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当学稚子 适意且观小鱼


处世当学稚子 适意且观小鱼

似乎转眼之间,小儿已经长到五岁。

从不足一尺到长可及腰,不禁教人感叹时光飞逝,

而前些年的聚少离多和这几年的兵荒马乱,更是加速了这种时光飞逝的感觉。

以上可能是我们这些“大人”们自作多情地自怜自叹,对“人家”来说,则应该是一生中最为幸福的短暂岁月——懵懵懂懂、无忧无虑、自以为是、自以为乐。


处世当学稚子 适意且观小鱼

年岁渐长之后,小儿兴趣点也随之发生转移,从钟情的汽车转向美食和小鱼。

于是我们爷俩儿得以一起嗍着冰棍儿,逛花鸟鱼虫市场,看形形色色的石头花草鸣虫,

要是换成老婆带,想必会去逛形形色色的商场,看花花绿绿的包包鞋子衣裳。

人类喜好和审美的差距,总是这么判若云泥!

处世当学稚子 适意且观小鱼

常见的动物那么多,为啥大多数小朋友都喜欢小鱼,或者更进一步讲,同样是鳞介,孩子们为啥喜欢鱼而害怕蛇?这是个问题。

要弄通搞懂这个问题,可能得从遗传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层面找答案。

我琢磨了一下,可能会有以下原因:

一是从遗传学、进化论的角度看,人类本来就是海洋孕育出的物种,海洋是我家,鱼类是亲戚,人类自然会从基因里对同宗同祖的鱼类有种谜之依恋。同样的,对于万年天敌、“专咬女人脚踝”的蛇的恐惧,也是刻在基因里的。

二是从心理学角度看,鱼儿五彩斑斓、动态十足,会对天生敏感好奇的儿童产生动态和色彩层面的刺激,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成为他们感知世界和生命体的很好媒介。加之孩童对于比自己弱小的动物会具有安全感,觉得它们温驯无害,自己可以处于强势的一方,不会受到伤害,所以才敢凑上去瞧瞧摸摸看看,而比自己大的动物则会心生恐惧、望而却步,而小鱼则无疑属于这种“安全伙伴”的范畴。

三是从文化学的角度看,鱼的意象是快乐的、贪吃的、活泼的、懵懂的,正跟小孩子十分相似,所以才能彼此产生共情。


处世当学稚子 适意且观小鱼

中国有个很有名的典故叫“知鱼之乐”,总被一帮文人骚客拿来用,而我感觉,这句话用在成年人身上,总有种“老黄瓜刷绿漆”的扭捏做作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虚伪避世,只有用在小孩子身上才最为贴切。

记得大概是《左传》里有篇文章,叫《臧僖伯谏观鱼》,说是某年春天,鲁隐公心血来潮,想去一个叫“棠”的地方观看渔民捕鱼。大夫臧僖伯跳出来一通儿直言犯谏,说凡是物品不能用到讲习祭祀、军事等大事上,或者所用材料不能制作礼器和兵器,那么,国君就不要亲自去接触它。(“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鲁隐公作为一国之君,不过是想瞧瞧渔民怎么捕鱼,就值得这位臧大夫大惊小怪,还要苦口婆心、掰开揉碎地讲那么一通儿大道理?仿佛但凡一件事跟家国大事无关,就是不合礼法、就会荒废国政、就要玩物丧志,好生无趣。不过,我辈成年人工作烦扰、房贷压迫、顽童喧闹、柴米烦恼……确实百物横胸,自顾不暇,哪有这等自得其乐的闲适心情去瞧小鱼排队、看云卷云舒?倒是这些抄起渔网观鱼弄虾的小孩们,才能乐此不疲、物我两忘。无怪乎《蕙风词话》里会感慨“若赤子之笑啼然,看似至易,而实至难者也。”诚哉斯言!

孩子眼里的快乐,没有价格,孩子学到的知识,没有利害,孩子认识的世界,没有虚伪。


处世当学稚子 适意且观小鱼

而我们身上正缺少这种稚子的最初快乐和单纯。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孩子才是我们的老师。

如果我们以后想要做孩子的榜样,

那么我们自己现在就要认真的工作学习,了解每份工作的历史、传承、关窍;

如果我们以后想要给孩子带来快乐,

那么我们自己首先要发自内心的开心,没有心猿意马,没有患得患失;

有时候,学会做个大孩子吧,

也许做个大孩子,做事才会快乐的多,得到的多,生活也就轻松得多。

也只有做好大孩子,以后才能带好小孩子……

不信,你瞧那些在池塘里或佁然不动、或俶尔远逝、或往来翕忽的小鱼儿!

作于2022年儿童节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小鱼   稚子   适意   遗传学   渔民   鱼类   小孩子   身上   人类   动物   孩子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