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成效,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很大

高校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有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表示,教育部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最高追求,先后组织实施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碳中和、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区块链等多个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计划,用卓越的创新书写科技报国的优秀答卷。


聚焦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成效,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很大


一是积极守护人民生命健康。高校医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出一批重要成果,例如北京大学在全球首创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系列新方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校快速响应,数十所高校万余名科研工作者第一时间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


二是扎实服务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校牵头承担了40%的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积极攻克种业技术难关。


三是主动融入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教育部先后和北京、上海签署了有关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合作协议,清华大学与浙江省共建长三角研究院,并以此为引领累计建设重大科研平台、创新创业平台50余个,引进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孵化培育科技企业2700余家,其中规模超百亿企业近20家,推动了柔性电子技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大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四是有力支撑科技冬奥成功举办。清华大学主导设计了“雪如意”大跳台,浙江大学保障“冰丝带”安全运行,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支持建造“最美、最快的冰”,哈尔滨工业大学助力“水立方”向“冰立方”华丽变身,东华大学让冬奥会火炬能够“飞扬”起来,北京理工大学打破冬奥电动客车的低温禁区,共同支撑了一届科技范十足的北京冬奥会。


聚焦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成效,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很大

资料图片



十年来,高校科技创新跃上新台阶


雷朝滋表示,十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高校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跃升。


一是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十年来,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动布局建设了25个前沿科学中心、14个集成攻关大平台、3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系统布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超过1500个。


二是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十年来,高校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群体稳步壮大,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都集聚在高校。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支撑了数百万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


聚焦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成效,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很大

资料图片 韩洪烁 摄


三是创新资源加速汇聚。十年来,高校R&D拨入经费从2012年的768.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92亿元,十年累计拨入经费总额上万亿。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由2012年的391.8亿元增至2021年的847.5亿元,增长超过116%。高校科技活动中的R&D人员全时当量从2012年的20.9万人年增长到2021年的33.4万人年,增幅近60%。


四是国际科技合作更加广泛。十年来,高校共派出近40万人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人员174万人次,发表特邀报告18.7万篇、交流论文88.3万篇。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广泛开展深层次国际合作,建设了70多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聚焦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成效,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很大

资料图片 沈家迪 摄


五是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升。十年来,教育部不断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率先调整专利资助奖励政策,推动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落地,着重发挥产权激励和评价导向作用,高校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显著提升。高校专利授权量从2012年的6.9万项增加到2021年的30.8万项,增幅达到346.4%,授权率从65.1%提高到83.9%;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从2000多项增长到15000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提升,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了现实生产力。


聚力打造“国之重器”

高校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雷朝滋表示,十年来,教育部组织高校立足“两个大局”,坚持“四个面向”,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



发布会上,雷朝滋介绍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就。十年来,我国持续强化基础研究主力军地位,不断产生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高校近三年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物理学领域,清华大学薛其坤团队牵头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我国物理学家发现的最重要的物理效应之一,也是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的重大原创突破,获得了2018年度唯一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化学领域,南开大学周其林团队发现了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结构,将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新高度,解决了困扰不对称催化领域半个多世纪的难题,获得了2019年度唯一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材料学领域,复旦大学赵东元团队革新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理论,创制的新型介孔催化剂可大幅提升原油资源利用率,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此外,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研制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华中科技大学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西安交通大学研制出目前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新型镁锂合金等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


据统计,十年来,高校获得了全部10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的6项、全部自然科学奖中的67%。


雷朝滋介绍,充分发挥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聚力打造“国之重器”。高校坚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


在神舟飞天、北斗组网、羲和逐日、高速铁路、C919大飞机、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大国工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数百所高校在突破“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聚焦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成效,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很大

资料图片 郭浩东 摄


上海交通大学牵头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套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天鲲号”,实现了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完成了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历史性跨越;清华大学牵头设计的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第四代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北京大学研发了超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助力我国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华中科技大学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中高档数控系统,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航天航空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批量应用;湖南科技大学领衔研发的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海牛Ⅱ号”,打破了我国可燃冰勘探技术装备对国外的依赖。


十年来,高校获得了全部1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的10项、全部技术发明奖中的72%,并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清华大学:

构建“点面结合”科技创新工作布局



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介绍了清华大学取得科技创新突破的经验。

据曾嵘介绍,清华大学2021年底制定实施了《清华大学2030创新行动计划》,构建了“点面结合”的工作格局。


在“点”上,清华大学面向前沿科学方向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布局。在基础研究方面,强化对数学、天文、量子信息、分子科学、生命医学等方向重大科学问题进行前瞻部署;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围绕空间网络通信、脑科学、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重点部署,力争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


在“面”上,清华大学加强各类平台基地建设,为开展科研攻关提供长期稳定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统筹推进重点科研机构改革,大力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积极推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科研平台优化整合;持续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制定《清华大学关于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起教师双聘、研究生培养、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等机制;探索交叉融合、虚实结合的科研组织模式,围绕脑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医工结合等陆续布局10个校级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


“我们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清华大学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保持定力,形成合力,久久为功,不惧困难,切实成为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为加快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清华人应有的贡献。”曾嵘说。


北京大学:

面向国家需求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发布会上,北京大学副校长孙庆伟介绍了十年来北京大学在科技创新工作上取得的发展成效和经验。


孙庆伟表示,近年来,北京大学持续加大对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在保持高水平自由探索的同时,注重支持开展应用牵引、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2020年,北大与莫斯科大学牵头成立了中俄数学中心。乔杰院士、谢晓亮院士、汤富酬教授团队在全球首创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系列新方法。


此外,北京大学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加强有组织科研,持续优化创新体系,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梅宏院士团队在大数据融合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发明了“颠覆式”的黑盒互操作技术;高文院士团队在超高清视频编解码领域建立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在纳光电子、塞罕坝生态系统、口腔医学等领域方向新认定10余个国家基地。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推动科研与育人紧密结合,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依托国家集成电路融合创新平台,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先进节点工艺等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工程硕士300余名,近3年95%以上的毕业生投身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孙庆伟说。


江苏:把高校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徐子敏介绍了十年来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成效。


徐子敏表示,十年来,江苏省大力实施“333工程”“江苏特聘教授计划”等人才工程,打造一大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截至2021年底,江苏高校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9.2万人,拥有两院院士79人、国家高层次人才1800余人,高层次人才总数约占全国高校10%。十年来,江苏高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51项、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573项。


江苏省全面推进高校科技新基地和平台建设。目前,江苏高校建有各类科研基地(平台)7000余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20家。十年来,江苏高校科研及经费投入快速增长,累计获得科技经费总额1880亿元,2021年江苏高校获得科技经费285.49亿元。


“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导向,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大限度地把高校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徐子敏说。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高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教育部   信息量   江苏   成效   发布会   很大   科研   领域   国家   平台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