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山深处的皇家寺院-瞿昙寺

在苍茫大地的褶皱中,在历史时空的缝隙里,瞿昙寺历经三十六载春秋轮回,在明朝前期四位皇帝的加持下,蜕变成了一座藏传佛教圣地。它恢宏的建筑,艳丽的壁画,至今还原滋原味地彰显着皇家气质;它的故事充满传奇,600年来一直在当地民众中口耳相传。

二〇二二年七月二十六日,我们从西宁驱车一个半小时,抵达位于乐都区瞿昙镇马圈沟口的瞿昙寺。也许是交通不便,疫情之下,清冷落寞的瞿昙寺能幸运地敞开大门,对游人开放。

瞿昙寺山门殿

站在瞿昙寺山门殿前,眼前精致的砖雕和木窗就深深地吸引到了我们。


走进瞿昙寺的山门,素寞邃远的气氛扑面而来,瞿昙寺以其原有的全部真实存在在向人们诉说着600年来的风雨沧桑。

明朝初年,三罗喇嘛凭借其声望使当地蒙藏族部众归顺了明王朝。鉴于三罗喇嘛为稳定当地局势的贡献,以及其宗教势力在青海地区的作用和地位,公元1392年(明洪二十五年),朝廷下令拨款建寺。第二年,应三罗喇嘛之请,朱元璋御赐“瞿昙寺”金匾。此后,明朝有七位皇帝为瞿昙寺下达过敕谕,赏赐珍贵物品近百件。特别是永乐十六年的敕谕表明了瞿昙寺不容侵犯的皇家坚定立场。

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寺内建筑的各种脊兽、套兽仍精神抖擞,生气勃勃;瓦当上狮子的双眼炯炯有神,沉默而威严。



额枋、木门上的彩画依稀可见,线条舒朗,色调雅丽。



还有殿内巨大的淅金佛画像仍煜煜生辉。


整个瞿昙寺院落建筑完全采用了京城宫殿典型风格——中轴线贯穿瞿昙殿、宝光殿和隆国殿的三进院落。其中隆国殿建筑年代最晚,等级最高,也最为豪华。

瞿昙殿,建于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书赐鎏金匾额仍悬于殿内。


宝光殿,建于1418年,明成祖朱棣御书的匾额和赐予的金佛像早已不知去向。


隆国殿

隆国殿竣工于1427年。“隆国殿”匾额是宣德皇帝朱瞻基的御笔,“隆”字稍偏隐喻该殿为皇帝的偏殿。

隆国殿重檐庑殿顶,下檐单凹五彩斗拱,上檐重凹七彩斗拱。隆国殿是明成祖墓前的陵恩殿和明故宫已烧毁的奉天殿的翻版,由四名御用太监在此监造。后来皇家又曾派军士巡守寺院。

富丽堂皇的隆国殿处处精致,每个细节都道出皇家格局的精细和优雅。



隔扇窗上的簇六雪花纹饰

进入隆国殿,仿佛穿越了六百年时空,可以慢慢地欣赏那近在咫尺的四壁上的佛像,触摸皇家赐予的象背云鼓和花斑玉雕须弥座。当年四位太监定制的皇帝万岁牌仍静静地站立在殿堂中间。

象背云鼓与皇帝万岁牌



瞿昙寺清代壁画中描述的象背云鼓的故事

为了营造对隆国殿的烘云托月之势,在唐宋古画中常见的抄手斜廊在这里见到了唯一实例。


瞿昙寺内目前留存2300平方米的明清两朝壁画,为宫廷画师所作。它们是莫高窟截止元代千年壁画的完美延续。

瞿昙寺院落两侧的回廊中,色彩斑驳的丹青壁画,穿越了几百年时空,依然让人惊叹当时匠人们独特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娴熟的技法。这些匠心独具的连环画,体现了古人智慧的思维和艺术感染力。






在一片明代的壁画中隐含着建文帝朱允炆为躲避永乐大帝朱棣追杀,曾削发为僧,遁逃于瞿昙寺的传说。


一位身伴随从的僧人,在深山中盘坐修行。周围的藏族信众,手提奶桶,身背酥油,赶着牦牛,画面祥和。

然而,画面左侧却有一群举着大旗,身穿盔甲的马队。

这与画面氛围极不协调的马队正是朱允炆的卫队。

真相也许早已遗落在岁月中,但这个传说却当时民众中代代相传。

走出瞿昙寺,耳边荡起风铎声,有的沉闷,有的清亮,仿佛在诉说着瞿昙寺曾经的不幸与幸运。不幸的是,1958年随着大练钢铁的热潮,寺内许多珍贵的明代铜佛像一同化为灰烬;幸运的是,瞿昙寺曾作为粮库重地,使壁画和建筑得以保护,至今还能与朝晖夕阳相伴,共度未来的美好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皇家   藏族   明朝   匾额   青海   山门   喇嘛   佛像   寺院   壁画   皇帝   深处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