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纷纷出手,“套现”被明令禁止,“以卡养卡”行不通了

随着商品经济在中国迎来大发展,“信贷消费”“超前消费”的消费观念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浪潮之下,信用消费借贷更为便利,也催生出了花呗、借呗等便捷的金融产品。

作为金融行业的老大哥,银行业自然也有自己的信贷消费产品,那就是信用卡!有别于一般的储蓄卡,拥有一张信用卡的审核门槛也要更高。并且长期以来,由于监管的力度不够,也让信用卡领域的“套现”现象越演越烈。但进入到今年,已经有多家银行出手,明确下达了套现“禁令”。

多家银行纷纷出手,“套现”被明令禁止,“以卡养卡”行不通了

一、 套现禁令

信用卡套现已经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名词了,对于一些有现金需求的人来说,套现信用卡中的信贷额度成为了一个方便的资金获取途径。甚至,在这股潮流越演愈烈的情况下,市场上还催生出了专门帮助人套现的公司,他们一般要从中收取3%的中介费用,可谓是一个暴利的行业。

然而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信用卡套现行为是一种违法的行为。帮助个人进行信用卡套现的机构会涉嫌非法经营罪,有被司法机关刑事诉讼的风险。从2021年开始,我国的监管机构就针对信用卡套现展开了专项的治理行动,当年一共处罚了超过1400家违法提供套现服务的机构,罚款总额度高达11.5亿元。

多家银行纷纷出手,“套现”被明令禁止,“以卡养卡”行不通了

进入2022年,已经有包括华夏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发布了信用卡用卡规范的文件,对于非法套现的用户,银行的系统一旦检测到以后,将会采取“限制消费”“不予办理新卡”“不再办理分期”等措施进行处罚。信用卡的监管越来越严格!那么,为什么国家和银行机构要禁止信用卡套现?

二、 以贷养贷

首先,就是为了杜绝“以贷养贷”的信用卡还款方式。很多年轻人在没有办法偿还信用卡到期债务的时候,通常都会办理更多银行的信用卡进行资金的套现,然后用于归还信用卡的到期债务。

或者是利用同一张卡的记账周期规则,进行还款时间的错配,进行“套现还贷”。本质上来说,这样的行为并没有减轻年轻人的债务,相反的,会使他们的债务越滚越大,最终形成“套现资金链条”的断裂,彻底掉入到债务陷阱中去。

多家银行纷纷出手,“套现”被明令禁止,“以卡养卡”行不通了



对于银行来说,“以贷养贷”行为放大的是银行的经营风险,一旦客户债务越滚越大,到彻底无法偿还的时候,银行的资金链也会出现问题。

如果这种现象是一种普遍情况的话,那银行也将在这种模式之下,陷入债务陷阱之中。据统计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信用卡逾期未归还的余额达到了1.08万亿!这会对银行业的平稳运行产生重大的冲击。

多家银行纷纷出手,“套现”被明令禁止,“以卡养卡”行不通了

所以说,杜绝信用卡套现行为,就切断了信用卡持卡人“以贷养贷”的渠道,可以有效地控制银行的经营风险。除了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非常重要。

三、 禁止套利

这个因素就是杜绝“套利行为”的发生,我们都知道,信用卡是有20天-50天的免息期的,只要在还款日(加上宽限期)结束之前还款,是不会计算任何利息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制度设计,才更加要禁止信用卡套现行为。

多家银行纷纷出手,“套现”被明令禁止,“以卡养卡”行不通了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人从信用卡中套现了1万元,免息期是30天。就算他没有任何的消费或者资金的需求,他也可以把这1万块钱投入到金融市场上进行获利,就算买1个月的余额宝,每个月都可以获得16.8元的利息!只要到还款日把钱还了,然后再取出来继续投资,就可以实现0成本投入的资金收益。

多家银行纷纷出手,“套现”被明令禁止,“以卡养卡”行不通了

如果套现行为被允许存在的话,可以预见到的是,银行的资金会被社会大众疯狂地套走,去进行低风险的投资。这样不仅会降低银行的经营收益,还会使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空前增大,道理很简单,银行没有钱了!没有办法应对储户的取现要求。

总结

进入2022年,包括中国银行、华夏银行在内的众多银行机构纷纷加大了对信用卡套现行为的监管力度。“套现”被明令禁止,这也意味着“以贷养贷”的套路在以后会越来越行不通。有信用卡负债的朋友们,未来该思考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收入来还清债务。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华夏银行   中国银行   银行   明令   信贷   债务   杜绝   信用卡   出手   经营风险   资金   机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