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校友直接操纵光来对抗墙壁散射,实现高分辨率非视距成像

浙大校友直接操纵光来对抗墙壁散射,实现高分辨率非视距成像



“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使用波前整形实现非视距成像的最成功的例子。”“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技术,该工作一定能带动更多在非视距成像上的进展。”对于浙大校友曹睿智研发的非视距成像技术,两位审稿人均表示认可。



浙大校友直接操纵光来对抗墙壁散射,实现高分辨率非视距成像

图 | 曹睿智(来源:曹睿智)



这项技术在无人驾驶、搜救等方面具备潜在应用价值。概括来说,他和所在团队首次在几乎无需任何先验信息的条件下,将光聚焦到非视距物体上,在无需任何图像重构算法的情况下,实现了高分辨率的非视距物体的成像。


曹睿智坦言,由于该技术和现阶段主流的飞行时间法完全不一样,所以他们早期并没有项目的基金支持。不过,后来学校看到了该技术的新颖之处,从而让其有机会一步步探索这项技术,并在最终呈现给公众。


近日,相关论文以《采用主动聚焦的高分辨率非视距成像》(High-resolution non-line-of-sight imaging employing active focusing)为题,发表在 Nature Photonics 上。曹睿智担任第一作者,加州理工学院 Thomas G. Myers 电气工程、生物工程和医学工程教授 Changhuei Yang 担任通讯作者。



浙大校友直接操纵光来对抗墙壁散射,实现高分辨率非视距成像

图 |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Photonics)



据介绍,经由散射介质进行成像,是一个热门研究方向。非视距成像,则是其中一个兼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方向。视距,是指人眼能直接清楚看到的范围;非视距,则指人眼无法直接看到的范围。


简单来说,如果人和物体处在两个不同的房间,由于墙壁的阻挡人眼无法直接看到另一个房间的物体。但是,照射在另一个房间的物体上的光线,能在通过一面墙之后散射到眼中。然而,由于墙壁的散射,我们无法看清另一个房间的物体。而非视距成像希望借助于墙壁散射的光,对另一个房间的物体进行成像。



浙大校友直接操纵光来对抗墙壁散射,实现高分辨率非视距成像

(来源:资料图)



因此,要想得到可见光波段的非视距物体的照片,看似“难于上青天”。但是。最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可通过测量光线走过的路径或者飞行时间(Time-of-flight, ToF)对物体进行重构。


另一种方法则是通过散射介质本征的相关性,即假如两束同颜色的光照射到墙壁的同一位置,且这两束光入射角度非常接近的时候,此时散射后得到的图像也会非常相似,这种效应叫做散射的记忆效应。通过这种相关性,隐藏物体也能得到重构。


这两种方法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实现了对于非视距物体的重构。但是,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借助算法,从被测到的信号里重构图片信息,但这种重构并不简单。


所以,在使用这两种主流方法得到的图片里,往往伴随着伪像,即重构的图片中多出了与实际物体不符的形状/结构。


其中,在第二种方法里,即通过记忆效应、以及自相关/互相关进行重构的方法,往往只能对非常简单的物体进行成像。


所以,现阶段主流手段主要依赖于飞行时间。此外,尽管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伪像问题。但是,它高度依赖于训练集,对于和训练集完全不相似的物体,机器学习的效果无法得到保障。


那么,为何这些问题在传统成像中不存在?在传统成像中,人们利用透镜直接将物体上的光汇集在探测器上。比如我们利用眼睛看物体的时候,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透镜,而视网膜等价于探测器。


在传统成像中,由于透镜的作用,我们能将物体上的一个点投射到探测器的一点上,所以能直接测量某一个点的信息,而无需从错综复杂的信号中通过计算提取该点的信息。


在此次研究中,该团队希望实现更接近于传统成像的方法。为此,他们利用墙壁将光聚焦,聚焦后的焦点仅仅照射到物体上的一点,即实现传统成像中的点对点测量。


接下来,他们需要将被散射之后的光重新聚焦。这时,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扑面而来”,能否聚焦散射光?


最近二十年的研究发现,大部分散射样品不会完全吸收光线,很大一部分光子会被散射到空间中。如果从光的波动性角度来看,散射极大地破坏了入射光的相位关系,即打乱了光波的波前。


例如,一个平面波与散射介质作用后,得到的不再是一个平面波,它的波前将变得奇形怪状。而通过重新调整光波的相位关系,也就是使用波前整形、即可得到想要的波前。


要知道,一束汇聚光对应的波前是一个球面,那么利用波前整形来补偿散射介质造成的相位错乱,并将得补偿后的波前变成球面,就能将和散射介质作用的光汇聚起来。


但是,这里存在的本征性问题在于:对于最一般性的非视距成像,无法提前知道墙壁如何散射光子,即无法提前知道墙壁对于相位的调制。这就要求研究人员要通过测量得到相位的调制信息,然后再利用波前整形去聚焦光线。


据介绍,使用此前方法获得这种相位信息时,是通过一个已知的点物、或各类探测器来进行测量。比如,在生物样品里面,可通过汇聚超声得到一个超声焦点。


同时,这个点具备可控性,通过这种调制可以尽可能地将光照射到该超声焦点,也即找到正确的补偿相位,然后通过这个补偿将光汇聚到超声焦点。


类似的,探测器能帮助提取散射后光的波前信息或亮度信息等,从而算出正确的补偿相位。然而,这些方法都不适用于一般性的非视距成像。


在最一般的非视距问题中,无法提前将探测器放到墙壁的另一面。而由于超声在空气中折损巨大,因此也无法将其聚焦到待测物体上。


浙大校友直接操纵光来对抗墙壁散射,实现高分辨率非视距成像

大胆尝试:将物体本身看作是“一个点”


所以,课题组试图探索另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方向:将物体本身看作是“一个点”。这极大地颠覆了一般性认知:如果将物体看成“点”,那么只能保证汇聚得到的光也在这个“点”上。


也就是说,光汇聚得到的“焦点”将和物体一样大。因此,这时无法进行任何成像,只有当焦点远小于物体时,才能通过扫描该焦点进行成像。


此外,他们还需要跨过一个鸿沟,即将一个巨大的“焦点”,变成通常认知中真正的焦点。而根据以往的波前整形技术来看,在没有其他可控手段的介入下,可能性几乎为 0。


为了让这个看似”疯狂”的想法成为现实,需要让“将物体看作一点”这个前提合理化。因此,要解决的问题是:何时才能将一个实际物体看成理想化模型中的一点?


直觉告诉该团队,当无法看清一个物体的形状轮廓时,它也能被视为理想的一点。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当我们坐飞机时,地面上的每个人都能被看作一点,因为人眼的分辨率不足以看清任何细节。


对于一个理想的光学成像系统来说,该光学系统的理论分辨率与折射率、光的波长、以及数值孔径有关。从光汇聚所得焦点的角度出发,理想焦点的尺寸可被粗略地理解为分辨率。


对非视距成像系统来说,环境(空气)的折射率无法调节,而调控光的波长则需要调控光源,实现起来也不方便。因此,更简单的方法是调节光学系统的数值孔径。


为了得到一个高质量的图像,我们需要高的分辨率。而更高的分辨率意味着更小的焦点,也就意味着在光学成像系统中需要有更大的数值孔径。


另外,要将波前整形应用在非视距成像上,有一个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需要解决:为了让点物假设合理,需要让焦点比物体大;而为了对物体进行成像,需要让焦点比物体小。


对于数值孔径来说,需要从小数值孔径过度到大数值孔径。对于非视距成像,这意味着需要从小的孔径开始,直到得到大孔径。


为解决这一矛盾点,该团队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每当计算能让光汇聚的补偿相位时,便对该过程中光学系统的孔径进行限制,使其对应于一个小数值孔径。


那么,将物体视为点物就能找出该小孔径的正确补偿相位。然后,再确定每个小孔径之间的相位关系,从而得到整个大孔径的正确补偿相位。



浙大校友直接操纵光来对抗墙壁散射,实现高分辨率非视距成像

(来源:Nature Photonics)



如上所述,该团队证明了通过这种方式,在计算让光汇聚的补偿相位时,非视距物体能被视为点物。即过程中非视距的物体,可以被理想点物替换。所以,将光汇聚到该物体上,等效于将光汇聚到理想点物上。


当所有的相位信息被确定后,即可直接将这个相位信息加载到整个大孔径上。在这一步,无需对相位进行任何修改,所以此时系统的数值孔径,也不受物体大小的限制。


这时,便能得到一个比原本物体小得多的焦点。至此,即可实现传统成像中的点对点关系。这也意味着,课题组首次证明了在几乎不需要任何先验信息的条件下,能通过波前整形得到衍射极限对应的分辨率。



浙大校友直接操纵光来对抗墙壁散射,实现高分辨率非视距成像

(来源:Nature Photonics)



此外在实验中,该团队发现这种更接近传统成像的方法,与基于飞行时间的方法相比,有着接近一个数量级的分辨率提升,同时无需任何重构算法也能获得最终图像。


由于他们实现了点对点的测量,故也能实现对于大对比度的物体进行成像。而这是此前方法难以做到的,因此算法导致的伪像会极大干扰重构结果。


浙大校友直接操纵光来对抗墙壁散射,实现高分辨率非视距成像

本科毕业于浙大,未来打算回国发展


据介绍,曹睿智是湖南常德人。本科于浙江大学光电系毕业,期间跟随匡翠方老师学习超分辨成像。目前,他在加州理工学院 Changhuei Yang 组读博,主要研究经过散射介质的成像。


在该工作里,由于这是一个利用波前整形来解决非视距成像的新型手段,课题组在研究时做了很详细的探讨。在最开始的数学推导中,课题组建立了相关的理论可行性。


在实验的最初阶段,该团队选择使用薄的散射样品,在透射模式下证明了理论正确性。再之后,他们将系统进行改进,并开展更贴近现实的非视距成像实验。


据介绍,现阶段技术仅展示了二维图像信息。未来,通过利用相位测距、光学相干或飞行时间法等技术,能进一步得到三维图像信息。


当然,该方法还有不少进步的空间,比如能探测的最远距离、成像的视场范围等。通过不断提高飞行时间法,基于记忆效应的相关成像法和此次提出的方法,该团队相信非视距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参考资料:
1.Cao, R., de Goumoens, F., Blochet, B. et al. High-resolution non-line-of-sight imaging employing active focusing. Nat. Photon. 16, 462–468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66-022-01009-8


浙大校友直接操纵光来对抗墙壁散射,实现高分辨率非视距成像


浙大校友直接操纵光来对抗墙壁散射,实现高分辨率非视距成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视距   墙壁   孔径   相位   数值   物体   浙大   高分辨率   校友   团队   焦点   方法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