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所至 星辰大海

来源:【中国科普网】

行之所至 星辰大海

太平洋日落 (作者供图)

1405年7月11日,明朝正使郑和率2.7万多人,乘大船62艘,第一次出使西洋。此后七下西洋,拉开了人类走向远洋的序幕。

2005年4月25日,在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我们即将迎来第18个航海日。届时,各地会举办多种庆祝活动,相关船舶都要统一鸣笛一分钟。

没有航海,便没有现代文明世界。航海活动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开始了全球化进程。大航海实现了“地理大发现”,推动了“人类大迁徙”“文化大交流”和“经济大发展”。

很多人追求“诗和远方”,大海就是我的诗、我的远方。我曾经驾驶船舶“行走”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大洋,我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路过”地球上大部分的经度和纬度,在各个停泊的港口眺望过不同国家的夜色,在赤道海域静静欣赏过最灿烂的星河,在海上见过大西洋的日出、太平洋的日落、北冰洋的北极熊、南极洲的冰山和企鹅……

“航海日”不仅是我们船员、我们航海人的节日,也是所有涉及航海、海洋、船舶工业、航海科研教育等有关行业从业人员和海军官兵的共同节日。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工程应用科学和技术,航海是人类认识海洋、利用海洋、开发海洋的基本科技支撑。少年强,则中国强。航海教育应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航海,教会青少年知史明鉴。青少年了解人类文明向海而兴的航海史,可以吸取背海而衰的历史教训;对青少年进行航海史教育,可以激发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尊严感、自豪感。

航海,教会青少年更加自信。经略海洋,盛世起航。中华民族血液里具有大海的蓝色基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航海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海洋精神标识。树立和增强航海文化意识,既可以传承创新传统海洋文化,也可以增加文化自信。

航海,教会青少年崇尚勇敢。海洋壮阔美丽又波涛汹涌,既令人陶醉又令人生畏。航海是一门挑战性极强的职业技术,是热爱海洋的勇敢者的职业选择。航海可以培养青少年不畏艰险的航海精神,培育勇敢、果断、拼搏、向上的精神特质。全社会应该共同营造氛围,帮助青少年在人生观的初始形成阶段,树立远大理想,热爱海洋,投身勇敢者的行列,建设海洋强国。

航海,教会青少年懂得守土护家,能够培养他们的海洋权益意识。国家主权管辖下的海洋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近代,大海已不是保护我们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反而曾是带来民族灾难的通道。要成为新时代的强国,海权得到维护,领土不容侵犯,需要航海科技的发展,航海教育是基础。

对于成年人,海洋是诗和远方。对于青少年,航海是他们走向世界的途径,是他们与世界交流、与文明对话的国际平台。当代青少年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乘风破浪,需要直挂云帆济沧海。行之所至,星辰大海。

(作者系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教师)

本文来自【中国科普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南极洲   大海   太平洋   中国   星辰   教会   青少年   远方   海洋   精神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