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的诺奖获得者,被中科院聘请为外籍院士,坚持让女儿加入中国籍

2011年,一位来自日本兵库县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接受了我国最高的科学研究所的邀请,成为了一名中科院的外籍院士。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也因此倍感荣幸,被中科院认可,我内心也很是激动!”这位日本学者面对新闻媒体时,是这样回应的。

中科院做为中国无数科学家们向往的地方,是中国最顶尖的研究所。

无数的学者挤破脑袋都想在中科院占据一席之地,中科院选拔院士的标准也颇为严格。

而一名日本学者,却能够被中科院聘请,又是为何呢?

涉嫌国籍问题,此前就一直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

即便是在现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变得极具包容性,也依然会有不少人觉得让一名日本人加入中科院或许欠妥。

这位日本学者是谁呢?他又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和中国的渊源

根据《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选举办法》的第二条规定:

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学术地位的外国籍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而这位达到所有标准的日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正是野依良治。

野依良治先生,如今是名古屋大学的终身教授,中科院的外籍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化学。

要说起这位先生和中国的渊源,那还得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说起了。

1967年,野依良治先生仅仅只有29岁,就已经在自己熟悉的化学领域崭露头角。

他是化学领域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这个时候他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了中国身上。

在此之前,野依良治先生从来没有到过中国,对于中国仅仅只有一个很模糊的印象。

或许我们就会有所疑惑,为什么野依良治先生是如此的特别,身上有着一种跨越国界、民族的科研精神?

野依良治先生并没有因为当时较为紧张的中日关系,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顶风作案”的野依良治能如此大胆,坚持自我,和他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别看野依良治先生如今功成名就,可他的原生家庭毫无社会背景,父母为了养活自家儿子,还需要常年在外奔波。

1938年9月,野依良治在日本兵库县出生,他的家庭情况一般,父母也生活在基层。

但幸运的是,野依良治先生的父母并非是那种市井小民,会为了一些蝇头小利争论不休。

父母知道他们此生是不能有什么大成就了,所以他们便把期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一直都有着求知欲的父母,很是重视野依良治的教育,为了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他们从来不会在教育上少花钱。

不过他们也知道,纵使他们的教育理念比许多市井小民进步很多,但是他们也能力有限,并不能为野依良治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

所以父母想着让野依良治多多接触些大自然,培养野依良治的探索精神。

父母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很自然的环境中,对野依良治进行着启蒙教育。

就是在父母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下,野依良治从小就很喜欢观察身边的事物。

父母并不会因为儿子在地上打滚,会把衣服弄脏弄破,就制止野依良治。

在整个过程当中,野依良治看着昆虫振翅,花朵开放,果实成熟,他会觉得大自然很是奇妙。

野依良治就在父母提供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下慢慢成长,他的目光也从起初的小昆虫,转移到了可以在天上穿行的飞机,甚至是火箭上。

很有求职精神的野依良治,虽然父母并没有送他去专门的机构学习,但是他已经比同龄人积累了更多的知识。

上学遇到不会的问题,野依良治胆子也很大,会直接去询问他不认识的老师。

野依良治和父母的关系也很融洽,父母在他眼中就像是一个大朋友,并不存在距离感。

父母看着自己儿子如此上进,心里也很是欢喜,觉得他们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直到了野依良治进入了青春期,父母意识到自家儿子有些不太听话了,甚至没有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出现了翻墙逃课的迹象。

父母这时候,就开始对症下药,他们并没有像许多现代的父母一样,狠狠教训儿子一顿。

他们知道自家儿子正在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矫枉过正一定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所以他们的做法便是寓教于乐,在和自家儿子出去游玩的时候,趁着和儿子交谈,告诉野依良治一件事情的正确和错误。

如今野依良治先生回忆起自己父母对他的影响,仍然感触颇多:

儿童需要时间,生命需要时间,但学习需要的是成熟。这是挪威哲学家罗尔说过的话,也是父亲跟我说过的话。

不以分数为自己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野依良治先生的父母俨然就是两个成功的教育家,他们一直把培养孩子的求知和创新精神作为重点。

事实也证明了,野依良治的父母的教育观念是完全正确的。

升入高中之后,野依良治靠着这种求知精神,面对许多晦涩难懂的知识时,他都能够快速接受,理解能力极强。

高中毕业,野依良治考入了京都大学,学习的是他感兴趣的有机化学。

野依良治先生在1961年从京都大学工学部毕业,这让野依良治都是基层群众的父母很是欣喜,他们期望的事情终于实现。

又过了两年,野依良治又在京都大学念完了研究生,并留校任教。

1967年,野依良治又获得京都大学的博士学位。

京都大学对野依良治先生来说,就是一个知识的摇篮,在那里他增长了许多见识,知道了世界的广阔。

任何野依良治想了解的知识,他都可以在京都大学的图书馆查询到。

对有机化学很是热爱的野依良治,成为博士后之后,又到了美国留学深造。

对有机化学已经很有研究的野依良治,带领着自己的团队,研发出了最新型的金属催化剂,这项成果经过试点后,就被广泛应用于轻工业生产。

也是在同一时期,成为博士后的野依良治,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了中国身上。

野依良治先生眼中,中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自己的技术能够应用在面积广阔的中国上,人们的生活水平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但那时候,野依良治先生还有着大大小小的实验需要完成,前往中国的计划搁置了许久。

到中国来

1969年,野依良治从哈佛大学留学归来,之后便一直在名古屋大学从事着科学研究。

实验对于野依良治来说,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家庭,野依良治在实验室里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他在家的时间。

2002年,野依良治被选为了日本学士院院士,但是这些来年,野依良治心中一直有着一个想法——到中国来。

成为学士院院士后,野依良治觉得时机成熟,便开始着手和中方建立联系。

野依良治先生以学士院院士的名义,向中国科学院发来了一连串的消息。

中国和日本在学术界的联系也就日益加深,并没有因为中日两国之间的摩擦而断绝。

“中日青年科学家研讨会”正是野依良治先生大力促成的,这个研讨会加深了中日两国的科学家之间的联系,还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

慢慢将重心转移到中国的野依良治,随后就开始打算前往中国,完成自己心中的夙愿。

野依良治先生的这个愿望很快便得以实现,2007年,西安交通大学向野依良治先生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担任名誉教授。

野依良治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就像是学生接到录取通知书一样,野依良治先生也急匆匆地收拾起了行李。

踏上国际航班后,野依良治满心欢喜地进入了西南交通大学。

来到中国之后,按照野依良治先生自己的说法,他觉得中国的学生比他想象中还要活泼、聪明,自己的价值也得到充分的发挥。

慢慢熟悉了西安交通大学的环境后,野依良治便开始思考着,怎样让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达成更深层次的合作。

对于野依良治来说,科学研究总是胜过一切,包括他的个人利益。

这种超然物外的探究精神,并不会因为他是一个日本人,而同他合作的对象尽数是中国人而有所改变。

野依良治先生眼中,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籍之分的,大家都抱着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早在2003年10月,野依良治先生就出任了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的理事长。

所以他有着十分丰富的人脉,可以和中国的各大机构和学校进行合作。

之前的研讨会让野依良治觉得,中日之间的学术交流完全有必要,大家通过这个研讨会,都有了许多新的突破。

致力于加深中日合作交流的野依良治,于是在2010年便将代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

那时,由于中日撞船事件,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连带着学术交流也陡然变少了。

2010年之后,中日关系就一直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这个机构在当时对缓和学术界上的紧张氛围,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成为中科院外籍院士

从2007年来到西南交通大学之后,野依良治先生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着。

对于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生,野依良治觉得他们很是热情:

“当他们遇到不会的内容,或者说有什么不同的见解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直接来找到我。而在这方面,我的国家是很少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在学生们眼中,野依良治教授也并非是那种不懂变通的“老顽固”,从小就被父母放养的野依良治,觉得最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谨神。

对待每一位学生,野依良治都无微不至,有问必答。

2011年,野依良治当仁不让,成为了一名中科院的外籍院士。

成为院士后,野依良治也没有骄傲自满,他觉得自己身为院士,就应该挑起更沉重的担子。

截止2015年11月,野依良治先生一共发表了500多篇论文

这些论文对于莘莘学子来说,是很宝贵的学术资料,论文的引用次数上万。

也正是由于野依良治先生的缘故,每年都会有一批学生,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的形式来到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学习。

这些学生都是中科院重点培养的对象,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更是来之不易。

随着野依良治先生在中国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也深深喜欢上了中国,更爱上了一名中国女子。

虽然野依良治和自己的爱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差异,但是二人都互相尊重彼此的想法,接纳彼此的不同。

和妻子喜结连理后不久,妻子就成功地怀孕,顺利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见到自己的女儿后,野依良治也倍感欣慰,他唯一的心愿便是希望女儿能够平安长大,随心随性,一辈子都快快乐乐的。

想着日后万事都由着女儿的野依良治,有一件事情需要他来做主,没有怎么犹豫,野依良治便让女儿直接成为了一名中国人。

中国科学院对于这样一位深爱中国的日本学者。做出了以下的评价:

野依良治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化学科学家,同时他也是世界科学界具有领导地位的科学家之一。

野依良治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科研精神并不会有国籍限制,只要是能够促进人类的生存发展,外在的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

而科学本身就没有明确的地理限制,过分狭隘的价值观,会阻碍科学的发展,许多全球性的问题,都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努力。

最后,也希望野依良治先生一家人能够在中国幸福地生活。

-完-

编辑 | 不误小星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中科院   院士   外籍   京都   中国科学院   日本   获得者   国籍   中国   学者   儿子   父母   女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