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记忆:龙泉观

龙泉观: 在城内西北隅。元朝宪宗七年(1257年)道士刘志微建,广27亩,后有高台建神祠,清末时碑文尚存玄帝庙壁。元至正中重修,毁于元末,明朝景泰年间邑人张绘因故址重建。清朝在观内设道会司,道会有秦守澄、戴云岫、张守礼、范阳忠、李炼正。


扶沟记忆:龙泉观

此庙建筑不大集中,但占地面积约10多亩。分东、西两院,庙宇多在西院,座落位置也不规则。进正门有大殿、楼阁和偏房。在最后边有一个两丈许的土基高台,四周以砖砌起,类似东岳庙后的泰山。它和泰山、化民台及鼓楼是城内的4个制高点。台上建有3间宫庭式楼阁,名曰“天爷阁”,亦称“玉皇阁”,形似开封龙亭,但楼层比龙亭多一层。阁前台阶口为一庭门,形似前拜殿,阁内供奉玉皇大帝。东院有厢房数间,是道士的住所。

1926年文昌阁和天爷阁被改建为县立中学。后因战乱,屡遭兵燹,学校时停时办,东院改为建设局。抗日战争期间,姜师堂中学迁至此地。1944年6月,日寇占领扶沟县城,张荫吾、贺凯还率领几百人组成的汉奸队,耀武扬威地进了城。未进城之前,张荫吾许下愿,拍着胸脯承诺,进城后给汉奸队员发军饷。可是,日本人不给他钱,他又不敢向日本人讨要,一时使得汉奸队困水不流,于是,就把天爷阁、东岳庙等公产,扒了变现发饷。他们先把天爷阁和东岳庙戏楼的上盖木梁、檩条扒了卖掉归当官的,然后把砖块由士兵变卖掉充饷。每个士兵扒50块砖,卖抵一银元的饷。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无人来买,于是就强令市民买,他们挨家挨户强制推销。如杜街“柱史坊”牌坊附近一家姓胡的住户,是某酱菜店的老板,第一天买了50块砖正好用于垒砌拌料池,第二天兵丁看他家没有摞砖,就强令逼他再买,逼到最后,无奈又买一次。

到1950年时,天爷阁被扒得只剩下一个土堆,破砖烂瓦到处都是,一片狼藉。龙泉观门外有一棵千年古槐树,有个树洞就能藏进去两个小孩。杜二真是龙泉观最后一位道士,不知他的真名,但道号“二真人”,后来就喊他“杜二真儿”。他冬夏均戴一顶黑色道士帽。在龙泉观东南角杜街和郝街结合处,有一座小桥,桥下边既没挖沟,也不流水,据说是保护扶沟县城地脉的风水桥。原来,龙泉观就是因观内有一口活泉水井,因此得名。井下是一条地下河,风水先生说“有山山为龙脉,没山水为龙脉”。这条河就是县城的龙脉,这条地下河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杜街、郝街结合处正是龙身子,不能让人踩车轧,不能践踏了龙脉,于是,就象征性地建了一座风水桥。

1956年10月,在龙泉观旧址建成扶沟县第一个棉花加工厂,名为城关棉花加工厂。至2001年,随着国家棉花市场彻底放开,这里的经营逐渐凋敝,现已成为一片废墟。2012年,龙泉观内的宋代古井被发现,很多群众倡议修复龙泉观,以发展旅游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扶沟   龙泉   高台   地下河   泰山   汉奸   道士   县城   棉花   风水   记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