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捞面条 作者/深度


难忘的捞面条 作者/深度


土生土长的我,呼吸着乡村泥土的气息,沐浴着乡村淳朴的民风,养成吃捞面条的习惯,这或许是一种乡土情结。


每当炎炎夏日来临时,我的脑海里便不由得浮现出小时候妈妈做手擀面的情景,浮现出妈妈一筷子又一筷子给我们往碗里捞面的映像,想起我手捧面碗面条入口时的舒爽。


清楚记得那个时候,我特佩服妈妈,认为妈妈就是天下最能干的女人。妈妈为了面条好吃筋道,她在和面的时候,先把面团成一个圆形,接着在一个碗里盛入适量的冷水,然后小心翼翼用手蘸到碗里,一点一点的把水淋到面团上,渐渐的把面和得很硬很硬。面和硬,擀起来就有点累,可妈妈一直这样的和面、擀面。那时因为年纪小,常常不理解妈妈为何要这样,现在想想,那个年代,妈妈的幸福,其实就藏在那擀面杖里。累的是身子,快乐的是心情。


难忘的捞面条 作者/深度


面条擀好以后,妈妈就招呼我到邻居杨阿姨家借醋,名义上是借,其实醋是不用还的。杨阿姨家有五柿子树,每年都要用柿子“封醋”。“封醋”就是把熟透了的柿子放在一个小口水缸里,加入温水封口,到第二年夏季打开醋缸,一种特有的醋的香味沁心入脾,就可以食用了。杨阿姨是村子里有名的好人,对人很大方,半个村子的村民都吃过她家的封醋,她从来都是笑脸相迎。从杨阿姨家到我家一来回,也就三分钟,我把醋借回来后,心想妈妈一定把面条煮好了,可是看到妈妈却不慌不忙地把面条在案板上均匀地铺开,说还要“醒”一会儿再下锅。妈妈说这样是让面筋更好地发挥作用,能增加面条的韧性,吃起来口感才好。


那时家家都是垒个灶台用铁锅做饭,烧的是晒干的柴草。水烧开要下面的时候,妈妈总是再加一把柴火,狠劲地拉几下风箱,让炉膛里的火达到最旺,妈妈说旺火沸煮的面才好吃,不然在锅里停留太久就变得疲软了。妈妈的细心、用心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移默化地内化成我成年后工作认真的态度。


水大开,待面条浮起来以后,妈妈拿双筷子把连在一起的面条拨拉开。面煮熟以后,妈妈用漏勺迅速捞到预先备好的凉水里。那时我们十几家固定用一口地井,水是用木桶通过辘轳一圈一圈摇上来的,那冰凉凉的水是哥哥或者姐姐刚打的,木桶里清纯的水面上还浮着些微袅袅的白色轻烟。


难忘的捞面条 作者/深度


那时我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总要把煮熟的面条从滚烫的锅里捞出来再放入冰凉的水里呢?妈妈说面条骤然遇冷口感会变得滑爽、有劲道。我心里暗暗想,妈妈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懂得这么多呀!


妈妈给我捞上一大碗,淋上蒜汁、香醋、辣椒油,再加上切好的黄瓜丝,我吃得津津有味。每次把肚子吃得鼓胀鼓胀,分明是吃不下了,可心里还想再吃一碗。


如今,我再也吃不上妈妈亲手给我做的可口的手擀捞面条了,但我总忘不掉童年那香喷喷的捞面,忘不了童年岁月里的母爱。那一根根,一缕缕,一碗碗的捞面条里,永远飘出的是母亲的味道。


难忘的捞面条 作者/深度


难忘的捞面条 作者/深度


作者介绍:深度,本名张荣生,河南洛阳人,从事教育行政工作。爱好文学,业余学写随笔、散文、小说、诗歌,自娱自乐。作品散见于诸多文学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劲道   面条   鼓胀   面团   木桶   柿子   口感   筷子   阿姨   深度   难忘   妈妈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