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发现3米火箭残骸,标有中国国旗,外媒抹黑不攻自破?

菲律宾海岸警卫队(PCG)在8月2日发布了一则报告:在西民都洛岛海岸100英里外的海域,有渔民拾获了一块被“撕裂的金属板”,板面长度约为3米,宽度约为2米,重量在100公斤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白色板面上印有中国国旗的部分标志,角落位置还有菱形的蓝色标记,这一标记被认为是中国载人航天官方Logo图的一部分。

据菲律宾航天局证实,这些金属残骸来自中国在7月24日发射的长征5B运载火箭,系有效载荷整流罩的一部分。围绕着突如其来的中国火箭残骸,外媒却开始兴风作浪,蓄意抹黑中国,极尽夸大残骸对地面造成的威胁。这些抹黑显然是无中生有,在科学视角下根本站不住脚。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CZ-5B)是我国运载能力最为出色的火箭之一,也是我国组建空间站的骨干力量。正如设计师李东评价的那样:“发射载人空间站舱段,只有长征5B火箭运载火箭能够胜任”。

CZ-5B火箭全长53.7米,直径5米,底部捆有4个火箭助推器,直径均为3.35米,助推剂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液氧和煤油;起飞重量达837.5吨,可一次性将23吨的有效载荷运入轨道;火箭采用一级半的构型,利用强大推力直接入轨,真正做到了“一步登天”。

那么,长征5B运载火箭为何会产生残骸呢?

我们先看火箭的结构。该火箭由有效载荷、火箭主体(一级火箭部分)以及助推器三部分构成。其中,有效载荷位于火箭顶部,其外部是起保护作用的整流罩。资料显示,长征5B拥有我国最大、最长的整流罩,长度达20.5米,直径为5.2米,是我国为核心舱、实验舱量身定制的超级整流罩。

长征5B的整流罩

再来看发射的过程。7月24日14:22,长征5B遥三运载火箭准时点火发射,现场浓烟四起,火箭应声升空。大约180秒后,助推器关机并分离;发射224秒后,火箭离开大气层,位于顶部的整流罩脱离,剩下的一级火箭和问天实验舱一并突破大气层;距离发射约495秒后,一级火箭和实验舱分离

在整个发射过程中,掉落体包括助推器、整流罩以及一级火箭残骸。由于分离的高度不同,残骸掉落时的摩擦损耗、破碎程度、最终落点也不尽相同。

例如:四个助推器在大气层内就完成了分离,最终落入南海海域;整流罩同样也在上升阶段与火箭分离,技术人员可提前圈定落点范围,不会对地面居民造成威胁;一级火箭的落点则难以确定,干扰因素过多,需要动态监测。

长征5B残骸的部分发现地点

菲律宾渔民打捞上来的火箭残骸,只是顶部整流罩的一部分,并无危害性可言。但令人不解的是,有些外媒却过度反应,称中国的火箭残骸“近乎是一场灾难”,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安全。事实又是如何呢?

7月31日,马来西亚上空出现“烟火秀”

在7月31日晚上,马来西亚的很多民众确实拍到了火箭残骸再入产生的“烟火秀”,大量碎片在高温下发出蓝、白亮光,但大部分碎片都已被肢解殆尽。最终,残骸落点均避开了风险地区,落入了苏禄海,因此没有恐慌的必要。

一级火箭残骸落点难定,为何不需要担心?

据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消息,2022年7月31日0:55,长征5B运载火箭末级残骸再入大气层,最终落点位置为东经119.0 ,北纬9.1 ,绝大部分器件都烧蚀销毁。

一级火箭残骸落在菲律宾西部的苏禄海,该海域属于公海。落点看似容易确定,实则不然。自7月24日发射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一直在密切关注相关残骸的动态,不断调整预报,可见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

确定火箭残骸的落点为何这么难?

首先,火箭残骸的再入速度很大,对时间精度要求极高。一级火箭是与实验舱最后分离的组件,在轨运动速度高达7.8km/s,停火分离后在稀薄大气的作用下减速并持续下坠。待其再入大气层时,速度仍高达7.5km/s,这相当于27000km/h的时速。

因此,落点的计算对再入时间的精度要求极为严格,即便有一丝一毫的差错,最终也会导致很大的结果偏差。根据核心阶段的轨道可知,残骸会落在南北纬41 之间的区域内,但再入以后的位置就显得扑朔迷离了。

其次,火箭残骸在下落过程中受力复杂,难以建模、定量分析。一级残骸破碎后呈不规则的形状,碎片以不同的运动方式翻滚下落,这意味着阻力在不断变化。如果无法确定碎片翻滚的规律和特点,科研人员就无法利用计算机准确地建模,自然也就无法做出科学预测。

再有,大气层中的气体密度、天气等因素也会造成异常影响。长征5B的一级火箭在通过高层大气时不具备平稳的、可预测的下落路径,因此预测工作十分复杂。

虽然残骸落点难以确定,但也无需担心会砸到人类。因为火箭残骸通常被规划在特定的区域坠落,以公海海域为主。另一方面,即便是偶然坠落也无需担心。地球表面有71%都是海洋,陆地仅占三成,而陆地上又有湿地、荒漠、戈壁、冰川等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境,误伤人的风险极低。

国外也有些眼睛明亮、知晓事理的专家,能从科学的角度客观评价火箭残骸的影响。例如,航空航天领域业内人士Ted Muelhaupt就表示:“有99.5%的可能性不会发生任何事件”(即火箭残骸坠落对地面的影响微乎其微),完全没有理由恐慌。

外媒拿落点说事,借机抹黑中国,为何说是欲加之罪?

继长征5B运载火箭的残骸再入大气层后,某些外媒开始按捺不住,借机炒作,罔顾事实和真相,一味抹黑中国,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其中,The BL网站上就有一篇文章公开表态,而且态度并不友好。

1,“中国25吨重的火箭残骸以每秒7.5公里的速度下坠,对世界上任何人口稠密的地区都可能造成致命伤害”。

2,文章还称“中国没有报告火箭碎片的轨迹”。

以上两点论述全都是无稽之谈,第一点前文已经讲到,抛开概率谈威胁,实在没必要。至于第二点,也很容易证伪。

文章说我国没有报告火箭碎片的轨迹,这并不符合实际。因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官网上早就公开了轨道数据,而且还连续发布了四次参数公告,对再入大气层的时间也进行了报告。另外,在微博等多方平台上,我国也发同步发布了数据。

以上两点臆想显然站不住脚,反而证明了对方的愚蠢。

我国火箭残骸经常落入菲律宾海域?

菲律宾大学海洋事务和海洋法研究所的专家表示:“我们已经连续两次被这种发射的碎片击中:在火箭飞行的开始和结束时。这表明我国面临的风险更高,因为我们处于大多数中国火箭发射的飞行路径之下。”

这位专家提到的两次碎片不言自喻,第一次是指整流罩,第二次是指一级火箭残骸。但就此得出结论:菲律宾面临的风险更高,这就明显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我国空间站大致在南北纬42.8 之间运行,垂直覆盖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运载火箭和飞船的残骸理论上可能落入三大洋,而非单独瞄准菲律宾附近的海域坠落。以最近几次的残骸落点为例:

7月27日11:31,天舟货运三号飞船受控再入大气层,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6月21日6:37左右,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的二级残骸落在了地中海海域东经5.2 ,北纬39.1

5月25日17:34,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二级残骸再入大气层后坠落,落点也是地中海海域东经24.2 ,北纬37.5

因此,我国航天器的残骸并非落在固定的海域,但无论落点在哪,国家都提前规划有预定的安全区域,掉落的残骸不足以构成安全问题。至此,外媒的抹黑也就不攻自破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菲律宾   残骸   中国   火箭   运载火箭   不攻自破   大气层   落点   海域   国旗   碎片   再入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