影简直拿奖拿到手软。

那时的冯小刚还未膨胀,他认为市场不好问题出在导演而不是观众。

而冯小刚跌落神坛的转折点在哪里呢?

四、

《集结号》之后,冯小刚开启自己的大导演时代。

之后的《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1942》让大家明白,冯小刚是既能跪着挣钱,也能站起身来搞艺术。

他送走了王朔,迎来了刘震云。

二人合作的《1942》,口碑不错却票房惨淡。

为了弥补华谊兄弟的损失,他随便捣腾出的《私人订制》,仅预售和广告植入就轻松将7个亿收入囊中。

冯小刚气到骂观众。
还吐槽豆瓣评分。

此时的冯小刚是绝对的意气风发,老夫聊发少年狂。

其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豆瓣评分没毛病。

《1942》拿到了8.0的高分。

《私人定制》却只有5.9,这部电影还喜提"金扫帚奖-最令人失望影片"。

从那以后,冯小刚变成了“小钢炮”。

2015年,他主演《老炮儿》,暗搓搓讽刺同档期电影。

拍商业片成名的导演讽刺商业片,说出来也是个笑话。

2016年,和刘震云二搭的《我不是潘金莲》上映.

不愧出当了多年编剧的刚子,发小作文阴阳万达王健林。

老王自然不会亲自下场开撕,怼人的事小王来做再合适不过。

一句话,您的作品不行,所以咱排片少。

到了2017年的上海电影节,冯小刚不仅骂同行,还骂观众是垃圾。

惊动《人民日报》点评:与其抱怨观众垃圾,不如认真耕耘作品。

2019年《手机2》所引发的一连串事件,虽然以某冰补缴9亿,彻底退圈告终。

冯小刚和刘震云的电影之路也算是走到头了。

这才有了开篇,冯导转战网剧,却扑得无声无息。

尝过了甜头,做到了人上人的冯导,似乎回不了头,也拍不出接地气的作品了。

野路子出身的冯小刚深知,没有背景穷苦出身的孩子和家里有背景的子弟是不一样的。

所以最开始他是谨小慎微的,因为他承担不起表达了真实看法后所产生的后果。

做人做事,处处都换位思考。

相比大院出身,自觉高人一等的那群人,他自然看起来十分狗腿。

在外人看来,他是巴结、攀附王朔才有今天的。

事实上,二人属于利益交换,互有帮助。

在王朔看来,冯小刚对自己很好,是所有合作过的导演里,给钱最多最爽快的一个。

而冯小刚非常清楚,王的作品拍出来可以大卖,他就是将王朔的文字影视化的执行人。

王朔甚至不太赞同将冯小刚完全归结为一个急功近利的人。

在他眼里,冯小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过是个为生存挣扎的可怜人。

只是到了最后,两人聊不到一路去。

一个希望进入主流,一个甘愿被边缘化。

最后不欢而散。



在王朔的眼中,冯小刚也许是那个永远没想明白的人。

但是他不论站着还是跪着最后把钱挣了,这是他的目的,却永远成不了大师。

64岁的冯小刚,走到今天该怪谁呢?成于王朔败于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目的   贺岁片   美工   编剧   票房   部队   导演   观众   作品   电影   冯小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